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维钊篆书略解

2019-11-19高凤仙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结体篆书书法

□ 高凤仙

陆维钊治学严谨,学养精深,品格高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中能继承而时有创新。其晚年所创的“蜾扁体”自成体貌,是穷其一生汲取诸碑帖融合的结果,具体说是其向西周、战国以及北魏、晋唐经典学习的结果,熔篆、隶、草于一炉,纵逸奇拙,老辣劲健。

一、陆维钊对篆书的基本观点

陆维钊篆、隶、真、行、草,各体兼擅,晚年独创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亦篆亦隶的“蜾扁书”,人称“陆维钊体”,尤为书界称道。他虽非艺术专业出身,但一生从事的诸多学术门类都是艺术专业所必备的学问,都为其日后的书艺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在《书法述要》中是这样谈到篆书的:“四体中之篆书,由今而言,自甲骨、钟鼎以至石鼓、秦刻石、权量,所包至广。即以大篆、小篆论,也不能统该诸体,故此处我之所谓篆书,实际上即‘古文字’一名词之代用。”①他认为:“惟古文字之形状,圆浑质朴,无挑捺回赴等姿态,故习之者首在留意其结构上的左右相让、相争之道,然后究其笔直者要圆而有力,转角劲不伤廉,再进而谋全幅之布局,须要一气呵成。盖钟鼎、甲骨、石鼓,面积不大,故古人于此,实费甚大之经营,求其布置之妥帖,即如《琅琊刻石》《泰山刻石》,无不如此也。”②陆维钊认为古文字字形,圆浑质朴,无挑捺回赴等姿态,故临习者首要注意的就是结构的左右相让、相争之道。这种古文字中上下字的呼应、左右字的避让关系就是书法质朴、古拙美的源泉,这种源泉活水在陆维钊早年汲取的大篆金文和甲骨文中就已显现。从陆维钊蜾扁篆的发展轨迹可以判定,陆维钊对篆书的临习与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

1976年“文革”结束后,对“复古”的顾虑已然消弭,他开始大胆创作扁篆。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周孝王时期的《微史家族壶》,80岁的陆维钊临习此铭文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蜾扁篆法掺入。陆维钊对西周金文、战国古文有着详细的梳理,在他的《书法述要》中对钟鼎文有如下总结:

“钟鼎文:其适宜于书法者,当推周器。盖商器铭文甚简,又或有文字画介于其间,仅足为摹写之周金之参考。”③“《散氏盘》《毛公鼎》,浑穆苍劲,笔法圆厚,为周器之冠。《盂鼎》雍容闲雅,笔法头重末锐,为钟鼎文之正宗。”④陆维钊对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秦刻石都有详细的著述,对篆书的认识是深刻的,他在南京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有机会见过这些器物,这也是其晚年蜾扁书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二、陆维钊篆书的师法及形态演变

陆维钊12岁开始学篆隶,青年时就为乡里写篆额,名闻遐迩,曾在自己18岁时所书的一幅篆书条幅上这样写道:“余之学书,实绍兴潘锦甫先生启之,学颜《多宝塔》,时余年十二,其后崇明陆伯筠先生则教余篆隶,终身不能忘也。”⑤

1934年,陆维钊任松江女中国文教员。书《旌表贞孝钱孝女淑贞墓碣》并篆额,受清代篆书家的影响,折曲变化丰富,但也不同于清篆的长体势,方中见圆,用笔篆法灵动,章法茂密而不失空灵。

陆维钊所创的蜾扁体正式面世是1958年60岁创作的“心画”。“心”字篆书方写,“画”字篆隶结合,字形易扁为长,字势呈纵势。

章祖安在《陆维钊的蜾扁书兼及蜾扁书的名称考辨》一文中,把陆维钊创变蜾扁书体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蜾扁书发展的字形、用笔、空间结构来谈的。

陆维钊 临钟鼎文 62×31cm 纸本 1916年款识:此余十八岁时初学钟鼎所写,其后四十五年,潘君康生来平,在邑城故纸堆中得之,所钤两印,亦当时余所刻也。记此时则年已七十五矣。 余之学书,实绍兴潘先生锦甫启之(学颜《多宝塔》),时余年十二。其后,崇明陆伯筠先生则教余篆隶,终身不能忘也。维钊又记。钤印:陆维钊印(白) 陆逊庐丙辰以后所作文字记(白) 东武(白)

陆维钊 毛泽东《答友人》七律诗句 141×35cm 纸本 1975年释文: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夫容(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主席《答友人》七律诗句。陆维钊。钤印:陆维钊(白) 微昭手写(朱) 庄徽室(朱)

陆维钊 毛泽东《长征》诗句 141×35cm 纸本 1975年释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主席《长征》诗句。陆维钊。钤印:陆维钊(白) 微昭手写(朱) 庄徽室(朱)

陆维钊 家世平生十二言联 139×23cm×2 纸本 1964年释文:家世擅针砭,着手成春传誉早;平生癖书画,闲居娱老慰情多。叔康我兄两政,弟陆维钊撰。钤印:陆维钊(白) 微昭书画(白) 晚年爱寓杭州(朱)

