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路径
2019-11-20谢坤秀
谢坤秀
[摘 要]议题式教学的提出是积极应对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革新的一项理论创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对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进行探索刻不容缓。议题的选择、呈现、讨论和践行,对于议题式教学至关重要,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意义重大。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56-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定位使得“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成为新课标中的最大亮点。而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坐以待毙,还是激流勇进?显然,唯有迎难而上,才不会被改革的浪潮淹没。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风浪过后终将迎来绚烂的晴空。笔者试图在议题式教学的四个操作性步骤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从而让核心素养在学生的认知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精选议题是前提,系好课堂的“第一粒纽扣”
议题的选择是议题式教学的第一粒纽扣,扣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议题式教学的整体效果。现今课堂上,议题要么缺乏价值,可探寻、思索的空间很小;要么晦涩难懂,超出学生的可认知范围,造成核心素养目标无法达成。因此在议题式教学中,我们应审慎、精选议题,系好课堂的“第一粒纽扣”。
(一)聚焦热点,让议题更鲜活
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倘若教师用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必然会与学生、与时代脱节。另外,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良莠不齐。因此议题的选择应聚焦热点,将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与社会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亲历思考、辨析、交流、探寻的过程,明辨是非,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互联网信息浪潮中的掌舵人。例如,在讲授“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时,可结合“2018年11月18日袁隆平获未来科学大奖时发表的获奖感言‘我还有两个梦”这一时事热点,设计“小梦筑就中国梦”议题,通过播放袁隆平发表获奖感言的视频,让学生体悟新时代下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新篇章。
(二)贴近实际,让议题更真实
“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生活中发现并获得知识不失为一个好的学习途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便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也使知识失去了扎根的土壤,正所谓“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因此选择议题时应体悟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其在生活经历中获得知识的趣味性,在知识的习得中体验生活的奥妙。[1]选择议题可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例如,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时,面对赣南地区的学生,可以“探赣南脐橙价格变化 寻影响价格的因素”为议题,通过脐橙打开经济知识的大门。
(三)探寻真理,让议题更具价值
议题,既要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要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2]议题的选择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更要突显价值性和引领性。有价值的议题能够使学生突破“议题—知识”的表面联系,在议题的交流中主动建构起自身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通过展示万州公交车坠江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在讨论乘客与司机这两人谁对谁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走入思维的更深区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以下问题:“当某一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时,‘我作为车上的一名乘客,该如何做?”。
二、呈现议题是关键,构建课堂的“风景带”
当议题确定好之后,该以何种方式在何时呈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要取得好的效果,议题的呈现形式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及创新能力,没有根据理论知识对议题进行靈活改动、系统优化,而是僵硬地建立“议题—知识”的关系,并将其唐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即便是再完美的议题因无羽毛的依托,碎了一地,甚是可惜。那该如何呈现议题,使之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
(一)以问题为中心导入议题
在开展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设置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使议题式教学成为有意义的活动。而巧妙地设置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从纵向上说,设置问题要注意各个问题间的逻辑性,问题之间需层层递进,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横向上说,问题包括思辨问题、两难问题以及劣构问题等。针对不同的议题,要恰当选择问题类型。同时,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等特点,引导他们采取辨析式的学习路径,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例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我的中国‘芯”议题设计中,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芯”合作,随后抛出问题:视频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是如何体现的?接着通过新闻资讯显示“芯”危机,由此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最后,观看视频展现“芯”希望,提出中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解答,学生在议题的基础上对“经济全球化”有了更深刻、更明晰的认识。
(二)以情境为依托展示议题
情境对于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如同笑点对于小品的重要性,可称之为灵魂性的构成要素。传统课堂中单一的灌输法因为无画面感、无感染力、无趣味性而逐渐被淘汰。情境教学能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所乐、触发学生所想、引发学生所思。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唯有创设与议题相关的情境,才能真正地将学生带入课堂中,带入一个相对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中。例如,在“赏重庆美景美食 析矛盾基本属性”的议题设计中,可播放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片段,让学生通过电影欣赏重庆的美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重庆美景中呈现出的各种矛盾,最后概括总结出矛盾的含义,使得知识呈现自然。
(三)以案例为载体切入议题
在如今的教学中,以案例为探究文本的做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案例的形象性以及与议题的关联性关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案例的选择也需谨慎。如在讲授“消费及其类型”时,可采用“小明一家的消费情况”案例为切入点呈现议题。通过对案例中小明家庭成员的消费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并根据所学消费类型知识对各个家庭成员的消费进行分类,从而使课本知识深入浅出,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做中思,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三、讨论议题是依托,形成课堂的“动感地带”
课堂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场所,唯有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其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拨云见日呢?
