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阅读与深度思考:理解历史课程的重要路径

2019-11-20胡军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深度思考教学研究

胡军哲

[摘   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这段历史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教师只有在课前选择性地阅读与《甲午中日战争》课标内容要求相关的学术成果,才能深刻理解这一课程内容。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过程复杂,影响深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马关条约》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透过历史细节深度认知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分析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其情感认知。

[关键词]专业阅读;深度思考;历史课程;教学研究;甲午中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01-05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无疑,这段历史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初、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要求部分虽各有侧重,但概括起来讲,都是要求通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理解其影響,并升华情感认识,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否,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学养与教养。近来,笔者应邀承担《甲午中日战争》的公开课任务,对此进行了探究,颇有收获。

一、阅读相关学术成果,深刻理解历史课程内容

现行高中实验教科书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叙述虽然都涉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与影响”,还在辅助栏目中补充了能够体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史实,但是都很简略。我们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科书里的这些内容来达成课程目标是有难度的。历史教科书虽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材”[1],但要深刻理解历史课程内容,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目标,把握学术动态、阅读相关学术成果是必经之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甲午中日战争的研究可谓热门,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于是,笔者在课前选择性地阅读、梳理了与课标内容要求相关的学术成果。

1.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

弄懂历史背景是理解史实的第一步。中学教科书在表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时并未涉及“蓄谋已久”的具体内容。明治之初,日本继承了前代已经形成的扩张思想,“扬国威于海外”成了其对外战略目标。1862年,日本第一艘轮船驶入上海港。1871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十八款)、《中日通商章程》(三十三款),清政府意图借此免使日本成为西洋的“外府”而“以安其心”[2]。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1876年日本胁迫朝鲜签订的《江华条约》第一条规定:“朝鲜国是自主的国家,和日本国保有平等的权利。”日本要实现向亚洲大陆扩张的野心,就必须割断朝鲜与中国密切的藩属关系。1884年,在日本的策划下,朝鲜酿成了亲日派诛杀“心服中国者”的“甲申政变”,事后中日两国还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慈禧太后谕称“撤兵可允,永不派兵不可允,万不得已,……添叙两国遇有朝鲜重大事变,可各派兵,互相知照”[3]。这一专条,使日本获得了与中国对等的派兵权,这就是后来朝鲜东学党起义后日本出兵的法理依据,更是日本策动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理由。

根据戚其章先生的研究:“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是其既定国策,发动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侵略行动。早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就已经制订了陆海军对华作战的具体方案《清国征讨方略》。1893年,明治天皇批准《战时大本营条例》,标志着日本已完成入侵大陆的战争准备。”[4]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实施其蓄谋已久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的必然步骤,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如何

历史理解的张力往往在于细节。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然而中学教材对于这次战争经过的叙述大多简略。学生不清楚战争经过中的某些细节,怎能“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笔者根据马勇先生的研究,将战争的经过摘录整理成如下表格材料[5](见表1),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相应地名,并概括这次战争的特点。

这场近代化的战争,陆军与海军同时登场,现代战争与传统战术并存,本土作战与海外战场相连。学生通过这些材料,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历史现场,看到了很多有血有肉的历史形象,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3.全面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中学教科书在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时,一般都是通过《马关条约》来说明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灾难。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深刻理解如下三方面的课程内容。

第一,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民族精神的亟变。甲午战争的惨败,大大推动了国人的救亡图存。康有为等维新派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有机结合起来,将近代中国变革从物质技术层面推进到政治制度层面。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革命运动,倡导三民主义,推进了民族复兴的进程。19世纪末兴起的义和团运动,也是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的产物,为延缓中国被列强瓜分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甲午战后的十余年间,这三支爱国救亡力量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发挥了各自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6]甲午中日战争真正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数千年的大变局”,通过这场战争,中国人才开始真正有了国家意识。20世纪中国的巨变,其起始,无疑都可回溯至这场战争。[7]

第二,甲午战争标志着近代日本历史发展转折点的出现。日本首次以“帝国”名义对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表明日本最终选择了通过军国主义武力崛起的国家发展道路。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表现了日本进入历史发展转折点后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作出何种暴行暴举。[8]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是当时日本不敢想象的一笔巨大收入。日本内阁大臣井上馨说,“无论政府和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这笔巨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基础。同时日本还以5000万日元作为储备金,建立了金本位制,打下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9]战争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第三,甲午中日戰争对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朝鲜半岛成为日俄博弈的角逐场。1895年4月“三国干涉还辽”即是证明,日俄战争不可避免。二是中朝两国自救的改革失败。甲午战败,宣告中国的洋务运动破产。由于日本的侵略和日俄角逐,朝鲜先后实施的1895年的“乙未改革”、1896年的“建阳改革”和1897年开始的“光武改革”相继失败。三是传统中日关系框架面目全非,影响深远。甲午中日战争彻底颠覆了东亚自丰臣秀吉侵朝战争失败后近300年的和平局面。[8]钓鱼岛问题、琉球问题,都是今日东亚国际关系的未解问题,其根源都是甲午中日战争种下的。[10]四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成为战争策源地。近代的亚太地区自此不得安宁。

