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专科护理干预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早期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2019-11-20周晨霞

人人健康 2019年21期
关键词:肠造口专科医护人员

周晨霞

(福建省福州市解放军第476 医院 350000)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自我封闭和自我护理能力下降的表状,由于常规的护理措施多是对患者进行相关症状的护理[1],极少对患者的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护理能力增强训练,本文因此采用肠造口专科护理,意在对比来分析肠造口专科护理的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患者资料 在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随机抽取60 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但在实验过程中,有2 名患者病发死亡,5 名患者无法联系,4 名患者由于转院或表示退出,最终实验组(共25 例患者,其中男性17 例,女性 8 例,年龄 41~18 岁,平均年龄 45.39±2.18 岁),对照组(共 24 例患者,其中男性 15 例,女性 9 例,年龄 42~50 岁,平均年龄 46.02±1.9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资料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护理实验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排除有其他肿瘤病症患者后在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全程告知,并在其签署同意实验书后开始。

1.2 护理方法 医护人员为对造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常规的心理护理、药物使用护理、并发症护理,并根据患者的病症变化进行不同的健康知识教育。在此基础上,医护人员为实验组患者的使用肠造口专科护理:(1)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在常规的健康知识教育上增加对于病症的具体情况解释、治疗方法详细过程,以及本院对该病症的手术成功率,但也需要对患者提前告知手术后果,并对其家属进行造口模具清洗和造口袋更换培训,并要求患者家属按照给出的食谱制作相应的食物共患者饮食。(2)在患者手术完成后,按照术后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造口袋更换演示,并指导患者家属对造口袋更换、清洗消毒,同时禁止患者进行高负重体力活动与剧烈性的锻炼行为,以防止伤口破裂或者出现疝症。(3)在患者出院前需要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方式,并在出院后按照医护人员通过微信提出的要求进行锻炼、护理和休息。(4)全程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由于器官功能变化、卫生问题、恢复期间的疼痛以及恢复后的不适应感,患者极易出现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进而丧失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程的心理护理,以帮助其在手术前增强治疗信心,在手术后有恢复动力,从而有效的的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1.3 护理标准 在两组患者手术和护理过程结束后进行自我护理能力判断,判断标准包括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健康知识进行评分,每项评分总分为40 分,分数越高,患者的该项能力恢复越好,并以此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判断。同时进行干预后6 个月的SCL-90 评分,分数越低,患者的相关症状恢复得更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软件分析数据,用t 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医护人员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的的自我护理能力判断条件显示,对照组患者自我护理技能平均得分为(16.23±3.43)分,实验组患者自我护理技能平均得分为(29.13±4.81)分 ,比较结果为(t=15.444,P=0.001);对照组患者自我责任感平均得分为(16.35±3.45)分,实验组患者自我责任感平均得分为(29.84±4.82)分 ,比较结果为(t=16.139,P=0.001);对照组患者自我健康知识平均得分为(15.13±1.01)分,实验组患者自我健康知识平均得分为(20.27±2.05)分 ,比较结果为(t=11.33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进行干预后6 个月的SCL-90 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的SCL-90 评分,两组患者分数有明显区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比较结果见表一:

?

3 讨论

本次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在接受专科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健康知识三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3]。

综上所述,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进行造口专科护理能有效的帮助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帮助其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肠造口专科医护人员
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多功能肠造口栓的设计及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肠造口护理中奥瑞姆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