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地理新高考复习策略探究
——以2019年4月浙江省学考选考地理试题为例

2019-11-19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要素事物区域

浙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在内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也规定了学科能力考核要求“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中频频出现,已经成为其学业水平考核的重头戏,由此可见,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重对考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考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学科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高考人才的选拔都大有裨益。笔者以2019年4月浙江省学考选考地理试题为载体,探讨基于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地理新高考复习策略,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的地理高考复习提供建议与指导。

一、综合思维素养的内涵

地理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具体内容可以表现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三个维度,分别体现出地理学科整体性、动态性、区域性的特点。地理要素综合是指从地理环境各要素角度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到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理要素综合具体分为多个自然要素综合,多个人文要素综合,多个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综合。地理时空综合是能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关注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上的差异以及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地域综合是立足于一个具体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域综合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综合思维素养提升的高考复习策略

(一)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形成地理要素综合能力

1.内涵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每一要素作为地理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和其他要素共同影响着整体的协调统一发展。针对具体的案例情境,首先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出发,拆分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或将各要素之间进行叠加分析,构建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体系。

2.典例列举

试题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案例情境,注重考查地理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从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地理问题。如2019年4月浙江省学考选考地理试题中的第9题。

【例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2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第9题。

图1

图2

9.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 )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读】本题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为立意背景,以极端天气引起洪涝灾害为命题出发点。通过上海市区域图及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黄浦江段内涝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的分析并不局限于复习中常见的传统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分析,而是立足于一定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认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进行逻辑推理。

【参考答案】9.D

3.复习策略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理“大概念”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明确的思维逻辑框架,以便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大概念”是经过专家提炼的、高度抽象的、能够解释现象的、经久不衰的理论。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复习有助于学生利用整体性思维解释世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地理复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繁多零散,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多停留在单点结构、关联结构水平,对陌生的情境只有单向和片面的认识,无法形成综合性和发散性的答题思路。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并依据学情确定复习重点与难点,力求分层次、重需求地找到教学的契合点。如对“地球上的水”这一节内容进行复习时,可以通过地理“大概念”拆分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3)。

图3 “地球上的水”大概念拆分

(二)学会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提升地理时空综合能力

1.内涵解读

任何地理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尺度之中,不同时空尺度上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一定空间的地理事物置于不同的时间尺度去认知,可以借助时间视角回顾地理事物的过去,了解地理事物的现状,预测其未来,从而更加深刻地解读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而将不同的地理事物置于一定的时间尺度进行探究,可以更加多元化地理解同一时间阶段不同地理事物的横向发展。

2.典例列举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依托一定的区域地图针对地理事物发生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进行考查。在选择题中,主要针对某一区域要素在不同时间阶段,呈现不同类型地图,并呈现文字材料描述或分析某一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如2019年4月浙江省学考选考地理试题中的第22题。

【例2】图4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21,22题。

图4

21.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

( )

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

C.构造抬升 D.断裂下陷

2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读】本组试题考查内、外力作用,涉及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依据图示信息,示意图中有抬升区、断层线,显示了地理空间信息,250万年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图显示了地理时间信息。运用“特定景观在平面示意图中时间演变过程的空间想象”这一命题思路考查学生“时空综合”的思维素养。

【参考答案】21.D 22.A

3.复习策略

时空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学科思维之一,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的始终。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特点或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特点与分布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地理事物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寻找提升学生时空综合水平的突破点,让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深入认识和思考,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利用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思维全面综合地判断地理问题。

例如,在对“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这一节内容进行复习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空间尺度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相同的时间段城市化表现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大洲相同属性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差异;又要从时间尺度上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相同,让学生理解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

(三)注重地理图表与真实情境的解读,增强地域综合分析能力

1.内涵解读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特征之一,区域综合是某一具体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在特定的空间内,各区域之间相互关联及其对周边区域产生影响。将真实的地理情境融合至一定的地理图表之中,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与情境性。

2.典例列举

在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中一般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以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综合”能力。如2019年4月浙江省学考选考地理试题中的第29题(1)(2)问。

【例3】【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5为云南省略图。图6为图5中乙地的气温统计图。图7为图5中甲地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图5

图6

图7

材料二橡胶原产于赤道雨林地区。橡胶树抗风能力差,18 ℃是其正常生长的临界温度,低于5 ℃时会受低温危害。我国橡胶生产集中在云南、海南、广东三省。云南是橡胶园面积和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

材料三云南铜矿资源丰富,有大中小型铜矿一百多处,铜矿的平均品位(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含量)0.98%。铜业生产包括采矿、选矿、冶炼,大型铜冶炼厂主要分布在铜冶炼城市。

(1)分析云南大型铜冶炼厂布局的区位条件。

(2)泥石流是云南主要的自然灾害,铜矿开采中如果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指出铜矿区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

【解读】本组试题以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区域为命题背景,考查云南省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及其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考生需要依据图文材料信息,从空间整体角度统筹思考,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及发展状况,综合分析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1)接近铜矿产地,降低运输成本;有铁路或公路通过,运输比较便利;利用城市的劳动力、人才、科技和基础设施等。

(2)矿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采矿产生大量碎石;选矿产生大量废渣。

3.复习策略

猜你喜欢

要素事物区域
分割区域
美好的事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另一种事物(组诗)
区域发展篇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区域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