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管理中的心智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11-19张敬伟李金霞毛彦丽

关键词:心智个体影响

张敬伟,李金霞,毛彦丽

(1.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燕山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在战略与创业研究领域的兴起,心智模式理论(mental model)得到国际知名管理学者的密切关注(例如 Menon[1]、Martignoni[2]、Csaszar[3]等),并重点探讨了心智模式的绩效影响。例如,Gary和Wood[4]的实证研究显示,更为准确的心智模式能够带来更高的绩效;Csaszar和Levinthal[3]对心智模式与新战略发现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并指出心智模式对绩效有显著影响。然而,Martignoni等[2]的研究却发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不总是正确的,过度复杂或过度简化的心智模式对绩效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虽然结论尚有分歧,但这些最新研究却表明,心智模式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前因变量。心智模式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得到国内大量学者的关注,如李柏洲[5-6]、王黎萤[7-8]、戴昌钧[9]等,研究议题包括心智模式的概念、量表开发、实证研究[10-11]等。

为了系统梳理组织管理领域心智模式的已有研究,本文重点搜集、研读和梳理了2010年之后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心智模式的研究文献,并重点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学者们重点开展了哪些主题、哪些层面的心智模式研究?第二,心智模式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相关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第三,心智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文献研究过程,对文献现状进行了描述,厘清了心智模式的研究层次和主题;从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对心智模式的前因变量、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并简要总结了少量的跨层次研究的成果;根据上述文献梳理,本文构建了已有文献研究脉络的总体框架,为进一步开展心智模式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国内外心智模式研究文献分别进行了搜索。国内文献主要是对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检索。检索标准为:(1)文献属于商业与管理研究领域;(2)检索时间区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因为2003年之前在CSSCI期刊上发表的心智模式文献数量极少);(3)使用“心智模式”“心智模型”或“心理表征”等关键词对主题和摘要进行联合搜索,初步检索获得109条记录;随后,通过研读文献摘要,剔除非组织管理相关的心智模式文献,得到56条记录;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读,将其中引用到的重要文献加入,最终将61项研究纳入本文的分析范围。在国外文献方面,使用“mental model”“mental representation”等为关键词,搜索同一时间段,Wiley、EBSCO、Elsevier、Emerald、Springer和 Informs 等数据库中商业管理研究领域刊发的匿名评审的期刊文献,剔除非组织管理相关的心智模式研究文献,最终将42项研究纳入本文分析范围。

在研读国内外文献(共计103篇)的基础上,对这些文献进行简要统计(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自2003年以来,相关主题发文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国内研究热度(发文总量和历年发文量)总体上高于国外研究。初步的文献研究还显示,管理者心智模式研究具有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研究层次,部分文献还涉及跨层次的研究内容。对此,本文将按照三个研究层次,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概念测量等多个方面对这103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勾勒心智模式研究的脉络。

表1 心智模式文献数量 (单位:篇)

三、个体层次心智模式研究

(一)个体层次心智模式研究简况

心智模式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提出,他认为心智模式将现实建构成“小型的模式”,可以用于预测、归因和解释外部事件[12]。在管理研究领域,心智模式被看作是一种知识结构、信念结构或理解系统,是人们从事描述、归因和预测活动并进行适应性行为选择的决策系统[13]。

个体层次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家的心智模式。由于文献中对结果变量(大致可分成战略决策和创新两类)的探讨相对较多,本文对个体层次研究主题的归纳,将从概念及其演化、前因变量、上述两类结果变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下表2所示。

表2 个体层次心智模式研究汇总

(二)个体层次心智模式的经验研究

个体心智模式经验研究主要关注了心智模式的影响因素(如人口统计、个性特征偏好、环境因素)和直接作用效果(创新、决策与绩效)。

1.心智模式的前因变量

关于哪些因素影响了心智模式形成这一问题,目前有少数研究进行了探讨。姚凯和陈曼[14]认为,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个体人口统计特征和个性特征偏好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家心智模式的差异。邹国庆和王京伦[15]将心智模式的形成因素归结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指遗传因素,不同的遗传基因组合会影响人们对环境、事件等的反应;后天因素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在内的人口统计因素和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伦理等在内的环境因素。综上可知,个体心智模式前因变量主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个性特征偏好(如遗传、自我效能感、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风险偏好等)和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等)。

