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暗示,激活学生思维
2019-11-19朱莉
朱莉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暗示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暗示可以起到活化学生思维、调节师生关系以及提升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应用多种暗示方式,包括语言、肢体、情境等,利用这种暗示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顺畅。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对利用暗示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思维发展;小学语文
暗示,又叫心理暗示,是指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某种意思。我们将暗示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利于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并且暗示的方式具有委婉的特点,充分照顾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形成自觉的学习行为,这是培养小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应用暗示教学方法还是现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的问题。
一、利用语言暗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语言暗示的方式其实具有灵活性,在语气和语速上表现出来的不同都对学生具有暗示作用。尽管语言暗示作用显著,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还是要合理调整暗示频率。如,教学《画杨桃》的课文内容时,考虑到学习课文的是中年级学生,我采用语言引导方式实现暗示目标,“‘我为什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呢?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并且强调疑问语气,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我的提问暗示下,学生不自觉明确了阅读目标和重难点,为其思考指明了方向。
二、体态暗示,矫正学生思维方向
体态暗示其实具有很显著的矫正作用,如眼神肯定或者否定、手势肯定或者否定,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1]。笔者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男孩在抽血的过程中有过几次痛苦的表情?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最后告诉我们?”显然小学生依据阅读理解内容,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但是第二、三个问题却让小学生犯了难,为了带给学生鼓励,我这时候微笑着向学生点头表示肯定和鼓励,学生继续思考,答案也各不一样,这时候有一名学生回答道“小男孩觉得抽血会死,所以表情痛苦。”我马上立起大拇指,并辅以语言激励:“好极了!”最后一个问题显然对学生来说还是难度比较大,但是回答对第二个问题的学生得到了鼓励后,其他学生在发言上也更加大胆,就有一名学生举手回答,“小男孩以为抽血会死,但是还坚持为自己的朋友献血,最后告诉才知道抽血不会死,说明小男孩勇敢,重视友谊……”我带领大家为这名学生鼓掌,然后总结和升华他的答案。
三、情境暗示,帮助学生构建认知
情境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利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我们在常规教学活动中一般就会应用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表演情境等多元情境为学生带来启示[2]。笔者在指导《黄山奇石》的课文教学活动中,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呈现黄山美景,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实施引导,“你们有谁去过黄山?你们注意过黄山的石头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吗?”对于多数没有亲身去过黄山或者注意过黄山奇石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从的课间状态中拉回到课文教学活动中,并且具有生活化气息的问题,对学生也起到了兴趣激发的作用,这对构建学生认知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四、暗示内容要具体
暗示内容要求明确具体,因此小學语文教师在设计暗示环节的时候,要明确暗示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接收到暗示信号的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得有效信息,并进一步指导其学习活动[3]。比如,在《穷人》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在教学开始时就发问:“看到了课文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显然这个问题是想要将学生带入教学活动中来,很多学生初步接收到这个暗示的时候,显得比较茫然,这时候我再次提出引导,“预习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文章的主人公名字叫桑娜,那为什么课文题目没有直接用桑娜的名字呢?”学生带着问题暗示进入阅读学习,初读课文之后,有的学生说:“因为主人公很穷,所以课题是“穷人。”还有的学生说:“桑娜收养的孩子家里也很贫穷,所以课题是《穷人》。”同时学生经过读书和思考了解到:“课文中涉及的三个主要人物的突出共同点就是贫穷。”很显然学生在我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暗示之下,对文章核心内容有了明确认知。
综上所述,暗示教学法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对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获取影响巨大。因此,本研究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对利用暗示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潘文兴.巧用暗示,激活学生思维[J].说文论道,2018,3(1):147.
[2]于源.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林区教学,2013,12(12):135-136.
[3]王艳丽.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23(5):126-127.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