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由浅入深
2019-11-19胡瑞
胡 瑞
当下,数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学肤浅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缺少数学本体性味道。本文主要探讨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1.现状透视。
教材理解残缺不全。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资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是很多学科课程专家和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科学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吃透教材是确保数学课堂本体性的关键。可是,当下不少教师都没有吃透教材。例如:苏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第84 页呈现了如图1 所示的三种表示角的方法。 一些教师教学时会忽略其中的“小弧线”,而直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致使不少学生误认为角就是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一个支架。其实,“小弧线”表示两条边之间的“面”——整个空间,这才是角的本质。这样教学,致使数学知识的严谨性、精准性缺失,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图1)
教师本体性知识浅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所教学科的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积累的教学经验),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教师专业成长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可是,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往往是照搬教材,停留于表层。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有些教师会做一个学具三角形和一个学具长方形,让学生上讲台拉,长方形一拉就轻松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长方形的木条厚一点,用钉子钉紧或用钢筋焊,长方形也会拉不动;还有的学生说:如果三角形使点劲儿拉也能变形,导致教师很尴尬。其实,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当给定三条固定的边时,只能做出一个三角形,做不出第二个三角形,这样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就完全固定下来了;当给定四条边时,能做出很多种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形状都不固定,而无须以拉动来说明。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本体性知识,才能培养出思维严谨的学生,学生的数学品格才能形成,数学素养才能提高。然而,本体性知识缺失是当下不少教师面临的问题。
2.策略建构。
读懂教材,确保目标的准确性。把握教材是指能整体把握教材,横向联系,纵向沟通,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明晰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并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三层次”教材分析。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例题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可以形成单元“模块”,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指把同类的相关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知识链,如苏教版“分数的认识”分为三次教学——三上“初步认识分数”是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三下“分数的认识”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五上是把前两次分数的认识综合起来,概括出分数单位和单位“1”,这就形成了一条知识线。第三层次是指把小学阶段相近的、相似的单元知识模块横向联系起来,结成“知识网”,如整数加法,仅知道“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这个计算法则是不够的,必须知道算理(只有单位相同,单位的个数才能累加)。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面学习“小数加法”“分数加法”时就会产生知识迁移,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完全可以自学领悟。这样,做到横向联系、纵向沟通,有长度又有宽度,才能使知识体系化、结构化、网状化,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丰厚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让教学有深度。如何让教师应具备的本体性知识厚实起来?这就需要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培训,唤醒教师的自觉意识,补齐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短板”,培训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拓展,数学史、奥数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初、高中数学;三是高等数学。
综上所述,精深化、系统化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让数学教学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