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傣医对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比较研究

2019-11-19刘宇辰魏炜依娜双王德恒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27期
关键词:傣医中医中风

刘宇辰 魏炜 依娜双 王德恒

[摘要] 本文分别从傣医的病因病机、外治法、内治法、临床研究和中医的病因病机、内服方剂、针灸、按摩推拿、熏洗、贴敷、中医护理等多方面综述和总结了二者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拢呆坟梗亨)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比较中医、傣医在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上的异同及各自的特色。结果提示,中医、傣医对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虽然有不同的方法,但各自的基础理论有相通之处。因此,本文通过挖掘中医和傣医这两类民族医学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完美结合,为治疗中风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中风;中风偏瘫后遗症;中医;傣医;拢呆坟梗亨;神经康复

[中图分类号] R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9(c)-0143-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ai medicine on apoplectic hemiplegia sequelae

LIU Yucheng1   WEI Wei2   YI Nashuang2   WANG Deheng1

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2.Medical College, 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unnan Province, Jinghong   6661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hemiplegia sequelae (Long Dai Fen Geng Heng) from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external treatment, internal treatment, clinical research of Dai and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ral prescriptions, acupuncture, massage, fumigation, acupoints sticking,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furth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ai medicine in treating apoplectic hemiplegia sequela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ai medicine have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apoplectic hemiplegia sequelae, but their basic theori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erefore, this paper hopes to promot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ai medicine through excavat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m 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s of apoplexy.

[Key words] Apoplexy; Apoplectic hemiplegia sequela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i medicine; Long Dai Fen Geng Heng; Neurorehabilitation

中風,傣医称之为“拢呆坟”,与西医的脑卒中类似,是以起病急、变化快、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等为特点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昏扑、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目前欠缺有效的中风治疗方法,其后遗症主要有麻木、偏瘫、失语、失认等,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较多样,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傣族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医药知识,在治疗中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与中医学相比各有特色。本文将中医和傣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进行比较,旨在各取所长,对中风的研究提供帮助,为康复医学特别是神经康复的发展助力。

1 对拢呆坟梗亨(中风偏瘫后遗症)的研究

1.1 拢呆坟梗亨(中风偏瘫后遗症)的病因病机

中风后遗症是体内邪气犹存,四塔未平或复感风邪,扰动体内气血运行,使之不能濡养筋脉,导致肢体偏瘫等症。治宜调平四塔,调补气血,除风通络。

1.2 临床研究

玉腊波[1]用五宝胶囊(即“雅叫哈顿”五宝药散的胶囊剂)、内服药、外敷方,以及“暖雅”(睡药)、“烘雅”(熏蒸)、“闭诺”(推拿)、“沙雅”(刺药)等传统外治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以达除风止痛、化瘀通血的功效。

岩温龙等[2]采用睡药结合推拿太阳、迎香等穴位以及按揉患者脊柱两侧和捏揉搓四肢以促进四肢和语言相关神经的修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总有效率为96.7%。胡建波等[3]运用睡药和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26例,总有效率为100%。说明傣医睡药和中医针灸推拿可同时进行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邹惠莲等[4]还认为用睡药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需要给予必要的护理才能使治疗有效,且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治疗前应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并告知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治疗中应保持一定温度并监控生命体征以防不良反应,治疗后应避风并且按摩肢体和进行功能训练。

1.3 治疗方法

傣医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是根据不同病证,以傣族地区生长的药草为主配成方剂内服,对某些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主要有解沙把(解法)、哦喝(汗法)、哈(催吐法)、鲁(下法)、皇(温热法)、压海(消法)、哦皇(清法)、雅补塔都(补法)、泵(通法)、鲁喃(利法)、罕接(止痛法)、罕勒(止血法)、罕河(止汗法)、罕鲁(止泻法)、罕哈(止吐法)、乃亨(化石法)、罕习特(化痰法)等[5]。外治法是在体表用药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傣医的外治法种类较多,其中,傣族传统治疗技术最具特色,包括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达雅(搽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乎雅(刮法)、南温闭诺报(温热水按摩疗法)、报(吹药疗法)、秧郎拥(踩背疗法)、拔郎多(锤敲疗法)、过(拔罐疗法)、咱雅(擦药疗法)、闭(推拿按摩疗法)、芬雅(磨药疗法)等[6]。

