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及原因探析

2019-02-24张灵馨

关键词:佛学康有为天道

张灵馨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

康有为对庄子及庄子哲学的理解基于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康有为庄学观的核心即是对庄子的身份归属和定位。与其他人从内容与思想上对人物归属问题进行划分所不同的是,康有为先得出结论,再找论据。与以往的观点不同,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庄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主要的身份是孔子后学,且庄子也与佛学密切相关。

一、庄子的身份归属和定位

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见解,他分别将庄子归为孔子后学、老子后学、庄子兼孔子后学与老子后学以及庄子与佛学相契。这四种不同的身份归属有不同的内容,对庄子思想的侧重也各有不同。

1.庄子是孔子后学

康有为对孔子推崇备至,认为“‘六经’皆孔子作,百家皆孔子之学”。[1]145在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前提下,康有为将庄子归入孔子后学。这一观点也是康有为对庄子身份归属的主要看法之一。康有为曾多次谈到这一问题,例如:

庄子在孔子范围,不在老子范围。[2]180

庄子未尝归老子,亦归孔子。[3]283

庄子,子方弟子,孔子三传弟子,故《天下篇》最尊孔子,不安于老子,而簸弄老子。[2]179

康有为的这些论述从不同侧面表明,他将庄子主要归于孔子后学当中,并且庄子是孔子的三传弟子。追溯康有为的孔学传承谱系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在这一传承谱系当中是传子贡之学,而子贡则是传孔子的性与天道,通过《庄子》便可以了解子贡的学说。“庄子者,得子贡太平之传;故善言孔子者,莫如庄子。”[4]3可见,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庄子作为孔子的三传弟子,接续子贡传承了孔子之道当中性与天道的方面,而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为孔子之学当中高深莫测的一面,自然是择人而传,因此庄子能得此道,可以说是透彻领悟了孔子之学,使得康有为将庄子归入孔子后学从思想内容的传承上有据可言。在康有为的身份归属当中,与同样是孔子三传弟子的墨子相比,庄子显然对孔子更为尊重和推崇,“庄子赞孔子极精,自赞孔子以来,庄子为第一”[3]281。《庄子·天下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康有为认为,整部《庄子》皆为寓言,只有《天下篇》是庄子本人之语,他认为《天下篇》是以孔子为宗旨,将孔子列为第一等的圣王。这里,康有为是从庄子与孔子的学术源流与思想旨归上将庄子归于孔子后学。康有为将孔子“仁”的内涵理解为自由、平等、博爱,庄子哲学中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恰好与此相一致,因此康有为自然将庄子归于孔子后学。康有为推崇孔子,庄子又能得孔学真传,从康有为字里行间的表述中,可以体会到康有为对庄子的欣赏态度。

2.庄子是老子后学

康有为一面言之凿凿地将庄子归入孔子后学,一面又在老子后学的传承谱系中给予庄子一席之地:

老子后学两派:一派清虚,庄、列是也。一派治国,申、韩是也。老学之教为我,墨子稍胜于老。[1]135

老子后学,流派甚繁:庄、列主上清虚。杨朱讲求纵欲。田骈、慎到,《庄子·天下篇》言之,其学大抵主因申、韩二家,专言权术。关尹、尹文,专事养魄。[2]177

老子分三派,杨子、列子、庄子。[3]283

老子之学,苏、张鬼谷一派,申、韩为一派,杨朱、庄、列为一派。[2]180

从这几种论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康有为认为老子后学流派众多,时而两派,时而三派,时而四派。虽然这几类老子后学所涉及的人物有所差异,但无一不将庄子列入其中,并且成为独立的一派。提到老子后学分派的同时,康有为实际上已经默认了除孔学之外,老学确乎存在,并且有自己独立的传承谱系。在这一传承谱系的背后,是对老学独立性的认可。这也与之前谈到的康有为将“百家”“九流”全部归于孔子之学相矛盾。此外,作为老子后学的庄子,主张清虚,与其它各派不同,“杨朱得老子之粗,庄子得老子之精。杨子言养身,庄子言养魂。”[5]109从康有为的阐述中我们看到,庄子不仅是老子后学,而且是老子后学当中传承老子思想精髓的一支,得老子之精,养魂即是养精神。康有为将庄子归入老子后学,是站在相对客观的学术立场上依据庄子的思想内涵对其进行学派划分,这与将庄子归入孔子后学时康有为赞赏庄子的态度有所差别。