二、利用相关课程内容,深度推进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课程要“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 [11],但中学教学并非史学研究,要求学生了解很多学术成果并不符合实际要求。因此,我们只能“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11],并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将这些“史事”设计成具体的问题,“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12],“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11]。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1.从《马关条约》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近代战争往往以条约外交终结。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到达马关后,经过七轮艰辛甚至是凶险(李曾被刺负伤)的谈判,4月17日上午,最终签订包括《讲和条约》11款、《议订专条》3款、《另约》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在内的《中日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及第六款,笔者将其中部分内容印发给学生提前阅读(见表2)。

《马关条约》的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因此,笔者一改以往结合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其影响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签订每款条约的具体原因。

在回答第(1)问时,学生除了能够准确答出教科书所述“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设工厂”外,还答到“朝鲜的所谓独立”(第一款),“侵略内地相关市、镇”“领事裁判权”(第六款)等。有学生还说:“一直认为,日本商品在中国销售是不需交税的,但从第六款看出,日本需要交纳进口税,免除的只是内地税,这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的税种较多、关卡林立。”课后,还有学生在上网查阅了《马关条约》的全部内容后发出感叹:“原来国际条约的内容规定得如此详尽、精准,并非我们课本上所叙述的干巴巴的几条。”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查阅一手史料,注重培养学生“整理、辨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更全面的解释”[13]。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第(2)问的分析很精彩。日本为什么会如此看重朝鲜?有学生答道:“主要是由于朝鲜具有重要的军事及战略意义。朝鲜位于中、日、俄三国之间,西与中国为邻,东边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北与俄国接壤,其南端在日本海的入口处形成了一个阵地。如果占有朝鲜,并控制朝鲜海峡,就完全掌握了进出日本海和黄海的航路,并可进一步占领中国东北。朝鲜是扩大侵略中国的跳板,是征服中国的前哨基地。”因此,有研究者曾指出:“早在16世纪丰臣秀吉统治时期,日本政府就确定了侵占朝鲜,进而以朝鲜为跳板,把魔爪伸向中国的侵略政策。”[14]通过分析,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蓄谋已久的理解。

日本为什么要侵占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有学生答道:“结合地理特征,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环抱渤海,是北洋门户。占领辽东半岛不但能直接威胁到京津地区的安全,而且使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连成一片,既方便日本将势力进一步向内陆延伸,又可对中国东北地区形成‘关门之势,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吞并朝鲜和辽东半岛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要求与结果;吞并琉球群岛、台湾、澎湖列岛等是日本推行“海洋政策”的要求与结果。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确实实现了这一战略意图。学生的分析很到位,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培养的空间观念素养。

日本为什么要攫取开放通商口岸及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大多数学生都答到了“因为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明治维新后,又急需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但有何相关具体史实则语焉不详。于是,笔者补充道:“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大力扶植和发展资本主义。在战前,其资本主义经济就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884年有公司2520所,资本1.15亿日元,到1893年公司增至4860所,资本激增到3.06亿日元。产业资本中发展最快的是棉织业。1885至1890年,棉纺厂就从22个增为30个,纱锭也从59704个增为277895个,棉纱产量也增加了约7倍。到1890年时,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为出口国。……”[15]急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要求进一步扩大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包括朝鲜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对日本资产阶级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16]。可见,开设工厂等资本输出方式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则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发展。

日本为什么要约定“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学生对此并不理解。笔者结合阅读所得提醒学生思考:“此前中日之间的条约(前文所述),因中国处于盟主之位,所有条约大多对中国有利或相对公平。而这一约定就是废除了中日之间以前所签署的所有的对日本不利的条约,颠覆了以前条约所构筑的双边关系,重新构筑新的双边关系,实现了中日双方角色的互换。日本由战前的‘蕞尔小国一跃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强国。”[17]

通过《马关条约》的内容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较好地还原了这段历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深度思考,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

2.透过历史细节深度认知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只有在基本弄清了战争胜败的原因后,才能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做到使人明智。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李鸿章“避战自保”、战略失误;日本举国支援,而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李鸿章“以一人对抗一国”;日本制度先进,而清政府腐败落后、北洋将士问题很多……大多数学生确实已经知道了以上结论,但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往往是具体的、多方面的,理解既定结论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黄海大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战,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时间之持久,在世界海军史上是罕见的。双方参战军舰如表3[18]:

问题1:“你能从这个表格中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有学生答道:“中国军队舰总吨位及总兵力都和日本相差很大,战争结局可想而知。”还有学生答道:“两国军舰相差最大的是军舰的总马力和平均马力,根据物理知识判定,日本军舰肯定比中国军舰跑得快,反应更敏捷,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平均航速就比中国军舰快近4倍。”笔者插话道:“当年李鸿章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海上交战,能否趋避,应以船行之迟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则应便于引避。若迟速悬殊,则利钝立判。”[19]听了笔者的话,有学生补充道:“在火炮总数与发射速度方面,日本更占优势,他们共装有各种口径速射炮97门,而中国参战军舰却一门速射炮也没有,中国拥有的是那种笨重、反应迟钝的重炮,这在海战中并不占优势。”

由此可以看出,从人数、吨位、航速、火炮等方面对比看,北洋舰队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对于北洋舰队的广大官兵来说,这次海战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结论的得出顺理成章。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笔者又将丰岛海战时两国的参战军舰实力统计表(见表4)提供如下[20]:

问题2:“除了刚才提到的问题外,你还能从表4中读出什么信息?”

