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应让朗读缺席
2019-11-20陈娟
陈娟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积累知识、积淀语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感情诵读中享受语言的韵律美,了解语言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意蕴,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情感体验;语感积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18-02
人们常说:“语文,姓语,语在前,文在后。”这说明在人们平时的交流运用中,语言占有足够的分量。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在朗读中丰富阅读体验,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乘着声音的翅膀去远行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朗读,可以让学生享受语言之美,在美的享受中乘着声音的翅膀完成诗意的远行。
以课文《关雎》为例进行说明。《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传统的诗乐教化中主要靠吟诵的方式把这部作品读出来。《关雎》中描述的爱情晴朗圣洁、贤淑温润,学生可以通过朗诵的方式再现爱情的美好。吟诵与朗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朗诵就是高声地读,带着丰富的情感大声地读,它可以在读中传递情感与信息,让听者深受感染。吟诵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的储备还不是很完备,不能熟练地运用吟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朗诵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诵更好地学习课文。朗诵时首先要弄清楚字词的声调,不能乱读。仍以《关雎》为例,“君子好逑”这里的“好”读三声或者四声,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读“hǎo”是“优点多的,合宜,妥当”的意思。如果把“好”读成“hào”,就是“喜欢”的意思。根据“君子好逑”在全文中的意思,读“hǎo”较符合语境,就是“好对象”的意思,君子佳偶。再有就是要确定好停顿节奏,停顿错误很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关雎》是一首四言诗,我们知道四言诗的朗诵一般采用“二、二”节拍,即读二字之后稍作停顿或延长,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划分符合古体诗的朗读停顿要求,使学生在朗诵时更容易把握节奏,能更好地理解文意。反过来,如果停顿错误,就会出现理解问题。举个例子,“愿人生好友相伴,一路同行”,在“人生”一词前后停顿,意思明显不同。在“人生”前停顿就是“希望有知己相依相随,一路同行”,在“人生”一词后面停顿,就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有好友相伴,一路同行”。
二、在朗读中聆听心灵之音
朗读时,学生不仅要识字读,更要识意。什么意思?就是要走进作品,让自己与作者互通有无,共同沉思与欢呼。读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朗读中倾听作品的最强音。在读《关雎》的时候,学生若能带着情感走进作品、走近人物,就能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了解男女主人公缠绵的爱情故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广阔的田野,气候宜人,河水漾着微微清波,雎鸠和鸣, 微风摇荡着河边的垂柳,在百花盛开的绿草地上,孤身一人的男主人公来到河岸之上。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还要让作品说话。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诵时想象这样的画面:这个男主人公在河边走来走去,一会儿低头,一会儿又四处张望,时间在不断地消逝,那在沙洲上的雎鸠鸟来了好多又飞走了许多,看着这些来来去去的关雎鸟,小伙子还是没有离开,他呆呆地望着这河水。河里的荇菜密密麻麻,青翠似玉,流水冲刷着它们的茎叶,一滴水珠溜进叶中,闪烁着晶莹的光泽。这里,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颇受煎熬的小伙子,好奇心会驱使他们继续看下去。在朗读时就要把小伙的那种想回又驻,欲罢不能的心理读出来,让小伙的形象从纸上走到自己的眼前。再例如,在读《有的人》这篇文章时,通过情感的把握,学生可以了解正确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再现了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的归宿,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句子,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受到感染,也深深体会到只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才会受到人民的尊敬,才会被历史铭记。这样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强调,学生的学,需要他们自己主动参与。语文课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教师只需在学生受阻时点拨一下,让他们的困惑得以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朗读,正是把阅读探究的权利返还给学生,将语文实践的平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三、朗读伴朗读者一路前行
央视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说过:“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朗读是传播文字的主要方式,当优美的文字变成悦耳的声音时,我们会获得一种宁静悠远、远离繁杂纷扰的美好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朗读,争取人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朗读者”。在刚起步阶段,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朗读《背影》这篇课文时,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找相关的影像资料,先学习名家朗读时的举止和表情,揣摩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理情感。因为朱自清跟现在的学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所以一部分文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注意揣摩情感和一些句子的语调声调很是重要。学生若能在朗读之前做足功课,朗读时就会很流畅,获得较好的效果。这样便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开展朗读训练,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有学生在大声朗读《背影》之后这样说:“朗读跟默读相比,朗读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在朗读过程中我仿佛就是作者本人,那些原本拗口的句子也变得顺口了,那些很平凡的文字都有了温度,让我真实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朗读,真切感受到了“父亲”那种淳朴的爱和朱自清对其父亲的思念之情。虽然我的父亲跟朱自清的父亲不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我的父亲也没有翻月台给我买过橘子,但想想平时父亲对我的关心,为我所做的一切,内心还真的有一些感动,也更好地理解了父爱如山的内涵。”这就是朗读的意义,朗读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朗读,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崇尚真善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听朗读或自己来一段朗读,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不仅能让学生爱上语文,也能让学生领悟到更多人生的道理。愿学生能在朗读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一路收获芬芳。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