3.庄子兼孔子后学与老子后学

与前面对庄子的两种身份定位有所差别的是,庄子有时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既属于孔子后学又属于老子后学。他认为,庄子的思想中既包含有对孔学的继承,也包含对老学的阐发,庄子兼采孔、老,成为了两派中都不可缺少的关键后学之一。

庄子,孔子后学,而兼老子者也。《天下篇》力尊孔子,而自以为出老子外,则未能也。[1]143

庄、列多言至理,能知天地之大,当为孔子后学,微有老学耳。[2]177

这里,康有为在明确肯定庄子兼采孔、老,同时为二者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庄子仍以孔子后学为主,仅有少部分是对老子思想的发挥,且并未超出老子思想的范畴之外。

4.庄子与佛学相契

在前面三种身份定位中,康有为对庄子的身份归属主要纠结于是孔子后学还是老子后学,亦或是兼采二者。而与之完全不同的是,康有为有时也将庄子与佛学联系起来,他认为庄子的思想与佛学思想相近,是中国之佛:

庄子发挥佛氏轮回之说,如“火灭薪传”、虫臂鼠肝之类。[1]143

庄子之学,入乎《人间世》,直出佛氏之外,其言“火尽而薪存”,即佛氏轮回之说。[2]180

庄子未可厚非,其言虚室生白,即佛氏十方世界全见大光明。[2]180

从康有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庄子思想当中与佛学思想最为切近的是关于轮回的学说。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及庄子作为老子后学及庄子与佛学的关系时,康有为往往将庄子与列子并谈,庄、列不仅构成了老子后学中清虚的一派,也与佛学关系甚密。康有为曾将列子看作是中国之佛,那么与列子关系甚密的庄子也与佛教的关系密不可分。

从康有为对庄子身份的四重归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庄子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道家学派的代表,成为了融合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一体的思想家。他自由出入于儒、释、道三家之中,其思想内容兼采三家,身份归属丰富多元,这也为康有为对庄子思想的阐发奠定了基础。

二、庄子多重身份归属的原因

从康有为对庄子的多重身份归属中,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康有为对庄子十分重视。进而言之,与庄子相类似的墨子同样受到康有为的关注,但与之不同的是,康有为对庄子的态度总体而言是喜爱和推崇的。原本只有老子后学这一重身份的庄子何以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存在如此复杂又多元的身份,推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康有为的孔学观。康有为的孔学观直接影响到他对孔子与庄子之间关系的认识。康有为对庄子的认识与评价,既是他的庄学观,也是他孔学观中的一部分。