学生答道:“日本军舰下水时间晚,军舰较新,现代化的程度高。”笔者结合专业阅读所得分析道:“从1888年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经一劳永逸,不懂得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反而紧缩开支,甚至在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主张下,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北洋海军日常出巡任务极为繁重,每年都要执行从北到南、沿中国海岸线巡逻和宣示主权的行动。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对军舰的锅炉动力系统产生了极大的损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军舰的航速变慢。”[21]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向李鸿章多次申请大修、更换锅炉,李鸿章也多次向清政府申请,但均没有下文。和北洋海军军舰动辄5年以上的舰龄相比,日本海军1891年后服役的全新军舰多达9艘,其中有2艘甚至是1894年刚刚服役的军舰。“这些军舰身上,充满了对付既往旧式军舰的撒手锏。”[22]

在指出李鸿章等人的战略失误后,笔者还提供了如下材料:

“是年元月,北洋海军将领条陈海军利弊,检讨失利缘由。沈寿堃呈文指出:‘大东沟之败,……乃将领之勇怯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致败之由,能勿咎此乎?他说:‘平日操演船阵,阵势总须临时应变,不可先期预定。预定则各舰管驾只须默记应操数式,其余则可置之。……大东沟之役,初见阵时,敌以鱼贯来,我以雁行御之,是也。嗣敌左右包抄,我未尝开队分击,致遭其所困,此皆平时操演未经讲求,所以临时胸无把握耳。‘平日操演枪炮,总须精益求精,熟益求熟,……若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23]

问题3:“从战术上看,这则材料和前面所发的有关战争经过的材料说明了什么?”

大多數学生答道:“清军将领墨守成规,指挥不力,战术失当,说明其军事思想已经落伍了。”于是,笔者用姜鸣先生对黄海大战失利原因的概括补充说明:“一是丁汝昌完全不懂如何指挥海战和在海战开始后中断了对舰队的控制,使得舰队失去统一协调的能力,完全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最后陷入一片混乱。二是编队变阵的错误,以散漫的单横编队迎战日本单纵队进攻。三是‘济远‘广甲等舰的临阵脱逃。四是军舰航速落后和弹药供应不足。五是训练水平和装备保养水平低下。”[24]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

最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启示?”

不少学生答道:“探索救国救民、实现近代化是清政府的必由之路。”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无须说教。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史实本无声,激活会说话。通过这些文献资料、数据表格等多样化的历史材料,既增添了学术味道,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课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新讲》,陈悦的《沉没的甲午》《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王家俭的《李鸿章与北洋舰队》等书籍,以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历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笔者随着教龄的增加,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专业阅读与深度思考是必经之路。

[   注   释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3.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5.

[3]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354.

[4]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J].历史研究,2000(1) :148-165.

[5]  马勇.从历史因果链条中分析甲午战争失与得[J].文史天地,2014(9):4-9.

[6]  孙占元.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N].光明日报,2015-09-23-14.

[7]  马勇.甲午战争让中国人开始真正有了国家意识[EB/OL].(2014-11-03)[2019-07-02].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4-11/5189508.html.

[8]  宋成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J].日本学刊,2014(5): 15-35.

[9]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N].光明日报,2014-09-29-15.

[10]  张海鹏,李理.应深入研究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对后世的影响[J].东北史地,2015(5):3-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14]  陈伟芳.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M].北京:三联书店,1959:3.

[15]  金基风.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问题[J].世界历史,1981(6):44-61.

[16]  张志宇.甲午战争的背景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1994(3):56-61.

[17]  吴松芝.从《马关条约》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J].求索,2012(2):242-244.

[18]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30.

[19]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303.

[20]  戚其章.甲午戰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40.

[21]  陈悦.沉没的甲午:大清的堂堂之师只停留在纸上[EB/OL].(2010-12-17)[2019-06-23].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3507378.html.

[22]  陈悦.沉没的甲午:大清的堂堂之师只停留在纸上[EB/OL].(2010-12-17)[2019-06-23].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3507378.html.

[23]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49.

[24]  王禹浪,许盈.中日甲午战争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综述[J].大连大学学报,2014(2):57-65.

(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深度思考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打造深度思考的初中历史课堂探析
深度思考让问题解决就在眼前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
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