APP下载

青海泽库县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造型艺术特色解析

2019-11-21闵庆慈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刀法石板雕刻

闵庆慈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

青海黄南泽库县和日寺石经墙总长近300 m,石刻工程浩大,被誉为“石书奇观”。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题材类型丰富,造型简拙古朴,构图匀称均衡,装饰优雅灵动。石板所刻,佛像深沉稳健,度母婀娜浪漫,菩萨典雅肃穆,明王威严矫健,……于方寸间营造藏传佛教造像神秘浪漫的艺术氛围。其构成方式精妙,表现语言独特,大小疏密布局有序,造型概括洗练,雕琢手法多变,独立于民族艺术之林。

1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的造型形式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的造型形式中艺术手法灵动多变,不拘一格,既饱含着形式多样的浅浮雕技法,又彰显着线刻灵动的形式美感。其造像雕绘结合,题材多样,刀法洗练,方圆兼济。它的造型处理手法更为精妙多变 ,集浮雕 、线刻、雕绘结合等艺术手法于一体。石板雕刻中,造型简练,形式多变,圆润中显露着明确的转折,概括中又不失精细的刻画。其形象生动传神,深沉纯朴、肃穆典雅、婀娜浪漫的风采孕育其中。

1.1 浅浮雕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多采用微妙压缩的浅浮雕造型形式,“阴雕”和“阳雕”的手法综合使用。“阴雕”的手法,精致的刻画出造像的轮廓线,沿轮廓的边缘,以稳健的刀法铲成向外的倾斜面,形象凸起 ,意味古拙深远。“阳雕”的形式,在统一的平面上,沿轮廓铲除背景空地,使造像浮于石面,专注形体和透视的压缩,通过形体有序的穿插叠压和起位的把控再做起伏塑造。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的浅浮雕注重形体的夸张概括,轮廓线的勾勒严谨准确。在追求形体轮廓准确的同时,综合使用“阳雕、阴雕、线刻”的手法,以线面结合的方式加强浮雕的体量和空间层次。如图1“文殊菩萨像”的造型形式即是这种综合使用浮雕手法的典范之作。文殊菩萨像,其结金刚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身着天衣,头顶五佛冠。左手当胸作“转法轮印”,拈青莲花;右手高举般若焰剑,横断长空。整体采用“阳雕”的形式,营造浮雕的多个层次,突出造像主体,轮廓分明,节奏柔和。文殊菩萨身饰珠钏璎珞,飘带律动,薄衣敷体,形象庄丽,周身充盈着智慧与灵动的意味。菩萨周围映衬背光、祥云、远山、水纹等,在有限的石板厚度上,多采用“阴雕”结合线刻的手法,加强造像整体的空间感和画面的层次效果。造像刀法洗练,行刀精准,方圆相济,线条圆润饱满,既表现了菩萨整体的肃穆庄严,又透露其婀娜秀美的身姿。

图1 文殊菩萨像

和日寺石板造像采用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及富有张力的线条轮廓。佛像的庄重威严,菩萨的婀娜秀丽,明王的法相威严,度母的秀美端庄,都交融于凛利的威严和浪漫的柔情之中。造像或柔和淑丽或威严肃穆,形体转折穿插,姿态微妙飘逸,整体画面呈现极强的节奏与韵律。

1.2 线刻

线刻的造型形式在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中大量使用。因石板雕刻中雕刻与绘画的形式没有严格的区分,而是综合使用以期达到极致的艺术效果,和日寺石经墙石板佛像雕刻中存在批量“石刻线画”的艺术形式。

“线,不仅是表达物象的媒介,而且是寄发思想感情的行动体,是精、气、神的展示。”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中线的运用大多简洁明了、流畅舒展,彰显了线在雕刻中概括提炼的艺术功能。雕刻匠师以刀为笔,刀法洗练,线条饱满圆润,通过灵动多变又富有张力的线条,表现了各种动感的节奏和神韵的风采。造像中线条的疏密缓急、粗细柔刚,表现了以刀为笔,圆润秀劲的画面特色,体现出了石板雕刻中线条的灵活和自在。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中线刻的造型,是雕塑和绘画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它打破绘画线条的平面性,继承传统线描线条粗细刚柔律变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光影产生,以刀代笔,局部施以微妙的起伏,更加强了画面淡雅含蓄抑或矫健灵动的艺术效果。刻画时运刀稳健,力度变化婉转,使线条粗细、深浅、刚柔灵巧变化,整体显得轻柔秀劲,流畅舒展,饱满优雅中不失骨法力度,灵动变化而不流于虚幻缥缈,达到以线造像、形随线出、生机焕发、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