康有为之所以推崇和喜爱庄子的原因在于作为孔子后学的庄子传承了孔子的性与天道。孔子之道包含天道与人道两部分,并不单讲人道。康有为解释说,六经当中《周易》与《春秋》是讲天道,其余四经讲人道。 “然《诗》、《书》、《礼》皆为拨乱世而作,若天人之精微,则在《易》与《春秋》。”[6]430康有为又进一步论述道:“原于天命,发为人道,本于至诚之性,发为大教之化,穷鬼神万物之微,著三世三统之变,其粗则在人伦言行,政治之迹,其精出于上天无声无臭之表。而所以行之后世,为人不可离者,则以其不高不卑,不偏不蔽,务因其宜,而得人道之中。”[7]369通过康有为这一番解释,可以看出,孔子之道不仅包含天道而且以天道为基础,由天道而发为人道,人伦、教化等皆由天道而来。康有为善讲天,并对此乐此不疲,在晚年出版的《诸天讲》中,更是讲天,讲天的运行乃至神秘。因此,康有为认为:“按庄子所称‘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若性与天道,则小大精粗,无乎不在。以庄子之肆恣精奇,而抑老、墨诸子为一曲之士,尊孔子为神明圣王,称为备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又悲天下不闻性与天道,不得其天地之纯,各执一端,而孔子大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其尊孔子如此。非有所传于性与天道,不测孔子之所至,若庄生者岂肯低首服人哉?《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天下之善读孔子书者,当知六经不足见孔子之全,当推子赣、庄子之言而善观之也。”[6]412庄子传承子贡由孔子而来的性天之学,传《周易》,又恐性与天道不能昭明于世,这显然是孔子后学中的佼佼者和代言人,因此康有为亲近庄子,推崇庄子。此外,康有为一直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孔子之学的应有之义。孔子思想中的自由、平等恰恰是来自于天道,因此天道成为了孔子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孔子后学的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齐万物为一,万物平等,肯定人与物都具有同等价值的思想内容,在《逍遥游》中所提出的不受现实约束,追求精神的逍遥,自由自在的思想内涵正是发扬了孔子思想中的精华,与康有为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不谋而合。

需要注意的是,康有为对庄子与孔子之间关系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微妙且复杂。在将庄子归于孔子后学时,孔子与庄子关系亲近,庄子传承孔子的性与天道之说,并加以阐发,使得孔子的思想更为丰富。在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当中,尤其是万木草堂时期,庄子时常出现,这说明当时康有为的孔学范围较宽泛,包容各家各派。之后,庄子的出现与在场仍可以在《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当中找到影子。尤其是康有为对诸子创教的描绘中明显地受到《庄子·天下篇》对先秦诸子学说评判的影响。随后,康有为的孔学范围发生了变化,孔学在内容上与儒学愈加靠近,在外延上与儒学逐渐趋同,这也导致庄子身份的变化。在将庄子归入老子后学的情况下,庄子与孔子之间的关系不再亲近,庄子也逐渐走到了孔学的边缘。到了晚年《诸天讲》时,康有为在书中仍能找到庄子思想的影子。

三、评析康有为视界中的庄子

康有为对庄子的研究有自身的学术倾向,多重身份的庄子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显得重要且神秘。庄子的不同身份侧面表现出了康有为对庄子研究的多种角度。但多重身份的庄子却难以避免地导致身份的迷失,将庄子的不同思想归结为不同派别也导致了对《庄子》思想的附会。

1.庄子身份的迷失

康有为一方面将庄子归为孔子后学,且成为了孔门后学当中继承和传承大同思想的一派;一方面又将庄子归为老子后学,成为老子后学当中主张清虚的一派;一方面又认为庄子与佛学中的思想有一致之处,与佛学中的思想相契合。康有为对庄子的这四种身份归属,显然造成了庄子身份的迷失。“庄子昌经营天下,乃热人,非冷人,后来能办事,皆用庄子之学。其书最阔大之论,如《逍遥游》、《秋水》诸篇。其入世,用《齐物论》一篇。发得一圆字最精,事有《人间世》、《天运》、《大宗师》诸篇。老学有《养生主》一篇。深知孔子而力尊之,有《天下篇》。言不动之学,与《列子·天瑞篇》同,有《徐无鬼篇》。”[2]177在康有为的这段论述当中,自身就存在着身份归属问题的矛盾。康有为认为庄子入世,《齐物论》是其中的代表。庄子哲学中继承老学的一篇是《养生主》,同时又深知孔子,《天下篇》是对孔子思想的阐发。就《庄子》一部书而言,庄子就既成为了老子后学,又成为了孔子后学。在对庄子本人的评价中,康有为又提到“庄子智极,心热极,特不欲办事”[2]180。同样是“热人”的庄子有时能办事,有时又不欲办事,对于这样的矛盾,康有为并未加以解释,这也让庄子的形象在康有为的表述中变来变去,没有定型。此外,就思想内容而言,《养生主》《齐物论》《人间世》《大宗师》作为《庄子》内七篇的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而以《天下篇》为代表的杂篇普遍认为是庄子后学所作,康有为依据庄子本人所作内容将其理解为老子后学,将庄子后学的内容归入孔子后学,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这种身份迷失的根源就在于康有为对孔子之学的界定。在“‘六经’皆孔子作,百家皆孔子之学”的理论前提下,孔子之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百家九流无论是时间上的先后,还是思想内容上的差异,都归于孔子之学内部的问题,这就无可避免地会造成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身份的混乱和迷失。不仅庄子的身份存在迷失,除儒家外,其余各家几乎都存在至少两种身份,其一是孔子后学,其二是自己所代表的各家各派。康有为笼统言之,甚至为推崇孔子而故意推后老子、管子的生平,为论证孔子之学的独尊地位而强行将其他学说与之进行附会,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当然,康有为对诸子学术源流的考证和身份地位的认定是与其孔学观相一致的,从逻辑上也可以从中看到他自身思想中一脉相承的一面。

