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20庞昌玲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庞昌玲

【摘 要】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以及诵读教学法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朗诵方法、学会“三读”、审美体验培养阅读鉴赏力四方面,论述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诵读法 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118-02

新课改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与审美感知能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据着绝大多数篇幅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绝大多数分量,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提高古代诗歌教学效率,笔者尝试采用诵读教学法进行教学。诵读,本质上是一种朗读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把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运用诵读教学法,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意蕴美与内涵美,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实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教学法的开展,需要教师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本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中国古代诗歌,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推荐了许多诗歌,这些都有助于教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诗歌文本,开展诵读教学。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一周,根据上课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代诗歌文本。选择途径可以是高中语文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古诗,也可以是图书馆、互联网上推荐的古代诗歌。在上课时,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诵读小组,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选择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选择诵读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如《杜甫诗三首》(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这一节课,主要讲授杜甫著名的三首诗歌《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登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搜集与这三首诗的主题即秋天、王昭君、登高怀旧相关的诗歌。一些性格乐观与豁达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搜集与阅读豪放派的诗歌,如苏轼的作品、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怀旧、宽广与豪迈,也可以阅读辛弃疾的诗歌;一些感情细腻与内向含蓄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温婉的诗词,如婉约派代表人李清照的诗词。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在讲台上朗读自己搜集的古代诗歌。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选取代表做评委,采用评委打分的模式,评选出朗读最为杰出的朗诵者。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古代诗歌朗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培养正确的朗诵方法

从语文课程角度去审视古代诗歌,古代诗歌可以分为绝句、四古诗、七言古诗、中调、小令、律诗、长调等,不同类别的古代诗歌在韵律与节奏上是有差异的、蕴含与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由于学生的诵读基础不一样,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做朗读上的指导,如注重朗读时候语气的轻重、文本的连接与停顿、调整朗读时候的语速与语调等。

只有掌握正确的朗读语调、语气、语速,才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首先,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关注语气方面的停连。语气的停连,不仅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也是对诗歌这一种特殊语言做有意义的划分;同时,停顿也能给予诵读者一个调整气息的时间与机会,使朗诵节奏感鲜明,听者也能有所思考与回味,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应该关注语气的轻重。语气的轻重指在古诗词中,有一些是需要重读的音节,有一些是清读的音节,这一切由文本内容所决定。最后,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语速的缓慢,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如在《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人教版)这一首诗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握这一首诗词的情感。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诗词中的“冷清”“凄惨”可以表达作者愁苦的心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作者“愁”的心情的基础上朗诵诗歌。由于表达的是“愁”,所以朗读的语调、语气、语速应该是低沉与缓慢的。如在读“寻寻觅觅……惨惨戚戚”的时候,这些字属于齿音,开口度不应该大,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有缓慢的语气停连,有一种轻细与凄清的感觉,这样更能使人体会所表达的凄厉和愁惨的情感。

三、学会“三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正确的朗读技巧,是教会学生“三读”,也就是初读、研读、品读。通过这“三读”,能使学生对文字有直接的感受,体会文字的美感,在积累文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文字。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三读”朗读技巧。

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初读。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征就是音韵和谐、押韵工整。为此,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应该初步诵读,在诵读过程中,通过直觉思维与感性认识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对诗歌的初步感知。为了指导学生掌握初步誦读的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字音、节奏,保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读错字、不丢字或者漏字。同时,在读诗歌的过程中,应该有节奏地诵读,正确把握文章的语速与节奏,对个别比较难懂的字,可以结合书中的注释来做合理的理解。通过初步诵读,让学生初步掌握文本的字义、字音、节奏。

第二步,就是研读。研读,即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开展“质疑”和“解疑”的诵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诵读,当对语言有了感知,才能深刻领会诗歌的意蕴。为此,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使诵读变得有目的,促使让学生深入去思考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不应该太深奥,确保在诗歌大意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研读之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与意见,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总结与评价。这样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三步,就是品读。品读,就是在感知与理解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古代诗歌进行诵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以诗歌内容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仔细品味古代诗歌的意蕴。高中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很难捕捉到崭新的品析角度,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作者的情感、诗歌意境、语言等多角度去品读诗歌。

如在教学陆游的《书愤》(高中语文人教版)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初读、研读、品读。在初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这一首诗歌的字音、字义与节奏,尤其要让学生把握这一首诗歌的情感,其表达的是一种愤恨的情绪。虽然没有“愤”字,但是题目已经画龙点睛,而且字词中表达的都是“愤”的情绪,在朗读过程中,把速度放慢一些,就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产生,可以把作者忧国忧民的悲愤表达出来。在第二次研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这一首诗的前两联的意思是什么?后两联的意思是什么?”“诗中引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悲愤,这一种悲愤是绝望吗?”然后,让学生在研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这一首诗歌的前两联是作者回忆过去抗敌的战争情境与心中的抱负,后两联是表达现在对朝廷投降派的愤恨和心中的抱负。接着,在第二个问题上,学生也明白作者用诸葛亮的《出师表》来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有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陆游也借此来勉励自己,至死也不会忘记收复中原,恢复祖国大好河山的志向。这个典故使整篇诗歌曲折含蓄、不直露,也流露了作者的豪言壮志。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总结出这一首诗歌虽然悲愤,但并不是颓废低迷,更不是绝望,在愤的同时更有一种豪言壮志。在研读之后,就是最后的品读环节。这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诵读这一首诗歌的过程中,理解这一首诗歌表达的意蕴。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诸葛亮来表达自己的志向。通过讨论与思考,学生总结出是作者要表明自己至死不忘记收复中原的大志。这样,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就会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蕴,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通过审美体验,培养阅读鉴赏力

阅读鉴赏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在审美评价活动、审美体验活动等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高雅的鉴赏品位、正确的审美意识。所以,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应该创设正确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

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编写了与“秋”密切有关系的四首诗歌,分别是《雨霖铃》《登高》《秋兴八首》《醉花阴》,在选修教材中更是有与“秋”密切相关的诗歌《虞美人》等。对此,教师可以以“秋”为主题,叫学生搜集教材中与秋天有关的诗歌,然后进行诵读。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以“秋”为主题的诗歌,如分别采用何种表达手法、描写了什么秋天景色、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什么感情等。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体验这四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与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鉴赏这些诗歌在抒情手法、表达手法、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然后以作文形式做总结,教师随之进行点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总之,诵读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非常值得广大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解读[J].中國教育学刊,2004(10)

[2]张心科.论诵读的内涵、意义及要求[J].教育学报,2009(5)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双减”背景下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业布置高效化的探索
暗藏玄机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讲评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