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对慕课认知、态度和需求现状调查
2019-11-19祝丽玲李兴洲邱洪斌
祝丽玲,李兴洲,鲁 彦,邱洪斌
(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个概念由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两位外国学者于2008年提出[1]。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在线教学模式,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慕课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校际间、学科间发展不均衡。为了解医学研究生对慕课认知、态度和需求现状,本文以佳木斯大学为调查对象,分析医学研究生对慕课认知、使用和需求等现况。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取滚雪球式抽样,以佳木斯大学医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即在不同年级(研一、研二、研三)的不同医学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各选取1名学生,共9名学生作为最初调查对象又称种子。再由他们以滚雪球方式在同年级、同专业研究生群体中传递,以此类推下去,共计315名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回收问卷315份,经核查有效问卷307份,有效率为97.5%。
2.研究方法。(1)调查方法。采取扫描二维码和分享链接进行网络问卷调查。(2)调查内容。自行设计《慕课认知、态度和需求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对慕课认知、态度及需求等内容。(3)质量控制。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并通过问卷星软件将每道调查题设置为必选题,因此无缺项、漏项问卷。填写时间不足30秒的调查问卷,被剔除。
3.统计分析。将有效问卷导入SPSS 19.0生成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率,统计推断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
二、结 果
1.一般资料。本次共调查医学研究生307名,男生137名,构成比为44.63%,女生170名,构成比为55.37%。研一学生131名,构成比为42.67%;研二学生103名,构成比为33.55%;研三学生73名,构成比为23.78%。
2.慕课认知情况。307名调查对象中,对慕课“非常了解”者占7.82%(24人),“比较了解”者占28.01%(86人),“一般了解”者占30.29%(93人),而“完全不了解”者占33.88%(104人)。针对慕课有所了解(包括“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203人中,其中国际慕课平台中了解最多的是Coursera,而国内平台了解最多是“中国大学MOOC”,其次是“智慧树”(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对慕课及慕课平台认知情况[n(%)]
3.慕课学习目的。对慕课有所认知的203人中,有189人系统或片段地学习过慕课课程。慕课学习目的中“选修课程”构成比为36.51%、“拓展专业”构成比为31.75%、“发展兴趣”构成比为16.40%、“体验慕课”构成比为9.52。经统计学分析,研一、研二、研三慕课学习目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9,P<0.01),研一学习慕课主要目的是完成学校选修课程,研二和研三慕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拓展专业知识(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学习慕课目的调查[n(%)]
4.慕课与传统课程开设比例需求情况。期望慕课与传统课程比例为2∶8占25.08%,慕课与传统课程比例为3∶7占24.76%,慕课与传统课程比例为4∶6占23.78%,由此可见,超过70%的学生期望慕课课程占总课程比例在20-40%之间。经统计学分析,研一、研二、研三慕课需求比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1,P<0.05),研一慕课需求构成比最高为4∶6,研二和研三需求构成比最高为3∶7(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期望慕课与传统课程需求比例调查[n(%)]
三、讨 论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慕课“非常了解”者占7.82%,“比较了解”者占28.01,完全不了解者占比为33.88%,因此,调查对象对慕课总体了解程度不高,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调查对象对国内慕课平台中“中国大学MOOC”和“智慧树”平台知晓率较高,而对2012年相继成立的三大国际慕课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3]知晓率偏低,其中近60%的调查对象对国外平台完全陌生。这可能与我校目前仅在国内慕课平台选课有关。
超过70%的调查对象,期望慕课与传统课程开设比例为20-40%,这与其他学者报道医学研究生的调查结果相近[4]。MOOC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课程,只需要一台移动终端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越来越被学生们所接受和喜欢。但医学教育存在着特殊性,大多数课程需要医学实践,不可能完全借助于网络来完成[5]。因此,医学教育必须是慕课与传统课程按合适地比例有机结合。
不同年级对于慕课与传统课程开设比例的需求也有所差异。研一占比最高是4∶6、研二、研三占比最高是3∶7,研一学习目的是完成选修课程,期望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研二、研三进入毕业论文阶段,面临开题、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环节,更期望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对慕课的关注度有所降低。
建议:医学教育具有特殊性,医学专业慕课课程需要更为生动丰富且逼真的学习资源和模拟情境,慕课制作更需要3D打印、VR体验等数字化技术来呈现;慕课在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中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医学研究生对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认知程度偏低。因此,作为医学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从慕课这一崭新视角去思考、认知和实践,并将其融汇贯通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