1.3 平面减地加线刻

为了在有限的石板厚度表现深度的空间变化,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采用了平面减地加线刻的造型手法。这些造像手法和汉代画像石造型手法类似,将图案花纹等轮廓勾勒清晰准确,图像微微凸起,背景留白处薄薄铲去均匀一层。主要的图像纹饰为阳刻凸起,细部结合线刻表现,在极其有限的厚度内,表现出浮雕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如图2圣观音像,即采用平面减地加线刻的雕刻造型手法。本尊观音神态祥和,寂静含笑,头戴五佛冠,双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之上。一头四臂,中央二手结“合掌印”于胸前。背后右手持念珠,左手拈八瓣莲花。整体珠钏璎珞饰身,体态优美舒畅,面容丰盈慈悲。减地刀法简洁古拙,线刻舒展流畅,线条、形体交相辉映,在不足两毫米的厚度内,营造出观音姿态祥和、慧眼宁静的画面氛围。

图2 圣观音像

1.4 雕绘结合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既使用刻线的雕刻手法营造画面,以刀代笔,随意勾勒,张力十足,又有结合墨线彩色等描绘平涂的造型手法。浮雕、刻线、勾勒、平涂等艺术手法交替使用,雕绘结合,装饰丰富。单薄的石板上手法多变、恣意发挥,雕绘结合、色彩涂绘的造型手法,弥足了纯粹雕刻造型的局限,增添了色彩的绚丽,墨线的圆熟。造型手法不拘一格,灵活有序,石板雕刻更增添了微妙的变化,精致的描绘。

2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的艺术特色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构思独特、造型古朴。其因材施艺,雕绘适度,既突出了佛造像的端庄稳重,又融合了石板的天然形貌。其构图简洁、装饰合宜;刀法洗练、方圆兼济。它们并置于绵延悠长的石经墙之上,与残存的土墙、灵秀的山石、恢宏的寺院,交相辉映。

2.1 构图简洁、装饰合宜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大多长不盈尺,在有限的幅面上需表现佛像、菩萨、度母、明王、佛塔、祥云、经文等多样的题材,其构图往往简洁精致,较少繁缛复杂的表现。通常佛像、菩萨、明王、度母等单独成像,或饰以简洁的祥云、蔓草、远山等,或佛像与经文、佛塔、飘带等并置,造型古拙浑朴,气质庄严祥和。

石经墙石板雕刻装饰合宜,既增添了画面安静庄严的氛围,又能适宜有度,在不大的画面中避免了嘈杂与繁琐。其装饰风格质朴自然、灵变舒雅。祥云、蔓草、背光、远山等物象填补了佛像画面周围的空白,使得整体画面均衡舒缓;佛像自身的珠钏璎珞、飘带衣纹、背光莲花等又加强了画面的灵动韵律,节奏舒缓矫健,融合并置、交相映衬,共同展示着藏传佛教造像的精深悠远。

2.2 刀法洗练、方圆相济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综合使用雕琢、线刻、平涂、描绘等造像技法,表现了佛像庄严、明王矫健、菩萨优雅等不同的身姿。其雕刻刀法洗练精确、古拙隽秀,寥寥数刀就把佛像、菩萨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其刀法的运用来看,可谓方圆兼济、灵活有序。一些造像刀锋毕露,骨力矫健、折如曲铁,画面淳厚古朴、遒劲端庄;部分造像刀法圆润,行云流水、婀娜多姿,画面明快律动、优雅舒缓。结合石板的材质、肌理、色彩,删繁就简,点到即止,重点突出,又不失细致精巧。圆浑中显露着明晰的转折,概括中亦不失精微的刻画,其造像生动传神,不浮华、不繁琐,也不矫揉造作。意象雄浑、深沉纯朴、优雅多姿,方圆并济、流畅精巧的风采孕育其中。

3 结语

和日寺石经墙石板雕刻在造型审美追求、造型艺术特色上和其他藏传佛教雕塑的艺术类型特点表现一致。细节刻画精致,刀法凝练概括,简洁之间传情达意。动态造型典雅舒缓而韵律隽秀,阔达开张而遒劲饱满,艺术风格拙朴自然。积极主动地结合了材质、线条、体量、装饰等造像元素,纹饰体块转折严谨而灵动。石刻技法上综合使用浮雕、线刻、平面减地加线刻、雕绘结合等艺术手法,融会贯通、交相辉映,共同展现藏传佛教造像的恢宏精妙。造型上或静或动,含蓄洗练,拓展了藏传佛教造像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刀法石板雕刻
石板街
刀法
On art
千年红檬 诗意石板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见闻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武师授徒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
神奇的石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