1.3.1 内治法  傣医治疗中风(拢呆坟)的内服方药主要为“三皇中风汤”:皇曼(马蓝)15 g、皇丈(火焰花)15 g、皇旧(旱莲草)15 g、景郎(黑种草子)5 g、景亮(蜂蜜花)5 g、景几(小茴香)5 g、景丁洪(红前草)5 g、景毫白(萝卜子)5 g、辛姜(小姜)5 g、匹囡(胡椒)5 g,有清脑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若有其他症状可加减药物进行治疗:若风寒偏盛者,可加竹扎令(宽筋藤)、哈果缅(酸多依根)、哈心烈(黑心树根);瘀血痹阻不通者,可加更方(苏木)、盖黑(通血香);双目胀痛昏蒙肢体痉挛剧痛者,可加适量大黑種草子;若见化热者,可加适量大马兰、旱莲草、加嘿“柯罗”(青牛胆)[5-7]。玉腊波[1]用“三皇中风汤”、磨水内服方治疗拢呆坟卖(中风急性期)的验案举例,但未见该方治疗拢呆坟梗亨(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文献。“雅叫哈顿”五宝药散是傣医传统经方,记载于傣医《贝叶经》中,用于调平四塔,由内管底(蔓荆子)、麻新哈布(马莲鞍)、麻巴闷烘(苦冬瓜)、几龙累(滇天冬)、娜罕(羊耳菊)组成[5]。

1.3.2 外治法  “暖雅”睡药疗法在傣族地区广泛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体质偏弱且不适宜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是让患者平卧、全身覆盖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睡药疗法能发汗透毒、通气活血、除风止痛、解困除乏,也可用于风湿病、痛风、酒瘫等疾病。根据不同疾病配备相应处方,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睡药配制处方为:香茅草、苏木叶、紫苏叶、蔓荆叶、黑心树叶、冰片叶、扁藤叶、生藤、姜黄叶、莪术叶、白花丹叶、红花丹叶、腊肠树叶、光叶巴豆、中华巴豆、蔓荆、柚子叶、姜叶各等量。将药材切断混匀,加水翻炒至有药香,铺在两层透气布单之间,并平铺于睡床上,嘱咐患者穿内衣裤平卧于布单上,将布单包裹全身(除头面部外),并加盖被褥保温。每次治疗时间为30~60 min,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为宜。在治疗过程中,应有专业人员看护[8]。

傣医医书中还记载了一些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外治法,但鲜有文献评价疗效和副作用,主要有:①“拢呆坟”外洗方。取贺哈(红豆蔻块根)、辛(姜)、补累(野姜)、摆帕贡(树头菜叶)、拉链贵的罕(粉芭蕉干叶)、摆麻哈念(菠萝叶)各等量,煮水外洗,能疏风气、通血脉[9]。②“中风外敷方”。南瓜鲜叶适量,捣烂后,加酒炒热,外敷患处,可活血祛风、通血止痛。③“中风外敷散”。五筋草、布筋、姜黄、生姜各等量,共研细粉,加猪油炒热,用纱布包好,取适量捶打患处,然后用药外敷,能活血祛风、通血止痛。④“八味偏瘫丸”。藤苦参、无根萍、马蓝、火焰花、旱莲草、鸭嘴花、嘎哩罗嫩叶、芋叶各等量,共研细后,用酒调匀涂抹,外用适量。本方也可内服,上述诸药研细后搓成小丸,用白酒送服,能除风活血、解痉止痛。上述方法均以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肢体偏瘫、半身不遂为主[8]。

2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

2.1 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

中风后遗症多为气机不畅,血瘀痰结,不能濡养筋脉,产生中风后遗症的症状。证型主要分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肝肾阴虚等,因此治疗中风后遗症多需益气、通经、活血,滋补肝肾。

2.2 中医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相比于傣医,中医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多样,有中药方剂内服、针灸、按摩、熏洗、贴敷、中医护理等。

2.2.1 中药内服方剂  刘自强等[10]对中风后遗症进行辨证治疗,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阻络、肝肾阴虚证四类,分别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镇肝熄风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患者116例,与西医治疗组进行对照,发现中医辨证施治对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显著高于西医疗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马桂君等[11]运用扶阳法对1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初诊使用四逆汤合芍药汤加减方回阳救逆,使肌肉抽搐、四肢畏寒症状消失;二诊用四逆汤合封髓丹加减方引阳入阴,患者能扶拐行走数步;三诊用四逆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方回阳固本,可拄拐行走,四肢回温,心悸消失,睡眠好转,提示扶阳法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的疗效。