第一阶段即初创阶段:“形扁,纯用隶书之内擫法,整幅布局亦用隶法。”“扁形中显得挤压,结体不安,亦不美。”⑥第二阶段:“易扁为长,篆隶笔法并用,字画构造不变,结果,整幅布局不稳。因长形中入隶法,上窜与横突之笔梢甚多,行距难紧,整幅布局与个字结体均不美。”第三阶段:“字形易成扁方,实已接近正方,个别甚至有稍呈长方者。字画构造仍同篆文,笔法亦基本用篆。”⑦按这种说法,“心画”二字不属于初创阶段,形长,笔画篆籀法十足,结体匀称,有小篆书体的结体均衡感,上下字既有呼应也有穿插,加上生动的行草落款,整幅作品既端厚淳朴,又灵动自然。这样也不属于章先生说的第二、三阶段。

在梳理陆维钊的书画作品时我们发现,陆维钊在1964年至1974年这10年间的书艺是隐蔽的,1976年“文革”结束后,陆维钊才开始大胆地书写扁篆示人。

1962年,浙江美术学院设立书法专业,陆维钊负责具体筹备工作。期间撰有甲骨对联:“物多车马鸡豚,西子宾来樽酒飨;农有桑禾渔牧,东野人归乐事同。”中锋笔法,笔速较快,涩行骨感,整幅作品静中生动、动中有静,有着甲骨的结体、金文的韵致、行草的节奏。

1964年,陆维钊66岁所书《赠黄叔康联》已有蜾扁扁方面目,但笔致韵味还单一,已和“心画”的结体有异,字形明显由长变扁,用篆籀笔法,但很多平铺的横画还是较单薄,如“早、书、癖”等字,结体已出现左右上下空间拉开的尝试,如“生、擅、砢、老”等,由于篆籀笔法不够精熟,章法还比较呆板,字内空间更多还是小篆的均衡,书写的韵律节奏还没形成,有些笔调表现也比较直白,属于蜾扁的早期作品。

从其同年创作的《抽宝剑;缚苍龙》《同心干;放眼量》隶书对联分析可知,此时,陆维钊的隶书创作也走向成熟阶段,《抽宝剑;缚苍龙》字形偏长,中宫紧收,有险绝之势。《同心干;放眼亮》,字形呈现扁方,中宫开阔,用笔有篆籀气,已和蜾扁同调,这个阶段是陆维钊书体发展创新的时期。

直到1975年,陆维钊的蜾扁书《毛泽东长征诗句》《毛泽东答友人七律诗句》,比10年前的《赠黄叔康联》蜾扁书已有明显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用笔的自如灵活,书写自然,用笔有篆书的婉转通畅之趣,有着“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⑧的表达。结字、章法的横行茂密,空间留白也有了个人的面貌。

1976年,陆维钊的蜾扁更趋成熟。《毛泽东诗句》的蜾扁题款为“草篆”,这是他以前的蜾扁书中所没有的,在其蜾扁书的落款中关于“草篆”的称谓也仅此一例。

1977年创作的王维《鸟鸣涧》蜾扁书,章法上行距缩短,字形的大小变化丰富,参差错落有致,整篇的节奏感加强,每个字用大篆的笔意及结体,整体章法仍采用隶书行距拉大的作法,但又不同于隶书章法的单调死板。

1978年,陆维钊80岁,是其一生中书法创作的高峰,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1979年,是陆维钊蜾扁书的成熟期,作品的面貌又改1978年的篆意朴厚之态,加上草书的烂漫书写,让人感觉整幅作品似水中游动的虫篆,安逸超然,仿佛是其自由心境的无我表达,如作品《岳武穆小重山词》。

三、陆维钊篆书的特色

1.似篆非篆、亦篆亦隶

陆维钊书法于五体兼修兼擅,其蜾扁书有着隶书的体征,其隶书根基于汉碑,蜾扁书苍浑的气韵就汲取自汉碑的博大气象,形体的方中见扁主要是融隶书的扁方,有些长横仍有《石门颂》或《曹全碑》的用笔拨挑之意。有些纵向笔画的表达是《石门颂》的用笔,笔形外轮廓清晰,起收笔有逆有回,但并不刻意,行笔过程直接爽利,并见草篆的气韵。

陆维钊隶书主要学习《史晨碑》《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⑨,字形略呈扁方,结体开张,笔势险劲,以篆籀笔意为之,有时参以汉简、魏碑笔意。

陆维钊篆书主要学习《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峄山碑》《琅琊刻石》《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及“三阙”和一些战国金文等⑩,对这些篆法他都有过深研细摩。在他的扁篆作品中,可看到其多年对篆隶的兼融。仍以《鸟鸣涧》这幅作品来说,此时,陆维钊的隶书与篆书已经自然地融为一体,蜾扁书就是二者融通的结合体。正如沈增植的《海日楼札丛》中所说的:“篆之生动,多取于隶;篆参隶势而姿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赜。”