2.心智模式的作用效果

学者们发现企业创新活动与资源、环境、企业家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心理基础和智慧。心智模式能够对创新环境的感知进行描述,解释创新行为发生的原因,预测创新的价值及未来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家通过对市场趋势、技术变化、管理过程、战略逻辑、企业愿景等方面的了解,识别机会,整合资源,进而利用机会进行创新。例如,张琴[16]提出,通过培训、经验学习等形成的创新导向的心智模式会引导创新行为的产生;葛卫芬[17]认为,企业家心智模式会影响其自主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创新绩效。

高层管理者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高层管理者及其团队的知识体系、信念体系等因素对其环境评估、目标制定、策略选择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骆志豪和胡金星[18]、邹国庆和王京伦[15]认为管理者心智模式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Csaszar和Levinthal[3]研究发现,心智模式对绩效有显著影响。Martignoni等[2]的研究却发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不总是正确的,过度复杂或过度简化的心智模式对绩效都会产生不利影响。Menon[1]进一步指出,心智模式对绩效影响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准确识别到所有的决策选择。由此可见,心智模式对绩效影响的结论出现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明确界定心智模式的类型或特征。

综上可知,企业家心智模式影响着创新行为、决策选择和绩效等,但现有研究对其作用机制缺少探讨。心智模式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和选择行为,不同的心智模式会导致决策者面对相同的现象做出不同的解释、采取不同的行动,但不同的心智模式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创新或提高绩效?其内在机制是什么?现有研究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证据支持,但实证研究仍旧不足,其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明晰。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究个体与个体之间心智模式相互作用对知识共享、绩效等的影响,将个体层次研究上升到团队或组织层次,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四、团队层次心智模式研究

(一)团队层次心智模式研究简况

心智模式研究从个体层次上升到团队层次发展出了共享心智模式(也称团队心智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由Cannon和Salas[19]提出,是指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成员对任务进行解释、预测,协调成员行为以完成目标任务。在实践中,团队心智模式研究者倾向于将其分为协作型心智模式和任务型心智模式两类[20-21]。以团队为中心的协作型心智模式侧重于团队成员的人际互动要求和技能等,而以任务为中心的心智模式则关注工作目标和绩效要求等内容。此外,学者们还区分了共享心智模式的性质:相似性和准确性。相似性指个体之间相似的意义或理解,用来理解、赋予意义、解释内部和外部事件[22];而团队心智模式准确性则反映了事物理解的正确程度[23]。

团队层次相关研究如表3所示,研究主题包含构念和量表开发、前因变量、绩效、知识管理和团队创造力(后三个为结果变量)等五个方面。相比于个体心智模式研究,团队层次的研究数量较多,具有相对清晰的脉络和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

(二)团队层次心智模式的经验研究

团队心智模式是心智模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个体认知的研究提升到集体认知。从现有的经验研究来看,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研究内容较为丰富,除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之外,学者们还对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细致研究。

1.团队心智模式的前因变量

(1)团队特征。这是影响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肯定(如Wenzel和Kraiger[24];Marks[21];Cannon 和 Edmondson[25])。 学者们对影响共享心智模式的团队特征因素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包括团队成员、团队任务、团队领导、团队知识特征等。例如,Ayoko和Chua[26]的研究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团队心智模式相似性产生积极影响。Boies和Fiset[27]的最新研究也指出,领导行为可以通过改善沟通和信息交流,鼓励团队更快地就团队和任务达成共识,影响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王黎萤和陈劲[7]的研究发现,团队任务明确、领导信任和成员多样性等因素能够对团队目标共享、成员协作、成员态度和知识共享等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王颖和彭灿[28]对知识异质性影响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知识异质性会正向影响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反向影响其一致性,所以无法明确其作用效果。或许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可以帮助准确评估其作用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表3 团队层次心智模式研究汇总

