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高考命题特点看“河流”专题的复习
2019-11-19辽宁
辽宁
河流相关知识不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考查内容包括:河流的补给形式,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河流的地貌,河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制作思维导图或知识框架图将河流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以加深理解。近几年,高考试题关于河流相关知识的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直接判断河流的补给形式
(一)试题回放
【例1】(2019年海南卷)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16,17题。
16.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17.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答案】16.D 17.D
(二)备考策略
本类试题考查的内容是河流补给形式(16题)。在回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河流所在的区域及区域特征,然后结合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更要理解不同补给形式的特点。
(三)知识整合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的补给,主要包括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和湖沼水五种类型。几种补给形式的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四)命题方向
利用区域地图结合区域特征判断河流的补给形式;阅读一段文字,根据文字材料分析该河流的补给形式;利用某条河流年内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分析河流的补给形式。
二、侧重分析河流特征的变化
(一)试题回放
【例2】(2019年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1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图1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二)备考策略
本类试题考查的内容是河流水文特征(第二问、第三问)。在回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径流量、水位(汛期)、流速、含沙量和冰期五个方面,然后结合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分析水文特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河流水文特征包括的内容、影响因素,更要理解每种因素影响下河流水文特征有怎样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三)知识整合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径流量、水位(汛期)、流速、含沙量和冰期五个方面。
1.径流量
径流量由河水的补给量和流域面积决定。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大;以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沼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小。流域面积大,流量一般较大。
2.水位
水位高低与河流补给量密切相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降水的季节变化而升降。降水多的季节水位高,为洪水(汛)期;降水少的季节水位低,为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明显;而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则相对平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气温的变化而升降,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为洪水期;冬季气温低,融水量小,为枯水期。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春季,季节性积雪消融,水位上升,称为春汛。以地下水和湖沼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补给稳定,水位的季节变化小。
3.流速
河流落差大,河流纵比降则大,流速则快;反之,流速则慢。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和峡谷地段,流速较快。河流下游多流经平原地区,流速较慢。
4.含沙量
含沙量与流域内的地势、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地势起伏大、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则小。
5.冰期
河流所在地的冬季气温。冬季气温在0 ℃以下,则会结冰,并且持续的时间越长,结冰期也越长;冬季气温在0 ℃以上,则不会结冰。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有没有其他特殊现象,如果有冰期还要考虑是否会出现凌汛现象;有没有地上河现象等。
(四)命题方向
根据材料或图表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河流某一阶段的水文特征及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河流作为整体的要素考查
(一)试题回放
【例3】(2019年江苏卷)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图2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3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图2
图3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________。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________
(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________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________
【答案】(1)冰雪融水、雨水、地下水
(2)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
(3)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
不利:引发洪涝灾害。
(4)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二)备考策略
本类试题考查的是河流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问)。在复习过程中要深入探讨河流与其他要素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三)知识整合
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如下。
1.河流与地形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地势影响河流的流速、含沙量、水能等水文特征;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流域范围等水系特点。
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型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河流与气候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影响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变化、冰期,不同的气候会对应不同的植被带,植被带会影响河流的水文状况。
河流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温差,增加空气湿度。
3.植被与河流
植被对河流的影响: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等。
河流对植被的影响:影响植被类型与长势。
4.土壤与河流
土壤对河流的影响:土壤的土质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河流对土壤的影响:河流堆积作用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
(四)命题方向
从整体性分析区域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对河流的影响,例如,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河流的特征等。
四、人类开发尊重人地和谐观
(一)试题回放
【例4】(2019年全国卷Ⅰ)图4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第6题。
图4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答案】B
(二)备考策略
本类试题考查的内容是河流与人类活动。在回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的内容是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哪个方面进行的影响,然后结合考查内容的区位进行分析。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掌握了河流的自然特征后,再深层次的分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三)知识整合
人类活动包括人口与聚落、产业活动以及地域联系。流域开发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能开发、航运开发等,流域整治即针对流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
1.河流与人口分布
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如长江沿岸、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原因分析: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地形平坦;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
2.聚落(城市)
河流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考虑的是水源、水运、军事防卫。最佳区位是河运起点或终点;干、支流交汇处;过河点;河流入海口。
3.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其提供的有利条件包括灌溉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湿润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便利的水运。
4.河流与工业
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河流的运输价值;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影响具体工业部门的选址,如对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工厂——水污染工厂(印染厂)、水厂的布局和我国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布局等;平坦的地形。
5.河流与交通
考虑到成本,交通线路一般都会沿河谷地区布局。
6.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7.水库建设
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镇;
(4)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水能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①河流落差的大小,落差大的河段水能丰富;②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径流量大的河流水能丰富;③水能是否丰富;④坝址的条件(例如,地质条件);⑤淹没范围和移民数量,附近的交通条件;⑥电力市场大小;⑦除发电以外其他的效益(灌溉、航运、养殖等)。
8.河运的区位条件分析(航运)
(1)自然条件:气候、河流[河道宽深、流速平缓、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地形(地势平坦)。
(2)运输价值: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的需求量大)、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
(四)命题方向
结合区域一些大型工程建设,考查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例如,水能开发条件评价,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河流对某区域人文景观的影响等。
五、在河流的考查中渗透基本方法
(一)试题回放
【例5】(2019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图5)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图5
(3)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
【答案】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二)备考策略
本类试题考查的内容是比较河流特征,一种形式是比较不同区域中河流的特征,一种形式是考查在不同时期河流特征的差异。在比较不同区域中的河流特征时,要分析比较不同河流的河流特征。在比较同一条河流不同时期的河流特征时,要抓住不同时期是哪个要素发生变化,分析这一要素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从而分析河流特征的差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区域定位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影响河流特征的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三)命题方向
不同区域河流特征的比较;某河流在不同时期(年际、年内)河流特征的不同;改变地理环境某一要素或人类工程建设后河流特征的变化。
六、河流地貌的考查凸显素养
(一)试题回放
【例6】(2019年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6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6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答案】D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C
(二)备考策略
本类试题考查的内容是河流地貌(9题和10题)。河流地貌包括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在回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分析是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然后结合所给区域、景观或材料分析其形成过程。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内涵,还要不断积累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知识整合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侵蚀地貌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而形成的地貌,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是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地貌,是在河流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作用是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动力。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三种侵蚀作用比较如表2所示)。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有峡谷、瀑布等。
表2
2.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发育在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发育在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发育在河流入海口。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