2.2.2 针灸  王宁等[12]用火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30例,选取上肢和下肢部分针刺穴位,旨在促进人体阴阳平衡,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相应穴位并迅速拔出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结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针灸多与其他疗法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以增强疗效。田凯夫[13]将中风后遗症分为气虚血瘀、肝肾阴虚、风痰瘀血三类证型,分别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及针刺手足三里、合谷、太冲和头针、大补元煎加减方及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肾俞等,化痰通络方加减方及针刺太冲、内关等对69例患者进行治疗,与用西医常规疗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中医辨证施治联合针灸治疗的治疗效果远优于西医疗法。李璐[14]用红花、黄芩、川芎、当归、桃仁等活血通淤的中药结合针灸治疗50例中风偏瘫患者,对于上下肢偏瘫、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不同偏瘫部位的患者,选取不同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只进行中药汤药治疗,总有效率为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灸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案比单纯使用中药的疗效好。易仲华[15]用电针结合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训练的方法治疗50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比单纯训练肢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效果好。

2.2.3 按摩推拿、熏洗、贴敷  按摩推拿、熏洗、贴敷等也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多和中药、针灸等联合使用,在多种疗法中起辅助作用。张玲[16]用中药内服方剂配合针灸、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显著。中药方剂采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针灸以“治痿独取阳明”为理论共施头针和体针,并搭配使关节做被动内旋动作且以按、揉、捻等特殊的推拿手法按摩四肢。任德启等[17]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患者74例,用中药方剂化痰通络方和调整气血阴阳的针灸疗法并配合中药熏洗方——瘫痹萎浴洗液调节经络进行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徐星星等[18]发现采用中药贴敷联合针灸治疗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针灸治疗,其采用穴位贴敷和患处外敷,穴位贴敷是将川芎、赤芍等中药磨成粉,混合蜂蜜调匀,制成铜钱大小的药饼贴于穴位,患处外敷是将中药与毛巾加水煮沸后,将毛巾敷于患处。

2.2.4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是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逐步形成的辅助手段,具有中医学的特色,能提高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中医素来就有情志致病、五志过极的理论。《素问·举痛论》中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情志失调能使疾病发生或加重,因此中医护理中特别强调要保持心情的平稳、使心情舒畅,若患者出现忧伤、思虑过度或易怒、惊恐等情绪,需要引导患者摆脱这些情绪[19]。李燕芬[20]对3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发现情志护理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常规护理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中医也同样强调饮食的均衡和合理搭配,不暴饮暴食。徐薇[21]认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应根据寒、热、阴虚、阳虚、痰饮、瘀血阻滞等不同证型搭配不同饮食。有研究认为中医护理也应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熏洗、贴敷、日常健康指导等。陈巧明等[22]用温针灸、药氧、穴位和四肢按摩、情志护理以及健康知识传播等中医护理干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与单纯西医治疗组比较,疗效显著。霍红梅[23]用腹针疗法加健康指导、心理护理和治疗中的护理进行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总有效率为100%。赖婷珊[24]认为气象护理也是中医护理的一种,气象护理要求患者顺应自然天气,调整患者的作息规律以及生活习性,做到天人合一。

3 中、傣医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拢呆坟梗亨)的比较

3.1 中、傣医都讲究人体内部要素的平衡

傣医医书《嘎比迪沙嫡巴尼》中说:“好医生首先精通四塔方知病处。”与中医的“善诊者,先别阴阳”类似,二者都讲究平衡。“我今此身,四塔合和,四塔各离,今者身亡”。四塔正常情况下应保持相互的对立统一的平衡关系才能相安无事,若某一塔或几塔过盛或不足时,四塔不再平衡,则疾病始生。如上文所述的中风,因中风急性期遗留的余邪未尽,或感外界风邪,导致体内四塔不平,使气血运行不畅,血液不能濡养全身,则风滞何处,何处身体萎废不用、活动不利或舌强语塞等。又如中医中风肝肾阴虚型,肝阴不足则不足以抑制气机过度升发,使体内气血逆乱,肾阴不足则津亏,津亏则不能濡养脏腑全身,导致中风。因此,不论中医或傣医都强调人体内部要素的对立统一,维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人体不受疾病的困扰。

3.2 部分护理内容相同

傣医和中医一样,都把情志失调作为一个致病因素,所以心情顺畅、豁达开朗的心态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前中后引导患者调节心情显得尤为重要。霍红梅[23]认为在腹针治疗过程中,需要看护患者,保持患者正常的体温以及防止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与邹惠莲等[4]认为的在睡药过程中的护理观点相似。