(2)团队行为。指团队过程方面的因素,包括团队沟通、合作、信任、冲突管理等活动。团队过程对心智模式的影响研究是“行为—认知”路径分析过程的重要体现,对企业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团队沟通、信任、成员互动等会减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29-30],弱化团队冲突[31],增加相互理解[32],进而促进团队对团队知识和态度等的共享,形成共享心智模式。

(3)环境因素。由团队内部环境因素和团队外部环境因素两部分组成。前者指团队氛围、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向心力等,后者指团队所处的组织环境和团队网络环境等。和谐的团队氛围、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向心力直接影响着共享心智模式[29]。组织环境因素对团队心智模式的影响复杂多样。组织文化、以团队为单位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政策、组织培训等会促进共享心智模式的建立[18];组织对团队的重视程度、文化取向等也会影响团队氛围,进而影响共享心智模式。团队网络对团队共享心智模式有重要的作用。网络结构的中心化节点有助于吸引成员向自己靠拢,关系的强度和紧密增加了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认同感、信任感的增加有助于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并形成统一的态度和知识结构,正向影响共享心智模式。[33-34]

综上所述,团队心智模式前因变量主要包括团队特征、团队行为和环境因素。各因素研究成果丰富并获得实证检验,为今后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Mohammed等[10]曾指出,除环境之外,工作压力、工作负载、创新和惯例等情景因素也是影响团队心智模式的重要因素,但国内研究尚未提及。

2.团队心智模式的作用效果

(1)团队创造力。共享心智模式通过增加团队成员互动、沟通和协作,促进获取到的隐性、复杂知识转化,促进团队创造力的提升。郝敬习等[8]通过对63个团队进行调查,使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共享心智模式能够提升团队创造力。但也有学者指出,过度的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式的刚性不利于提升团队创造力,认知刚性会形成固化思维,过分强调知识和信念结构重叠和一致的部分,反而会降低团队创造力;而团队协作式共享心智模式是团队成员关于互补的知识、信念和态度的共享部分,会弱化认知刚性,有助于加强对不同知识结构的共享,进而激发团队创造力。因此,团队创造力呈“倒U型”,共享心智模式达到一个合适的共享程度才能对团队创造力产生积极作用[33]。此外,最近也有学者将共享心智模式作为一个调节变量,探讨了团队冲突、团队动机等因素与团队创造力间的相互作用[35-36]。

(2)绩效。国内外关于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众多。已有研究指出,发展出共享心智模式的团队能减少冲突,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指导团队成员对团队任务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团队的有效性[26][37]。Mohammed等[38]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验证了团队心智模式对团队绩效的正向影响。吕晓俊[39]使用路径搜索的方法对38个团队心智模式进行测量,相关分析发现共享心智模式可以直接影响团队效能;纪晓丽和蔡耀龙[40]在研究团队即兴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时发现,共享心智模式促进团队成员沟通合作,正向调节了团队创造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周双喜[41]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共享心智模式对任务完成情况和任务过程中成员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进而论证了共享心智模式正向影响团队绩效。

(3)知识管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共享心智模式对知识分享、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绩效等变量的影响。武欣和吴志明[42]研究提出,共享心智模式为理解团队知识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可根据这一观点有效进行团队的知识管理;钱春海[43]通过对偶分析和分段回归分析方法实证了共享心智模式通过促进成员间的互动正向影响知识分享行为;李柏洲等[44]使用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分析法验证了共享心智模式在知识转移风险、知识网络和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共享心智模式能降低团队知识转移风险,对知识网络和知识转移绩效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团队心智模式的结果变量主要包括团队创造力、绩效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支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团队心智模式的作用机制

(1)中介机制。孙彤彤等[45]使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过程敏捷性完全中介作用了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且团队互依性在共享心智模式与过程敏捷性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陈艳艳和王萌[46]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50个研发团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团队沟通与团队冲突管理等团队过程在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曹科岩和龙君伟[47]使用层次回归分析提出团队共享心智模式通过知识分享行为的中介正向影响了团队绩效,构成了“认知—行为—结果”的分析路径;类似的研究还有 Xiang等[48]、Andres[49]、熊斌和葛玉辉[50]等,他们均验证了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绩效之间的中介机制。

