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研究
——以C幼儿为例

2019-11-20胡俊艳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果冻玩具

■胡俊艳/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有些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与成年时期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幼儿时攻击性行为越强,成年以后该幼儿犯罪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所减轻。

在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中,家庭教育因素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关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和探究找出具体的原因,为家庭教育提供合理的建议,在家庭教育中预防和减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过程

(一)访谈

通过对其家长的访谈,了解幼儿的成长记录以及幼儿的家庭情况。通过访谈可以初步了解到幼儿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现阶段困扰他们的问题。他活泼好动,身体健康,占有欲很强,情绪起伏比较大。爸爸很宠爱他,即使做错事也从不责备他。

(二)行为观察

根据上述情况,对他在家期间的攻击性行为运用观察表以及A-B-C行为观察记录简表进行观察记录,(A代表前提,即行动出现之前的活动和具体事件;B代表行为,即幼儿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方式;C代表结果,行为发生后的具体事件)观察记录表见表1。观察进行了两个星期,发现幼儿C在家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比较多,几乎每天都有9-10次攻击行为。

三、症状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影响

幼儿C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爸爸过度溺爱幼儿C,属于“放任型”家长。爸爸的过度溺爱使幼儿C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使他任性放纵,想怎么样就得怎么样,形成了攻击他人可以不承担后果的习惯,同时,也使爸爸丧失了自己在幼儿C心中应有的权威,使幼儿C不懂得尊重长辈,久而久之,他更加的没有顾忌,做什么都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二)家庭教育环境方面的影响

幼儿C的父母,如果因为事情出现分歧,会在幼儿C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争执,根据和他父母的访谈,他们在幼儿C面前讲话从不避讳,该说什么话还是说什么话,有时也会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们不会想到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幼儿C慢慢的也学会了通过语言侮辱或动作攻击去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

(三)家长的榜样作用方面的影响

幼儿C的父母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说脏话或通过动作与他人开玩笑,由于幼儿C的年龄比较小,不懂得辨别是非,而在他这个年龄段,模仿性比较强,父母的一些行为会在他的身上再现出来。另外有时他或他爸爸犯了错,妈妈会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暴力惩罚本身也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妈妈这样做,也等于给幼儿C提供了一些参照,为幼儿C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可见,父母的言行对幼儿C的言行的影响是多么的明显。

(四)家长文化程度以及认知方面的影响

幼儿C的爸爸文化程度是小学,妈妈文化程度是初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常常说话不注意分寸,这些都对幼儿C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外他们在认知孩子的发展阶段以及教育方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不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他们常常通过争吵或武力的行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另外他们说话的语言比较粗鲁,不讲究说话时的场合。起初,幼儿C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幼儿C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的缺陷以及幼儿C的攻击性行为对其以后发展的不利影响,慢慢的随着幼儿C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明显,他的父母才渐渐地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幼儿C的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幼儿C的影响。

四、行为矫正的过程与方法

(一)系统家庭干预疗法

首先,改变父亲对幼儿C没原则、没底线的宠爱,引导幼儿C的父亲认识到溺爱幼儿C的害处,使其在爱与管教之间做好平衡。让幼儿C学会尊重自己父母,因为只有先学会了尊重父母,幼儿C才有可能学会尊重小伙伴、老师及其他的亲人。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接触也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将会促进孩子以后的健康发展。与其父亲通过长时间的沟通,让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教育孩子要有原则,不能完全没有底线。其次,父母之间不要在幼儿C面前发生冲突,并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语言及说话方式,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最后,改变幼儿C母亲的棍棒教育,如果幼儿C或爸爸犯了错误,不要再用棍棒或通过辱骂的语言来解决问题,要用合理的方式正确对待这个年龄段孩子所犯的错误。另外,父母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相处的方式以及说话的语言,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通过观察,发现幼儿C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语言及说话的方式存在些问题,通过和幼儿C父母的沟通,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纠正。

(二)正强化负强化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C最喜欢的零食是果冻,最喜欢的玩具是汽车。因此,笔者决定每次到幼儿C家里进行干预时,与他的妈妈商定好给其5个果冻,如果发生一次攻击性行为,就会拿走一个果冻。最初,笔者与定的目标是如果干预结束时剩下3个果冻(以后逐渐的提高目标),她就可以得到奖励,可以奖励她一个玩具汽车。如果在干预过程中,幼儿C发生一次攻击性行为,会拿走一个果冻,并告诉幼儿C,他身边的人不会喜欢他这样的行为。如果在过程中,他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将给予他上面所说的奖励,并给予一些口头的表扬。干预结束后,与其父母做好沟通工作,让他们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减少幼儿C的攻击性行为。

(三)语言提醒与行为阻断相结合的方法

在干涉的过程中若是发现幼儿C有要呈现攻击性行为的预兆,要及时提示幼儿C,如“你刚才的表现很好,要继续保持这样”、“我们刚才说好了,不可以动手打人”、“如果你打人,我要拿走你的果冻了”等等。通过观察发现,通过这样的提示,偶尔可以避免幼儿C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通过观察发现,幼儿C喜欢与人交往,但表达自己想法和需要的方式不对。因此,需要鼓励幼儿C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想法或需要,尽量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次数。

当语言提示失效,幼儿C的攻击性行为发生了,笔者将会对其进行行为上的阻断。通过借助外力,控制幼儿C的肢体动作;或拿出其感兴趣的东西,转移注意力。干预结束后,和幼儿C的父母做好沟通,他们也要通过语言提醒和行为阻断相结合的方法,预防和矫正幼儿C的攻击性行为。

(四)行为替代的方法

如果幼儿可以用适宜的方法来表达本身的想法、需要或发泄自身的挫折感,那么相应的攻击性行为会将会减少。因此,在引导幼儿C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使用合适的替代行为来帮助幼儿C达到他的目的。如,玩玩具时,幼儿C有时总要抢其他小伙伴的玩具,拿不到就打他人、骂他人,因此,作者在这之前就对幼儿C进行说明,如“如果你想玩其他小伙伴的玩具,请你告诉我或者妈妈”、“如果你想玩她的玩具,请你拿自己的玩具通过礼貌的用语与他人交换,不可以直接动手去抢或打人,如果那样你将不能得到玩具。”等等。渐渐地,幼儿C开始用些适宜的言语或礼貌交换等替代的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减少了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次数。

(五)干预结果

通过父母和作者的努力,小爱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有效改正。矫正方案实施结束后,作者对小爱又进行了两个星期的观察,从中发现小爱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有所下降,言语攻击、身体攻击以及其他攻击行为都有所减少,一天内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由9-10次减少到4-5次。

猜你喜欢

攻击性果冻玩具
果冻糖
急救果冻引起的窒息!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做“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