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

2019-11-20朱秋清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边城教学设计

朱秋清

【摘 要】本文以《边城》阅读教学为例论述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设计,根据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提示,安排 18 个课时开展《边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主要分为阅读准备、初级阅读、深度阅读、表达交流、定向写作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阅读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 《边城》 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107-03

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18 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语言典范,内涵丰富,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边城》原本是沈从文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绝不仅仅是“优美”,还有人们在命运变数面前无助与无奈的忧伤。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使《边城》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和魅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作者沈从文本人,曾在困惑、迷茫中寻找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从而使自己得到蜕变和成长;他也曾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但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作品的这种品格和魅力,作者的这种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与觉醒,更适合让高中的学生去品味与体悟。而且,《边城》全文 7 万多字,属于中篇小说,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提升写作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根据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提示,安排18个课时开展《边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主要分为阅读准备、初级阅读、深度阅读、表达交流、定向写作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阅读任务。具体流程见表 1。

一、阅读准备(10 天,课外进行)

该阶段任务:利用 10 天时间阅读《边城》整本书,做读书笔记,建群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自行购书:推荐学生自行购买纸质版《边城》以及辅助读本《从文自传》。阅读辅助读本《从文自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活、事业、思想、命运等,还能从他的经历中总结出人生经验,向着他人格的高标准努力,还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的侧面把握住国家、社会、民族历史发展的脉搏。当然,在考察作者自传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它的文学价值,为后面的提问、鉴赏、探究《边城》的思想内容、主题意蕴和艺术形式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利用 10 天时间阅读《边城》整本书,并做读书笔记。这个时间,教师要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整本书,并做方法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有些地方要及时做好笔记,记下自己的思考、探索、心得等。

建 QQ 群交流探讨:建立整本书阅读班级 QQ 群,便于周末师生交流,学生阅读老师推送关于《边城》的研究性的文章,并鼓励学生提出阅读困惑在群里交流探讨,教师此时一定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二、初级阅读阶段(3 课时,在教室进行)

该阶段任务:初读《边城》,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集体探讨,确定几个专题学习的目标。

(一)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

1.《边城》是怎样一座城?

—— 可就此了解小说的环境及其民风民俗,展开“《边城》的环境美、民俗美”等方面的研究。

2.《边城》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 此问可梳理小说的情节内容,探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翠翠爱情悲劇的根源。可以“翠翠的爱情”为小专题展开探究。

3.作者为何写《边城》?

—— 这涉及作者的创作意旨,亦是更进一步了解整本书的重点。可以“《边城》的创作意旨”为小专题展开探究。

(二)针对上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梳理《边城》中相关环境描写及民风民俗描写的片段,探究当地的民俗美及人情美。

例如:“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变化,仍旧是那地方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许多原有的节庆风俗,因为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而被完整保留下来。在端午,“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凡把船划到了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面前令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某一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茶峒人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无一不在这里展现出来。在新年,“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则体现着茶峒人自由原始的生命活力。

(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茶峒人自由奔放、团结奋进的精神,也极大展现出了其中的独特韵味。)

2.画思维导图,通过梳理翠翠与大佬、二佬、爷爷、顺顺间的关系,探究翠翠爱情的几个要素,进而探讨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源,大胆预测“这个人”究竟会不会回来?

参考思路:

(1)翠翠的成长背景。

(2)祖父的担忧和矛盾心理。

(3)天保和傩送兄弟俩的性格。

(4)船总顺顺的传统思想观念。

(5)作者的创作心理等。

3.通过重点研读《从文自传》,梳理沈从文的人生历程(包含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的经历事件),探究作者创作《边城》的用意。

关于《边城》的创作目的,沈从文曾说过:湘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但沈从文先生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也说过:“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探讨作品背后的“美丽与哀愁”。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小专题进行探究,并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把探究结果写下。

三、深度阅读阶段(5 课时,在教室进行)

该阶段任务:有选择地精读文本,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多的可研究问题。

(一)阅读交流

选择同一个专题的学生分组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多的可研究问题。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意象类、人物类、主题类、结构类、其他类。

1.意象类。借这个问题可教会学生阅读时“梳理与探究”的方法。

(1)梳理“虎耳草”这个意象反复出现,探究它与翠翠的爱情有何关联?

(2)梳理并探究“白塔”这个意象与人物命运有何关联?

(3)梳理“端午节”这个节日反复出现,探究有何作用?

(4)梳理并探究“碾坊”与“渡船”是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等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思考:翠翠的爱情明明是一个悲剧,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是感觉到了它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边城》所要展示的“美丽与哀愁”。

2.人物类。借这个问题可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

(1)翠翠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心思?

(2)爷爷在翠翠的爱情选择上为什么总是想要做好安排?

(3)兄弟二人为什么在爱情面前还要如此相让?

(4)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如顺顺、杨马兵、妓女等在作者笔下为何都如此的淳朴美好?

