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意识情绪研究综述

2019-11-20张翠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豪威胁情绪

■张翠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自我意识情绪的起源

Lewis在研究自我意识情绪的起源时,指出要理解儿童中这些情绪的发生,有必要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利用认知能力的演变来代表自我,他提出了“我”或自我觉知的心理表征在系统发生和个体上的出现,为这些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提供了最有必要的能力这种自我反省意识以及其他新兴的认知能力,促使儿童能够思考自我(自我反思或意识),这种能力在儿童两岁末时开始出现①。因此,虽然恐惧,愤怒和喜悦等基本情绪在生命的第一年出现,有些甚至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出现,但直到自我觉知,或Lewis所谓的“意识”,自我的心理表征出现后才会有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②。Tracy 和 Robins(2004)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将自我卷入到情绪中的一种特殊情绪类型,它包含内疚(guilt)、羞耻(shame)、尴尬(embarrassment)、妒 忌(jealousy)、自豪(pride)等③。所以,自我意识情绪是在自我觉知出现以后发展出的一种更复杂的情绪,自我意识情绪在调节和激发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④。

二、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情绪类型

Lewis(2011)认为自我意识情绪包括尴尬,嫉妒,同情以及羞耻,内疚,傲慢和自豪。⑤他把第一组称为暴露的自 我 意 识 情绪(exposed self-conscious emotions)因为它们需要自我反思,但不需要理解规则和标准等更为缜密的认知能力。这些早期自我意识情绪一般出现在2岁末,儿童发展出自我觉知能力后。尴尬是一种最先出现的复杂情绪,当自我觉知意识到“我”这个概念时,孩子开始明白“她/他”是别人关注的对象。 他人的关注能够引发尴尬情绪。此时也会出现共情,因为幼儿现在可以将自己置于另一个角色,这些早期的自我意识情绪出现在儿童15-24个月时⑥。这些情绪的出现并不是孩子已经了解周围人的标准,规则和目标(standards, rules and goals简称 SRGs),而是儿童在与他人互动时考虑到自己能力的直接后果。儿童3岁时,开始内化他/她的家人和同龄人的的SRGs。这种新的能力产生了一种新的情绪,就是自我意识评价情绪它们包括一种新的尴尬形式,以及内疚,羞耻,自豪和傲慢⑦。

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情绪类型包括羞耻、内疚和自豪。Lewis(2011)认为羞耻和内疚不同,羞耻关注整体自我,主体和客体的自我融合,内疚和后悔关注自我的行动和行为,自我与客体是分离的,当个人将自己的行为评估为失败但关注自我的特定特征或导致失败的自我行为时,会产生内疚或后悔的情绪。因为认知归因过程侧重于自我的行为而不是自我的整体,所产生的内疚并不像羞耻那样强烈消极,也不会导致混乱和失去行动能力,个人能够通过行动摆脱这种情绪状态,可以采取纠正措施来修复失败。

而对于傲慢和自豪这对概念,Lewis认为,傲慢和羞耻类似,是对整体自我的评估。在这种情绪中,个体专注于整体自我成功。在极端情况下,它与狂热或自恋有关⑧。Mueller和 Dweck已经表明,对儿童的过多赞美可能导致负面表现,他们假设该机制可能增强了孩子的傲慢。而自豪是将具体行动的结果评估为成功。快乐的焦点是特定的,并且与特定行为有关。与内疚相类似,自豪的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自豪将机体集中在其行动上。有机体全神贯注于特定的行动,使其感到自豪。因为这种积极的状态与特定的行动有关,所以个人可以自己获得再生状态的手段。与傲慢不同,自豪的特定焦点是行动⑨。Dweck 和 Leggett通过使用个体关于自我的隐含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理论把认知归因作为引发自我意识情绪的刺激因素⑩。

三、自我意识情绪的社会功能

关于情绪体验的大多数理论观点断言情绪是为了服务特定的适应性功 能而 发展 的(Ekman,1992; Frijda,1986; Johnson-Laird & Oatley,1992;Levenson,1994; Oatley & Jenkins,1992; Tooby & Cosmides,1990;Keltner& Gross,1999)。 社 会 自 我 保护 理 论(social self preservation theory,Dickerson,Gruenewald, & Kemeny,2004; Kemeny,Gruenewald, &Dickerson,2004)认为,当维持积极的社会自我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时,自我意识情绪,尤其是与羞耻相关的情绪,就会被体验到。我们认为,威胁社会自我的情境或环境引起了心理生物学反应,这种反应提供信号和资源调动功能以应对这些威胁。正如我们所说,由于保护社会自我对生命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羞耻可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Lewis(2011)认为羞耻是在对社会自我构成威胁的条件下经历的焦点情绪。

