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特困学生成长积极干预措施初探

2019-11-20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归因贫困生

■席 乐/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随着高等教育学校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生比例逐年上升,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职业院校贫困生的成长积极因素

(一)经济资助

国家助学贷款以及针对贫困生团体的奖学金、助学金是针对高等院校贫困生的一项重大资助措施。获得经济资助可以帮助贫困生缓解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人积极发展。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助学金以及其他类型的资助是学生的成长积极因素之一。

(二)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改善贫困生经济现状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勤工俭学管理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可以为广大的贫困生充裕的勤工俭学岗位对于贫困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父母、亲人、朋友、老师、合作伙伴、邻居等。对贫困生而言,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可以缓解其经济压力,也能为其个人发展提供信心和力量。

(四)心理辅导

贫困生面临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据调查显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成长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都是贫困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因素之一。

(五)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群体对贫困生的固有看法和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状况。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一般来讲,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对贫困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发现其闪光点,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六)学校同辈群体

青少年被喻为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也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与同辈群体交往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青少年与其同辈群体往往拥有共同的态度、兴趣和价值取向。良好的、更具包容性的群体氛围可以接纳贫困生,使其体会到集体的归属感,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七)个人主观因素

(1)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促进心理健康;二是自我效能感也会使学生选择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2)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的贫困生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在相应的心理发展上也会表现出更开朗、更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可以锻炼自身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归因方式:归因是指判断他人和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积极的归因方式是个体持续某一种行为的动力。职业院校中能正确看待自己身现状的贫困生,往往认为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即可改变现状,这种积极的心态对其学习和心理发展均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贫困生的成长积极干预措施

(一)完善经济资助体系

大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实行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资助体系,除了现有的资助方式外,还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资助体系:

(1)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度。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资助。(2)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减少职业院校中贫困生认定不公平的现象。使更多的贫困生可以获得资助。(3)优化勤工助学机制。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时考虑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型助学,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对贫困资助体系的一大补充。除了经济支持之外,精神支持应该成为社会支持系统工作的重心。尤其是对于父母亡故或离异的贫困生而言,来自社会支持系统的温暖和关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情的缺失,为其个人发展提供信心和力量。在职业院校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贫困生进行经常性关怀,同伴也可以对身边的贫困生进行近距离关心。使广大的贫困生处在一个温暖有爱的环境中,体会到集体的归属感。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

贫困生面临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广大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成长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职业院校应为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定期关注贫困生心理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

3、加强贫困生心理辅导

(1)运用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方式。贫困生在学校生活中可能会产生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学习压力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工作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相应的咨询方式。帮助贫困生通过心理咨询这一平台,解决心理困惑,促进自身全面发展。(2)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针对贫困生群体可以开展心理剧、团体沙盘游戏、心理沙龙、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辩论等活动,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合理的行为、习惯和技能,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完善。(3)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应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课程,使其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可以对贫困生群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掌握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四)教学干预

1、积极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可以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自我发展。

2、创设积极的群体氛围

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群体氛围。增强对贫困生的情感投入,是广大学生对贫困生产生心理认同和接纳。使贫困生在融洽的群体氛围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3、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由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有益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有针对性地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堂和课外活动,使贫困生通过顺利完成活动提高自信心,增强其自我效能感;(2)可选择优秀贫困生为广大贫困生树立榜样示范;(3)言语劝说(4)情绪唤起。

4、训练合理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可影响个体下一步的行为,其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其次加强让学生建立积极归因方式的意识,一般来讲,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即努力归因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归因方式;让学生做归因训练,把握正确归因。

5、进行择业和就业培训

针对职业院校中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迷茫的心态,职业院校有必要开展系统的择业和就业培训,使广大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未来职场的挑战。

总之如何促进贫困生积极发展是职业院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资助必须与其他的干预手段有效结合起来,采用综合性的干预手段,才能使贫困生走出经济和心理的困境,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归因贫困生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为何越来越爱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