(2)调节机制。钱春海[43]通过对偶分析和分段回归分析方法实证了团队成员性格特征在共享心智模式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杨兰芳等[30]发现知识权利在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也有研究指出,团队心智模式类型也可作为调节变量对团队心智模式相似性或准确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10][51]。

综上所述,团队层次的心智模式研究内容丰富,尤其是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取得大量实证结果。此外,国内学者还充分探讨了团队心智模式对知识分享、团队创造力等的影响,丰富了研究内容。但团队层次研究忽略了团队成员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其团队和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团队心智模式会影响个体层面的结果,如成员的可信度、绩效和满意度等[52]。此外,基于学习理论,团队所在组织的各种因素(组织行为、组织决策等)也可能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为后续开展的个体、团队、组织的跨层次研究提供了思路。

五、组织层次心智模式研究

(一)组织层次心智模式研究简况

组织层次心智模式的研究与团队层次研究有着明显的共性,都对共享心智模式进行了探究。组织层次共享心智模式研究简况如表4所示,包括前因变量、创新绩效、知识创新和组织行为等四个主题。

表4 组织层次心智模式研究简况汇总

(二)组织层次心智模式的经验研究

组织层次的心智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前因、后果以及中介机制的探讨。

1.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前因变量

影响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前因变量研究包括组织行为、组织构成和环境因素等。其中,组织行为指组织及组织成员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措施,如组织学习、培训、经验交流等。而环境因素可分为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由组织制度和组织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其中制度文化包括组织工作流程、考核奖励制度和规章制度等;组织精神文化包括组织信念、价值观、共同愿景等。外部环境研究主要是组织社会网络关系。主要的经验研究包括,龙飞和戴昌钧[53]指出,组织学习、交叉培训、经验交流、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等因素构成了组织共享心智模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前因变量。Tan等[54]通过逻辑演绎指出,组织学习在心智模式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Guiette和Vandenbempt[55]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组织中影响团队心智模式的管理方面的五个决定因素,包括组织惯例、组织认同、部门思维的交叉理解等。此外,丁道韧和陈万明[56]将组织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其与共享心智模式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影响。但相关的其它支持性研究很少,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总体上看,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行为、组织构成和环境因素,但只有较少的研究得到实证支持,有待充分验证。

2.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效果

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效果研究主要体现在创新和组织行为两个方面。例如,王丽平和张晗[57]使用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分析法,研究发现共享心智模式能够减小组织成员心理距离从而促进合作创新绩效提高,对跨组织或跨层次研究具有启示作用;李柏洲和徐广玉[5]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共享心智模式对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直接推动作用;戈黎华[58]、龙飞和戴昌钧[9][59-60]等使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共享心智模式与组织知识创造、知识创新传播等知识创新管理活动关系进行探讨,并确定了共享心智模式的正向影响作用。关于心智模式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Harrison和Boyle[61]通过案例研究,在考虑公司特定情境下,分析了公司主导的管理心智模式对能力学习的显著影响,以避免进入学习陷阱。罗珉[62]、陈学中等[63]在理论上分析了共享心智模式对组织决策和企业流程再造的重要性,但缺少实证探究。

3.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机制

有个别研究探讨了组织共享心智模式对结果变量(如绩效)的作用路径。例如,李柏洲和徐广玉[5]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组织学习空间部分中介了共享心智模式对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王丽平和张晗[57]研究发现在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关系中价值共创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等。

总的来看,组织层次的心智模式研究内容丰富,但较大部分研究缺少经验证据。另外,本文发现,不同层次心智模式研究之间存在交叉。例如,组织层次与个体层次心智模式结果变量研究都包括了创新和决策等内容;而组织层次和团队层次心智模式的前因变量研究都考虑到了环境因素等。这些特点和联系为本文进行跨层次研究和总体研究脉络的梳理提供了线索。

