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生态伦理社会价值的初探

2019-11-20倪睿思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万物

■倪睿思/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天人合一”。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地大物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同时生产劳作的方式也受制于地理环境、季节变化等因素。“民以食为天”、“靠天吃饭”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由此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其中,对儒家思想颇有贡献的“天人合一”思想,便是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它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互相依存和统一,这无不与当今生态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相呼应。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和谐。也提醒我们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核心思想,也能为当今的我们研究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提供传统的理论思路和解读。

(2)“参赞天地之化育”,取自《中庸》。其也是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中的重要核心思想。大自然孕育了万物,自然也孕育滋养了我们人类。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的功臣。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和改造着自然,在自然界中人类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参赞化育”就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道法自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思想。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生,“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世间万物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存在即是合理,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人应该敬畏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遵循自然的运行之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共生共存。

(3)佛家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一切众生,贵贱不足。”“众生平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理论前提和保障。即“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争”。这是佛家从认识生命的本质角度出发,劝导人们时常怀有一颗慈悲的心肠,此为为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倡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渊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家庭相结合的小农经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使得人们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力,农业的发展又为华夏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基本保证,使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经受了千年的考验,代代传承。

(2)传统文化的影响。即母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维深深的影响了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取向。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等等。目前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也很大受到了传统生态伦理学的启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思想上的契合。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精华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以和为贵,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和谐”。和合文化源远流长,看似沉静,却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准总结。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中国伦理品质的一些东西。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首位的,若能被全世界所采纳,地球上定会有更多的幸福和欢乐”。由此可见其对“和合文化”的高度肯定以及“和合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正面推动作用。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启蒙,和作为一个富有张力表现形式,在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启蒙作用及其现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其中“天人合一”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石。自然界孕育着万物,也孕育着人类。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的文明史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大自然的保驾护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界有数不清的文章和诗歌讴歌赞颂,古今文人作品里总洋溢着与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自然界创造了人类,通过人类去完成自己的目的。同时人类也具有着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着自然,也改造了社会。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用道法自然、以无用之用阐释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万物的价值,并形成了寡欲节用的消费观及贵生戒杀的伦理规范;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应时而中及圣王之制等思想反映出其生态伦理的精神旨归、文化关怀、行为规范和资源立法等;佛家以众生平等作为其核心价值,并用依正不二来确立生态责任,追求圆融无碍的终极目标。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不无启蒙作用。

当今社会十分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追求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发展。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两者的共存关系。人类发展从古至今都无不依赖者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天人合一”,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突出特征就是“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如今是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天人合一”论中和谐的哲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理念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里。当今中国这种传统伦理思想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些思想观点中的优秀思想,都是如今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精神养料。

(二)实践价值

早在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就已经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体系。如“乐山乐水”体悟自然的生态情怀,“天行有常”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先秦儒者在生态实践中非常强调适度。在“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有所体现。从上古时代起,中国就有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生产行为。历朝历代设有环保机构,与当今社会环保局的设置初衷不谋而合。圣王之制对“时禁”的坚持,也是当今提倡一种适度消费的生态时间。

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仅停留在伦理道德领域,而且向法制领域延伸和扩展,形成了渗透生态伦理思想的法制观念。从而使生态伦理思想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从上古时代起,中国就有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生产行为。历朝历代设有环保机构,与当今社会环保局的设置初衷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节用、爱物的生态实践观对现代人类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仍然有重大指导意义。人类必须摒弃现在追求物质的生活态度和高消费方式,才能更好的和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这一生态实践观很切合现代人类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结语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闪烁着古人无数的智慧,这些优秀思想变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血液,推动着现代伦理学的发展,为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精神养料。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建设美丽中国,寄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规律的认识又更深刻。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如今已被各国学界所重视。构建由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既要取其精华,吸收和借鉴西方外来生态伦理学中的有益成果,又要吸收和借鉴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的精华体系,古为今用。生态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生态问题开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作为一门新兴的伦理学,它打破了仅仅协调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关系,转而上升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重新赋予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意义和价值。但同时另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也有自己的根本局限。从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我们可以对生态建设重新规划,重新出发,获得新的灵感和借鉴。不论是文中提到的儒家道家或佛家的思想,都体现了万物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理念。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不仅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一份子,同时又是独立又拥有智慧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有益合理成分,仍未当今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构建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