陆维钊蜾扁书的亦篆亦隶,实际上就是大小篆的整合。有时呈现《散氏盘》《毛公鼎》行列参差变化的布局,疏处可走马,密处难透风,纵横参差,郁郁芊芊,墨气淋漓酣畅;有时则呈现小篆的气韵,整幅均衡有致,虽有参差错落但不失小篆布局的整齐美,很多字法遵照许慎旧文而不杜撰。

2.楷、行、草入篆

陆维钊生活在清代晚期至书法兴盛之前的动荡时期,在书法史上正是承清代碑学又复归帖学的融合期,陆维钊无疑受碑帖融合的影响。他早年致力于魏碑楷书的研习,其用笔的沉实苍涩主要来源于此。陆维钊魏碑的功夫实际上是影响其一生书艺的,在其创立的蜾扁书中受魏碑最大的影响除了用笔的浑穆之外,最主要还是魏碑的结体融入到蜾扁书中,其中受《爨龙颜碑》影响最大,其蜾扁书中左右结构的大空间布白,就是在《爨龙颜碑》左右空间制造的字例中受到的启发。同时,陆维钊的楷、行、草也融入其蜾扁书中,特别是草书流畅的书写性在其蜾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清代篆书家无法达到的。

陆维钊楷、行、草入篆,碑、帖兼融的书法观念,在他的《书法述要》中得以表达,他说:“碑可强其骨,帖可养其气。选择碑之长处,在其下笔朴重,结体舒展,章法匀净绵密;帖则用笔精熟,气韵生动。尊碑抑唐,或尊唐抑碑,都是一偏之见,不可为训。”

陆维钊一生遍临碑帖,食化古人,融为自己,他主张临习要有创新性,要通过手的训练体现自己的模仿能力与灵变能力,要通过心智的发掘以激发自己的悟性。到了晚年,其蜾扁书有行草的书写节奏,有碑的骨力雄强,楷、行、草入篆的格调一目了然。特别是他的大字作品,如在岳飞墓前题写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联,更感觉到一股从天而降的气势倾泻奔涌而来,凝聚了陆维钊的全部精神。

3.篆通画理

陆维钊 旌表贞孝钱孝女淑贞墓碣篆额(拓本)62×63.5cm 纸本 1934年释文:旌表贞孝钱孝女淑贞之墓表。

陆维钊 青山白铁七言联(拓片)255×43cm×2 1978年释文: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陆维钊书。

陆维钊 题《黔之驴图》 31×34cm 纸本 1979年

陆维钊 《潘天寿常用印集》题签 29×17cm 纸本 1977年

陆维钊早年就从事花卉画的学习,他笔下的点线皴染,充满着动荡的生气和激情,晚年创变的蜾扁书字法形态与其画中物象的生动性极其相似。如他1977年为潘天寿题写的《潘天寿常用印集》题签、1979年为祖韩题写的《黔之驴图》,都是其晚年作品,尺幅不大,但很有韵致,如同欣赏他的画作,笔笔相连,一气呵成,有画的章法,更有画的走笔。绘画构图讲究经营位置,陆维钊从孩提时就随祖父书画涂鸦,后又在清四王、二石上下过十余年的功夫,晚年钟情于黄大痴,加上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其绘画的章法自然会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来,笔墨的娴熟有写意画的畅快,章法的构置有绘画的布白。陆维钊是最深得书画相通的书画家,他的书法里有绘画,绘画里有书法,“书法入画就是陆维钊先生绘画的主要特色。”陆维钊书写蜾扁书就和写行草书一样,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快速书写,这样娴熟的篆籀笔法自然会应用到绘画中,其蜾扁书的奇趣甚至是意外之趣的流露,实际上跟他的绘画息息相关,这些相较清代篆书家来讲都是巨大的突破与创新,这就是陆维钊成为一代大家的标识。陆维钊蜾扁书字形空间的营造也是出于绘画理论的“计白当黑”,空间有意拉开夸大,加强虚实对比。清代书画家恽寿平在他的《南田画跋》中云:“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矣。”在《冲霄汉;起宏图》书作中,陆维钊不仅强化了字内空间的营造,还强化了笔画飞白的虚实营造,这样更加强了蜾扁书的通透灵活的流动感,更有其“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超然境界。

注释:

①陆维钊著《书法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第43页。

②同上。

③陆昭徽著《陆维钊谈艺录》,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10月,第75页。

④同上。

⑤陆昭徽、陆昭怀《书如其人——回忆父亲陆维钊》,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03页。

⑥章祖安《陆维钊的蜾扁书——兼及蜾扁书的名称考辩》,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平湖陆维钊书画院编《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110年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4月,第12页。

⑦同上。

⑧《唐孙过庭书谱墨迹》,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年6月,第16页。

⑨陆维钊书画院编《陆维钊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第161页。

⑩同上。

猜你喜欢

结体篆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书法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书法欣赏
用笔之“易”与“不易”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