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话语操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9-11-20汤乃娟西安工程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译者原文话语

■汤乃娟/西安工程大学

在中外文化历史中,翻译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关于译者和译者角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随着20世纪哲学语言学转向和翻译中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翻译活动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也开始受到关注。

“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出现于19世纪70到80年代,其主要研究范畴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客观地位。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主要在三种理论的关照下展开,分别是哲学解释学、权力话语理论和目的论。本文从权力话语理论出发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讨论。权力话语理论坚信一切社会活动都受控于权力话语网络,包括翻译实践。在权力话语理论关照下,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受动性和创造性得以体现。而主动性、为我性、受动性和创造性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表现。

一、译者主体性和权力话语理论

译者主体性究其本质是一种和翻译主体性相关的哲学概念。然而基于译者主体性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其准确的研究范畴在学术界至今并没有定论。因而本文所述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以查明建和田雨的观点为依据。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的边缘化地位谈起”一文中,查明建和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在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指翻译主体性,是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为实现自己特定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得以体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译者自身的文化意识,文化以及美学创造力和人格。(查明建&田雨,2003:22)这个观点突出强调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作用。然而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其主观能动性和操控性中,也体现于其受动性,即在权力话语理论操控下的表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是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位法国哲学家,他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汇总到了权力话语理论里。权力话语理论认为所有的人文科学毫无例外都是权力和知识的产物。同理,一个特定时代的人文学科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其主流社会思想的产物。这里“权力”指一切操控力和支配力,它是一种网络关系,弥漫于人类存在的全部领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权力有像政治体制法律体系这样显性的,也有诸如意识形态、文化、习俗、伦理道德这样隐性的。这些权力互相连结,成为一张巨大的动态互联网,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刻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福柯的理论体系里,“话语”是权力表达的媒介,权力只有通过话语才能实现其操控力。在这里,“话语”的含义早已经超越了语言学上的意义,它与权力不可分割,在某种程度上话语就是权力,它是权力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权力和话语一起形成一张象征权威的网络,操控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这其中就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福柯认为人文科学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而是特定社会权力话语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术研究不可能再独立于社会之外,反之,它与各种社会权力和利益集团交织纠缠在一起的。(郝吉环,2002:54)很长时间以来,权力话语都在制约着文本创作和批评,引导着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发展,翻译理论和实践也深受其操控。

客观而言,权力话语一方面操控着翻译活动,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它也给了译者机会通过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展现自己的天才和主观能动性。

二、权力话语操控下的译者主体性

权力话语理论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翻译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涉及两个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思想甚至艺术。因此,译者必须在社会权力话语和个人权力话语的约束下,在源语和目的语中发挥其主体性。权力话语影响着译者的思维,形成了操纵翻译工作的一些原则。

(一)社会权力话语及其制约因素

福柯认为,两种语言或文化之间没有透明的平等转换。各种社会权力话语一直在强迫翻译实践,推动着选择、安排和交流的过程,如政治因素、意识形态等。

翻译实践总是受到政治的操纵。总的来说,政治制度调节着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主流。具体来说,政治因素限制了文本选举、翻译工作和印刷,尤其是在中国,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是有限的。在特定时期,中国译者无权决定翻译什么,翻译工作就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当时大多数外国文学和艺术作品由于政治立场原因被政府禁止传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严重限制。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译者的工作环境得以提升,在选择文本和翻译过程中表现出他们的主观性,创作出大量的翻译作品,包括西方人文、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成就。

除此之外,社会意识形态也会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社会在特定时间的主流观点和态度组成的概念网络,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来处理文本。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总是在翻译活动的目的、价值和策略上操纵译者的主体性。在美国-欧洲-中央集权的操纵下,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在整理和翻译《鲁拜集》时对原文做了许多修改,以服务当时殖民文化下的社会规则,展示殖民者的个性、精神和日常生活,这时翻译成为殖民压迫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译者必须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下发挥其主体性。此外,国家立法、赞助商、社会历史、伦理道德、经济等权力话语也会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个人权力话语及其制约因素

个人权力话语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文及其作者的权力话语,二是译者本人的权力话语。