(一)羞耻情绪的社会功能

我们认为人类关注的是社会自我的正面或负面特征,因为它对于维持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社会自我的积极性会影响社会资源的获取,这对整个生命周期的生存都有影响。社会自我的积极特征对于繁殖成功尤为重要:地位较高的人可以更多地传递他们的基因。因此,保护 和增强社会自我使个人能够生存和发展。而这种保护和增强社会自我的动机可能在整个人类进化史中被保存了下来。 当这社会自我受到威胁时,就可能会遇到与羞耻相关的情绪。 人类情感存在的一个共同论点是,许多情绪用于调节生物和行为,旨在解决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威胁(Darwin,1872/1965; Ekman,1992;Keltner& Gross,1999)。羞耻是对社会自我的威胁的重要信号情感。 Scheff(2003)认为,羞耻是“首要的社会情感”,羞耻相关情绪的体验是在对社会纽带构成威胁的情况或环境中发生的。

早期的心理理论家,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90/1955),也认为羞耻感是当意识到在他人眼中形象受损时产生的情绪。而Izard(1977)认为,羞耻通过使个人对他人的意见敏感来促进社会凝聚力。

(二)其他自我意识情绪的功能

我们认为,社会自我的威胁引发了羞耻感,那么这种威胁是否也会引发其他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例如内疚和尴尬,以及自豪是否是增强和保护社会自我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内疚是一种社会情感,但是内疚的引发被认为是出于对个人不良行动或行为的反应,而不是像羞耻出现在对自我的反应 中(HB Lewis,1971;见 Tangney 等,1996)。如前所述,羞耻似乎是对威胁社会关系或一个人的社会形象的情境的情绪反应,而内疚更可能是行为违反社会标准时的情绪反应,例如:撒谎、欺骗、忽视责任( Keltner& Buswell,1996)。与羞耻相比,人们认为内疚的特点是更积极,更无助的自我以及实施修复行为的愿望。内疚也被认为是比羞耻感更强烈和烦躁的情绪(Tangney等,1996)。

尴尬往往被描述为一种温和的羞耻 形 式(Izard,1977; Kaufman,1989;Kroll& Egan,2004; Scheff,2003)。 与尴尬相比,当事件涉及核心自我时,羞耻情绪才会出现。

自豪是研究最少的一种自我意识情绪。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并未表明自豪经验和任务绩效的社会背景相关,研究者发现积极的社会评价可能是引发自豪感的必要条件。这是对社会自我的积极评价引发的(Cooley,1902/1983; Darwin,1872/1965; James,1890/1955; Scheff,1988)。未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自豪情绪在保护和增强社会自我中的作用。

四、研究现状与展望

近几年对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情绪的脑机制、自我意识情绪的跨文化等领域。徐琴美、张晓贤对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递进模型和动态网状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Lewis等人提出的递进模型忽视了外在因素对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而Mascolo等的动态网状模型把社会文化因素、生物因素引入了自我意识情绪发展,但该模型假设婴儿已具备了自我意识情绪,并没有实验依据。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王昱文,王振宏,刘建君运用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情境故事、亲社会行为问卷和社会计量方法,对1~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施测,探讨了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发展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的关系。祖静、张向葵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脑机制进行了研究。

仅管国内外对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已很深入,但任然有很多值得发掘的空间。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了一些变化,以往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当前环境还应进一步检验。第二,虽然目前对自我意识情绪的界定和分类特征都有研究,但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是否会影响情绪感受,是否存在情绪归因的差异,这一问题还值得研究。第三,自我意识情绪作为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助力,是怎样影响社会适应的,如何运用自我意识情绪加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间的相互融合,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 Lewis, M. (1992b). The self in selfconscious emotions. In D. Stipek, S.Recchia, & S. McClintic (1992).57 (1,Serial No. 226).Self-evaluation in young children.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② Lewis, M. (2003). The emergence of consciousness and its role in human development. In J. LeDoux, J. Debiec, &H. Moss (Eds.),(Vol. 1001, 1-29). New York: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The Self:From Soul to Brain.

③ Tracy J L, Robins R W. Putting the self into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 theoret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4,15(2):103~125.

④ Tracy J L, Robins R W. Self-conscious emotions: where self and emotion meet. In: C Sedikides, S Spence (Eds.). 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ntiers of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6.

⑤ Lewis, M., & Brooks-Gunn, J. (1979).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cognition:The development of self. In I. Uzgiris(Ed.),(pp. 1-20).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New directions in child developmen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during infancy.

⑥ Bischof-Kohler, A.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in infants. In M. E. Lamb & H. Keller (Eds.),(pp. 245-273).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rom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⑦ Lewis, M. (2008). Self-conscious emotions: Embarrassment, pride, shame,and guilt. In M. Lewis, J. Haviland-Jones,& L. Feldman Barrett(Eds.),Handbook of emotions, 3rd ed. (pp. 742-756). New York:Guilford Press.

⑧ Morrison, A. P. (1989). Shame: The underside of narcissism. Hillsdale, NJ:Analytic Press.

⑨ Mueller, C.M. & Dweck, C.S. (1998).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75, 33-52.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⑩ Dweck, C. S., & Leggett, E. L. (1988).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95, 256-273.

猜你喜欢

自豪威胁情绪
闫振:为强大的中国而自豪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人类的威胁
唱着歌儿多自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搞笑图片
情绪认同
顽强自豪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