(一)合作探究,点拨引导
学生若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一方面,他们对议题的讨论会只停留在议题本身,而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区域;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把合作探究环节当作是休闲娱乐时间。因此,教师需在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抑或是走神游离之际,俯身探问,将其拉回“正轨”中。如在讲授“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教师通过呈现“七人分粥”的故事,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最佳分粥方案。起初学生回答:请个师傅给他们分粥问题就解决了。而类似的答案对于本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你觉得解决粥不够分的前提是什么?你觉得在分粥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该怎么做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种层层递问的方式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轨道,从而更好地引出本课的知识点。
(二)回归教材,知识内化
脱离教材的议题就像是没有夹心的奥利奥。议题体现了鲜明的学科主题,其教学落脚点是将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教学中,通过讲述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严书记”被逮捕事件以及第十届中国竹文化节开幕盛事等,使学生能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到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教学最终要回归课本,让学生知道政府的职能并且能够进行判别、区分。
(三)思想碰撞,价值引领
教师抛出议题后,可引导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擦出思想碰撞的火花。即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深化理解,使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碰撞出来的不只是转瞬即逝的火花,还有永存于心的正义之火。例如,辩论“举报同学作弊导致对方被开除,我做错了吗?”这一辩题时,正方认为按照儒家观点,举报和揭发是不仁义之举,同时举报他人会使他人遭遇不幸,而且也会使自己陷入被排挤的泥沼中。反方则认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刚正不阿、是非分明的人,倘若对这些不良行为怀有包容之心,那是非常危险的。在双方你来我往表明观点之后,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在对与错之间,永远应当选择正确的一方,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
四、践行议题是深化,延伸课堂的“生命带”
如果说议题式教学的前三个步骤是将核心素养内化于心的过程,那么践行议题则是将核心素养外化于行的关键。正所谓“学而不行,等于不学”,教师该通过何种方式创造性地让学生从议题的学习向议题的践行转变呢?
(一)迁移拓展以丰富知识面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中就包含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迁移能力后,不仅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知识面也因此得到扩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获得的途径远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如在“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中,讲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带着学生一起回顾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这两个知识点的互通性,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迅速而有效地获得新知识。
(二)深入实践以去“情境化”
“情境化”的特点是以情导学、以境启知。[3]情境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工具,但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将情境中剥离出来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认知中,这才是情境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到情境中去,深入实践,从而走出情境,获得真知。
(三)综合运用以提高实践力
之所以将高中政治的性质定位为综合性,是因为该课程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内容。因此,应当多维度观察、多方面考虑、多途径探究、多角度思索,以获得全面、系统、综合的知识。教师也应当精心选择综合性议题,以考查学生整合知识以及综合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展示“DG辱华事件发酵,众明星发声抵制”的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高中政治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唯有步步紧跟,才不会被甩在后面。作为教师更应当怀揣教育情怀,与时俱进,刻苦鉆研,使教育不断地走向现代化。毫无疑问,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议题式教学是重要的突破口。唯有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在螺旋式上升中找到核心素养最佳的落地途径。
[ 注 释 ]
[1] 徐爱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话题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3):15-17+3.
[2] 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的四种“议”境: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公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7):13-16.
[3] 张帅,杨小斌.议题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28-3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