首先,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改写,所以不管译者有多有创造性,原文始终是译作的基础,译者有责任将原文作者的精神和意图传达给译入语读者。原文本是原作者在权力话语操纵下的产物,因此译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与原作者相同的权力话语的影响。其次,译者本人亦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其本身的翻译目的、责任感、对读者需求的理解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翻译主题和文本选择的权力话语。例如鲁迅作为一名进步的中国人,致力于唤醒迷失的乡下人,并通过重写一些外国科幻小说和具有反抗意识的小说来激发民族战斗精神。

总而言之,译者在发挥主体性时会遭遇不同的权力话语。其中一些权力话语,如译者的个人性格,实际上也激发了译者的主体性;其他一些权力话语,如社会历史条件,也为译者在某种程度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了机会;因为在同一权力话语下,每个译者的表现都不一样。

三、译者发挥主体性应对权力话语操控的策略

由于译者自身性格和经历不同,对于同一权力话语的操控,不同译者的理解方式存在差异,其策略选择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恰是其主体性的体现。

就应对态度而言,不同译者主要有三种策略选择:选择性一致、创造性叛逆及选择性妥协。在源语和目的语社会以及译者本人的权力话语达成一致时,译者的主体性通常表现为和谐。

当来自原文本社会的一些权力话语阻碍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试图剥夺其的话语权时,如福柯所言,有权力的地方就有阻力,因而译者倾向于通过反抗的态度来展示其动态角色;在翻译实践中,抵制原文的冲突部分就是重写它,这种态度被称为创造性叛逆,这是译者在翻译中责任感的表现,也是译者主体性的明显体现。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在《红楼梦》的翻译中,为迎合目标读者的需求,将“如来”译作 “He of the Holy Name” , 就是通过创造性叛逆发挥自身主体性。

此外,译者必须平衡来自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的权力话语;源语言文化的权力话语并不总是完全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所以如果译者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解,目标读者可能接收不到其想要的信息;如果译者不坚持,就意味着放弃部分忠实原则;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性妥协是译者平衡复杂关系的良好表现。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前,外国文学的翻译受到严格限制,只有与中国意识形态一致的作品被允许引进。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被允许引进的作品之一。尽管如此,这本书的翻译仍然受到政治话语的操控,译者不得不做出妥协,删除被禁的情节,比如帕维尔的爱情故事和工人运动等,以保证这本书的出版。这表明译者必须在某些特定而有力的权力话语下使用妥协的策略保证译作顺利完成。

四、权力话语操控下译者的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念认为译者应该是原文忠实的传达者。原作者是创造者,而译者只是模拟机器的想法根深蒂固。此外,在一些不容置疑的权力话语面前,译者别无选择,只有忠实原作。这种话语可以是某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如科技论文,也可以是某种政治力量。

事实上,这种传统理念对译者而言是片面和不公正的,它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根据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译者不仅仅是一个传播者,而是源文本和目标语言文化的促进者。回到权力话语理论,当来自源文本文化的权力话语不能与来自目标文本文化和译者的权力话语达成一致时,译者会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添加、省略或改编,以消除源文本的负面影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一些可能与源文本不同的新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通过“叛逆”展示了对译作的控制权,是一个“背叛者”。客观而言,没有多少译文能够做到完全忠实于原文。大多数译文都会受译者主观意愿的影响,译者试图在源文本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的权力话语之间达到平衡。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在翻译中真正享受自己的主体性,是一名改写者。

因此,译者的地位是动态的,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是传达者、背叛者或重写者。无论译者扮演什么角色,其主观性总是可以通过不同策略表现出来。来自社会和个人的权力话语对会翻译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消除译者的主体性,因为译者总能找到应对策略。总而言之,译者仍然是翻译的主体,而权力话语激励译者在翻译时意识到并实现自己的主体性、责任感和翻译目的。

五、结语

根据权力话语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权力话语的操控构成了对立统一。一方面,译文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译者的主观意识,因为翻译是译者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译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受到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等权力话语的制约,其选材、翻译理念和翻译过程与社会和个人权力话语密切相关,译作也必然是诸多权力话语操控下的产物。与此同时,译者在权力话语的操纵下,通过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来展示自己的主观理解,从而保持了自己的主观地位。译者通过构建独特的翻译路径,主动理解和改写原文,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重建原文的艺术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权力话语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的结合是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创造性视角,让译者主体性研究更加立体,译者的动态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在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话语
画与理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雷人话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