六、跨层次心智模式研究

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人的能动性,近几年兴起的跨层次研究体现了心智模式在个体与组织或团队之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如表5所示。一些代表性研究包括:刘冰等[64]发现,共享心智模式中介了个体反馈寻求行为与团队包容型领导之间相互作用;刘灿辉和安立仁[65]认为,知识共享在个体认知与团队心智模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李柏洲等[6]建立了个体和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跨层次研究模型,学习空间起到了中介作用;Johnson和Lee[66]考察了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和个人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共享心智模式的子类别(与团队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与团队和个人绩效有很强的相关性;党兴华和段发明[67]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探析了共享心智模式、管理者认知与组织惯例形成之间的迭代关系。

文献梳理显示,心智模式的跨层次研究近几年来从未间断过,虽然研究内容多样,但数量相对较少,难以呈现明显的主题和脉络,相关理论观点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七、结论与展望

在分层次梳理国内外心智模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已有研究的总体框架,并尝试在不同研究层次之间进行了跨层次关系的脉络整理,如图1所示。

图1 心智模式研究脉络

这一框架主要基于以下发现:首先,文献研读显示,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与组织共享心智模式在概念定义和测量方面几乎一致,但其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方面研究有很大区别。团队作为组织的组成部分,在组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2][45],团队成员认知必然会和组织成员的认知相互影响,从而产生重叠和互补。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与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次,共享心智模式本是团队成员或组织成员个体心智模式对环境、事件达成一致理解和预测的信念、知识结构,所以,个体心智模式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最后,基于行为认知理论的观点,本文认为心智模式或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行为结果可能反作用于个体心智模式[64][68]。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心智模式三个层次研究之间存在区别与联系,也存在一些局限有待进一步探究。

第一,国内外众多关于心智模式的研究大都认为团队心智模式也可称为共享心智模式,研究内容和方法几乎完全一致。但也有个别国外学者认为,团队心智模式包含了共享心智模式;团队心智模式具有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其中一致性强调了成员心智模式的收敛和共享,而准确性则反映了对事物理解的多样性和真实性[69]。这一话题一直处于讨论和辩论的前沿。共享通常是指成员的心理模型彼此一致或收敛的程度,并不意味着相同的心理模型[22][70]。后续研究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更为清晰和准确的界定,以提升研究的严谨性,并避免研究结果碎片化倾向。

第二,心智模式影响因素研究丰富,但都是对其形成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等环境因素)的探讨(属于变量研究),忽视了对心智模式或共享心智模式动态变化的研究(缺少过程研究)。

心智模式是个体对环境、事件进行归因和解释的知识和信念结构。不同的组织情境下,心智模式可能会对环境的解释和预测做出调整或改变。Cooke和Cannon等[71]也曾指出,共享心智模式被概念化为存在于动态环境中,当团队成员需要高水平的适应性时,它的重要性预计会增加。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和准确性预计会发生变化,而变化可能在个体水平上发生得更快。目前,除Santos和Passos[68]、孟佳佳等[72]外,鲜有学者对心智模式的变化或演化进行研究。

此外,基于学习理论可知,管理决策、绩效、创新等行为结果会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形成产生影响和反馈,这为研究心智模式的动态演化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在哪些情况下心智模式会发生变化,如何演化,以及演化的结果,都是未来研究值得探究的议题。

第三,心智模式或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效果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绩效、战略决策和创新三个方面,只有少数学者,如刘冰等[64]通过跨层次分析对共享心智模式影响个体行为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可见,心智模式作为一种管理认知,对管理行为(无论是团队行为、组织行为还是个体行为)可能存在重要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就心智模式对管理行为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更多探讨,这将为组织管理活动的有效执行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心智模式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缺乏,难以形成系统性。除团队层次研究之外,目前关于个体层次[73]和组织层次心智模式作用机制[3]的研究较少,大都是心智模式或共享心智模式直接作用于结果变量。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个体和组织决策的深层机理缺乏探究。因此,突破已有研究对简单变量线性关系进行验证的局限性,深入探究其内在作用机理是更有价值的课题。

总之,心智模式对管理决策和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构建影响着管理者行为选择、决策制定,决定着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企业团队和组织的共享心智模式能够加强员工对彼此行为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对企业目标任务的执行。同时,心智模式也会受到各种因素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改变,并产生新的影响。因此,围绕本文识别的研究机会推进心智模式研究,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洞察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构建和更新心智模式,进而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心智个体影响
起始课要下得去的功夫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