3.3 傣医用针刺推拿治疗疾病的方法较局限

中、傣医都有各自独特的经络理论,中医经络主要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构成,反映气血运行的情况。傣医经络受“三盘学说”“四塔理论”的影响,有中脉、左鼻脉、右鼻脉、指脉等十主经脉。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针灸推拿应用广泛并且疗效佳,而傣医用针刺推拿方法治疗疾病较局限,主要用于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等骨科疾病和胃病、皮肤病,在治疗中风上没有文献记载[25-26]。

3.4 傣医的内治法和文献记载较少

傣医在治疗中风上运用的内治法较少,主要有“三皇中风汤”和“五宝药散”,二者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药物大多都偏寒凉。“三皇中风汤”中,君药为马兰、火焰花、旱莲草,性凉,清热除风、解痉止痛;“五宝药散”君药蔓荆子性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5],这可能是由于傣族地区喜食香辣辛燥之物,风、火塔偏盛导致的,需用寒凉药物中和内热。而在中医方面,中风后遗症的证型归类较多,所以内治法较傣医多。并且,文献中较少见用傣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大样本临床数据。

3.5 傣医有其独特的外治法——暖雅(睡药疗法)

暖雅(睡药疗法)是傣族传统医疗技法之一,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肢体偏瘫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适用的患者较特殊,为不适宜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体质虚弱患者,使这些患者能够接受合适的治疗。暖雅(睡药疗法)结合中医针灸或推拿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的效果。

4 小结

傣医治疗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中以暖雅(睡药疗法)最为特殊且应用广泛、疗效好。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常采用综合疗法,有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或针灸结合推拿按摩等,并采取中医护理使疗效最大化。中医和傣医在各自的基础理论上有相通之处,值得互相学习借鉴,并且吸收各家所长,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治疗方案。已有研究证明中傣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因此,在中傣医相结合方面应有更多的研究,包括各自不同有效疗法相结合的有效性、大样本临床数据的统计研究、中傣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研究、构建相关脑疾病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的标准化模型以验证中傣医理论的差異及检验疗效,以求打破各自的局限性,为治疗中风提供帮助,为神经康复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新思路和新方法,加快对特色民族医药的发掘保护及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玉腊波.傣医分期治疗“拢呆坟”(中风)经验[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4):23-24.

[2]  岩温龙,玉波罕.傣医睡药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偏瘫62例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2):36-37.

[3]  胡建波,黄勇,玉腊波.傣中医结合治疗拢呆坟(中风)26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0):24-25.

[4]  邹惠莲,邓群,玉拉,等.傣医睡药疗法治疗中风病人的护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2):46.

[5]  贾克琳,赵应红.傣医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1-63.

[6]  庞宗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45-153.

[7]  李朝斌,关祥祖.傣族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144-146.

[8]  倪凯.傣医外治法常用药与经验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36-308.

[9]  王寅,玉腊波.傣医经典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7-188.

[10]  刘自强,吴正清,胡土生.中医辨证论治116例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5,11(16):95-96.

[11]  马桂君,李建华,代明志.中医扶阳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临床价值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05,13(21):22.

[12]  王宁,李志峰.火针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5,35(11):1105-1109.

[13]  田凯夫.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69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50-51.

[14]  李璐.中医汤药结合针灸治疗家庭病床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2):1585-1586.

[15]  易仲华.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5):177,181.

[16]  张玲.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4):37-38.

[17]  任德启,刘志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遺症7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8):48-50.

[18]  徐星星,王宝玉.中药敷贴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肌张力增高30例临床观察[J].针灸推拿,2010,42(5):57-58.

[19]  陈丽,李大奇,戴曙香,等.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5):74.

[20]  李燕芬.中医情志护理对中风后遗症36例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8):113,115.

[21]  徐薇.中医特色护理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运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2):161-162.

[22]  陈巧明,潘林平.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医护理干预康复效果[J].青岛医药卫生,2016,48(3):234-236.

[23]  霍红梅.中医腹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15, 19(20):2816-2817.

[24]  赖婷珊.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3):97-98.

[25]  高婧娴.中医与傣医的经络和针刺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1):7-9,18.

[26]  程颖.傣医经筋理论的整理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8:40-43.

(收稿日期:2019-03-20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傣医中医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蛇串疮经验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咳嗽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肠梗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