3.主题类。借这个问题可教会学生关注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1)“这个人”究竟会不会回来?

(2)《边城》中有多少处悲剧的暗示或伏笔?

(3)要亲情还是要爱情?

(4)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4.结构类。借这个问题可教会学生叙事以及平时写作的技巧和手法。

(1)《边城》的开头有什么暗示?

(2)《边城》结尾的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边城》中三次写到翠翠父母,為什么不放在一起一次叙写完?

(4)为什么结尾要安排爷爷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与开头写“边城”的环境美、风俗美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什么?

5.其他类。借这个问题可鼓励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边城》里的人物命名有什么暗示?

(2)《边城》里表现了怎样的爱情观?

(3)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与《边城》的悲剧有什么联系?

(4)苗族文化对沈从文的《边城》有什么影响?

(二)针对上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意象类问题和人物类问题为例)

教师带领学生去电脑教室进行自主阅读。教师提供的主要自学平台有:吴泓工作室的博客,以及其他网上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把在网上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下载保存,然后整合、筛选、分析,去粗取精、求同存异,并保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点很重要)。

以上述意象类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虎耳草”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梳理出 5 处描写虎耳草的片段,然后注意分析其背后的不同意蕴。例如,十四章开头第一次讲到虎耳草,“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 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情窦初开的翠翠在睡梦中明确了对二老傩送的爱慕,压抑已久的朦胧的感情终于在梦里喷涌而出。这一把“虎耳草”,就是翠翠爱情回应的象征。

以人物类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翠翠总是不说出自己的心思”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品味小说语言背后的人物性格,进而得出悲剧的必然性。例如寻找原文: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了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如大老要你做婢女,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学生细细品味,就知道翠翠生气的原因,从而也可以开始探究沈从文的语言特色与用心。

四、表达交流阶段(2 课时,在教室进行)

该阶段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确定一个主题,准备 3 分钟演讲,演讲内容应主题鲜明,有真知灼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有理有据,写作演讲稿,制作 PPT。

学生演讲稿示例:

民族命运前的声声叹息

初次买《边城》纪念版,便是因为被它朴素干净的封面吸引了。那一层接连着一层的石梯,兴许是“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热石头”,那一个能让翠翠安静地坐下来,向祖父吐露心事的地方吧。杨花萧萧而落,潺潺流水便成了它的归宿,随着清冽的莹莹水波飘向远方。而那几近方矩的黑色图形,我猜想那便是渡船,似是安静地漾在水面,又好像被缓缓渡到对岸。我仿佛看到了一片静谧的月下小景,正如从文先生所写:“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的确,这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这般朴素纯净却又脆弱的美丽,正如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而我认为,这样的美也正如百年历史之中伤痕累累的苗族同胞,心灵美丽而纯粹,不同的只是,他们为了民族自尊而反抗的决心,坚不可摧。《边城》,实质上是一本民族寓言。虽然,书中字里行间我们无法探寻到提及汉苗文化的痕迹,但是如果深入探究茶峒中民族的文化渊源,那么,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就自然清晰地显露出来了:汉苗文化的矛盾、冲突与对立,使悲剧成为必然。岁月更迭,即使沧海桑田,可无论谁也磨灭不了这百年的历史之恨,留下的只剩在民族命运前的声声叹息。

五、定向写作阶段(8 课时)

这一阶段都在网络教室进行。要求学生以演讲主题为方向,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拟写提纲,撰写论文初稿,再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定稿,最终完成一篇不少于 2000 字的小论文。强调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

教师提供论文写作范例。

学生习作示例(提纲):

题目:《边城》中的多处伏笔

一、开头

《边城》的一切都很简单,一切都很平常,可就是这些普通的事让人觉得回味悠长。也许生活本来就比一切挖空心思的臆造更让人感动,含着眼泪式的微笑总比单纯的悲剧或喜剧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沈从文先生以其细腻的笔触,在描绘《边城》中人性美的同时,也把文字融入一种淡淡的凄美感,暗示着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与结局。

二、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

三、爷爷与翠翠性格的软弱

1.患得患失的老船夫

2.翠翠性格的软弱

四、大老的死

五、结尾

沈从文由此撕开了《边城》人生和谐的另一面,让我们领悟到一种只应由“天”负责的爱的缺憾。或许从开篇引出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开始,便已经埋下了故事悲惨结局的伏笔,而翠翠和爷爷的犹豫不决与大老的死更加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一切都仿佛意料之外却又意料之中。或许,正如沈从文先生在《边城》在中所说的那样:“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不但品读了沈从文在《边城》中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的独特的“湘西世界”,而且在《边城》的阅读与研讨中掌握了阅读整本书应有的“梳理与探究”、品味语言、把握主题、关注技巧、定向研究等的方法,为将来自行阅读整本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边城教学设计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熏风四月到天涯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皈依真·善·美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