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BR工艺降解啤酒废水COD实验研究

2019-11-19温丙奎刘珊珊杨鸿凯马苑红张丰如

山东化工 2019年20期
关键词:重铬酸钾硫酸亚铁容量瓶

温丙奎,刘珊珊,杨鸿凯,马苑红,张丰如

(嘉应学院 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中国是全球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生产啤酒过程中带来较大的啤酒废水处理问题[1-2]。啤酒废水是一种中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其中还含有氮磷等污染物,排入外环境会造成水体污染并引起富营养化[3-4]。

本文针对广东省某啤酒分装厂的生产废水,运用SBR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SBR工艺可把啤酒废水中的CODCr从1200mg/L以上降至200mg/L以下,为啤酒废水处理工程应用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

搅拌器,曝气机,SBR反应池,1000mL容量瓶,500mL容量瓶,50mL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电炉,500mL全玻璃回流装置。

1.2 试剂

重铬酸钾标准液(0.250mol/L), 硫酸-硫酸银溶液,浓硫酸,硫酸汞,六水合硫酸亚铁铵标准液(0.100mol/L),试亚铁灵指示液。

啤酒废水来自于珠江啤酒集团梅州分装厂生产废水。

2 实验方法

2.1 COD测定原理

COD的测定方法根据国标GB11914-89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在强酸性溶液中,准确加入过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热回流,将水中还原性物质(主要的是有机物)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据所消耗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量计算水样的COD,计算公式如下:

CODcr(O2,mg/L)=(V0-V1)×c×8×1000/V

式中:c——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0——滴定空白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1——滴定水样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水样的体积(mL);

8——氧(1/2O)摩尔质量(g/mol)。

2.2 SBR工艺流程

2.2.1 污泥的培养

从梅州市区内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中引进污泥进行接种,加入啤酒废水和少量营养盐(氯化铁、硫酸镁、氯化钙、磷酸一氢盐、磷酸二氢盐)。投放量约为曝气池有效容积的25%,啤酒废水取自珠江啤酒集团梅州分装厂废水,在曝气池内进行连续曝气两周,要及时适当地换掉上层清液和排放剩余污泥,以补充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调节pH值在7~8之间。然后进行连续进水,测定其沉降比、污泥浓度、进出水的pH值、CODCr值,观察生物相。得到污泥初始沉降比为25%,活性污泥初始浓度(MLSS)为6.95 mg/L。

图1 SBR工艺的操作流程图

2.2.2 SBR法运行方式

在1000mL容量瓶中先加入300mL原始污泥。SBR工艺的运行过程历时12h,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进水期(0.5h)

把待处理的废水引入到SBR反应器中,其体积为300mL,然后搅拌2h。

(2)反应期(10h)

反应期是在曝气的条件下,好氧活性微生物对废水中污染物吸附和降解的过程期。

(3)沉淀期(1h)

在好氧反应完毕后,一般需要进行泥水分离,利用本池经过沉淀期而获得澄清的上清液作为出水,是SBR法的一个特点。

(4)排水排泥期(0.5h)

排水排泥期为紧接沉淀期的操作过程,在沉淀后获得泥水分离,上层清液作为出水排放,下层污泥在污泥浓度过高或有除磷要求时则应排泥。

(5)闲置期

作为恢复微生物活性的阶段而被设置,亦可在无进水的情况下作闲置用。

3 结果与讨论

啤酒废水进行处理,多个水样的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SBR法降解啤酒废水COD结果

表1(续)

表1结果表明,啤酒废水COD浓度均在1200mg/L以上,经过12h的SBR工艺处理以后,出水COD均小于200mg/L,最低可达到66mg/L,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

4 结论

SBR工艺啤酒废水COD降解实验工艺流程为进水―曝气-静沉-排水排泥。实验中各个反应时段的分布为:进水0.5h,曝气时间10h,静沉时间1h,排水及排泥时间0.5h,处理周期总计12h。

啤酒废水处理工艺进水CODcr值在1200mg/L以上,处理后的出水CODcr值均小于200mg/L,最低可达到66mg/L。SBR工艺可以把啤酒生产废水中的CODCr值大幅度降低,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该工艺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符合实验要求。

猜你喜欢

重铬酸钾硫酸亚铁容量瓶
测定水样化学需氧量的方法比较
硫酸亚铁溶液与氧气及次氯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
谈如何降低容量瓶的容量误差
重铬酸钾滴定铁矿石中全铁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要点剖析
对容量瓶几个实验问题的探讨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实践
重铬酸钾及相关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的探究
硫酸亚铁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