2.对《庄子》思想的附会

康有为在谈到《庄子》这部书的内容时,特别肯定了《庄子·天下篇》,认为这是能真正代表庄子思想的一篇。康有为将《庄子·天下篇》视作庄子对孔子思想的阐发,并认为此篇的真正意图在于推崇孔子及其思想。如果想要明辨康有为此处观点的得失,就不得不谈到此篇内容的真正意旨。可以说,《天下篇》是最早的一篇中国学术史,以批判先秦各家学派的论述为主要内容。在开篇庄子就已经标示出了他所认为的最高学问是探讨道术,即是对宇宙、人生作全面性、整体性把握的学问。天人、神人、至人、圣人这四类人就是能对宇宙人生的变化及其根源作全面性、整体性认识的人。在论及儒家的部分,《天下篇》肯定儒家的贡献在于对《诗》《书》《礼》《乐》的传播,而传承《诗》《书》《礼》《乐》的人是儒家学派的人。在这里,庄子实际上并未多从欣赏与赞美的角度肯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贡献,反而是要因此而引出“道术将为天下裂”[8]909的结论。从思想内容而言,这就与康有为所说的庄子对孔子推崇至极相矛盾。此外,《庄子》通篇多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现庄子的思想,其中孔子经常作为庄子思想的代言人,所谓孔子的言论及思想,实际上是庄子及道家学派的内容。“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8]135这里,庄子假托孔子之口,谈论“心斋”的修养工夫,只有清空一切外界的束缚和对心灵的干扰才能真正呈现出自然本身的光辉。这种清虚的工夫,显然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儒家思想相去甚远。

康有为推崇《天下篇》的另一层原因是他将《天下篇》中对先秦诸子的评判作为自己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例如:“《庄子》之论墨子甚公,观《天下篇》,可知其短处不在兼爱也。”[2]180

从庄子的多重身份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侧重阐明庄子与孔子、老子乃至佛学三者之间的学术源流和理论异同。与以往的思想家不同,康有为不再单单强调儒家思想的绝对主体地位,而是将其扩展为孔学,并包容百家,吸纳庄子成为孔子后学正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一。在看到庄子思想与佛学思想相契合后,康有为对庄子思想的阐发与佛学相互观照,具有鲜明的近代特色。但也正因此造成了庄子身份的迷失以及对《庄子》思想的附会。值得肯定的是,康有为的庄学观引发了近代思想家对庄子的普遍重视,康有为对庄子的亲近态度也构成了近代思想家对庄子认识的基本态度,引发了庄学在近代的普遍认同,为庄子思想近代化阐释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的理论道路。

猜你喜欢

佛学康有为天道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康有为撰
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