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1-18时宁
时宁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中行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该院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4例儿科患儿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所采取的护理管理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52例患儿。研究组实施安全管理方案,参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方案,观察并统计研究组和参照组各项临床资料,并且对比两组患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以及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 研究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3例(5.77%)显著低于参照组10例(19.23%),研究组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50例(96.15%)显著高于参照组42例(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管理的过程中行安全管理措施,能够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护理效果给予临床肯定。
[关键词] 安全管理;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b)-0055-02
近几年来,伴随我国医学研究的加深和改变,护理服务逐渐由被动的机械化模式转变为主动形式,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目前,我国各大医院通过结合儿科患儿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安全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案,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前提下,提出更为规范而又优质的护理服务和措施,进而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该次研究通过对择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4例儿科患儿,对比常规和安全管理模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收治的104例儿科患儿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所采取的护理管理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52例患儿。其中,研究组男性30例、女性22例,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4岁,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72±1.18)岁;参照组男性32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4岁,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93±1.36)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检验,相应数据值基本等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安全管理方案。①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由科室人员构建护理管理小组,同时,加强组内成员的自我反省意识,不断培养护理人员评估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力度和综合素养,每周定期汇报本周的护理工作情况,并且提出有关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且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引发安全隐患的具体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如院内感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所致;②成立风险控制小组。由护士长、科室医生构成风险控制小组,加强对于患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准确评估患儿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且定期开展培训和学习,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风险意识;③完善管理流程。护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护理工作内容的细化和分类,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如日常管理制度、探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对于患儿在此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和归纳,对于外出的患儿而言,则需要由责任护士签字,确保患儿的安全性,进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此外,在开展护理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由专业的人員密切监测患儿的就诊情况,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④环境护理。对于患儿的住院环境需要加强护理和干预,确保住院环境的干净和整洁,室内温度调节在24~26℃,湿度则在50%~60%,定期开窗通风,积极为患儿构建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使其不良的心理情绪和状态得到缓解和改善。除此之外,睡前还需要关好窗户,加强夜间的巡查力度,同时,加强对于电梯间以及洗手间地面的检查,避免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儿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并且联系住院病房的有关人员,安排病房后妥善安置患儿。其次,为患儿以及家属介绍有关医院的医疗设施和周围环境,如住院部的各项功能、护理人员以及床头呼叫器等使用方法,询问患儿家属有关患儿的患病情况,如病症变化、精神状态以及疾病类型,协助患儿开展常规的检查措施,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在此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研究组和参照组的各项临床资料,并且对比两组患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以及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儿科患儿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
研究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3例(5.77%)显著低于参照组10例(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研究组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50例(96.15%)显著高于参照组42例(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比对[n(%)]
3 讨论
由于儿童的年龄相对较小,加之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入院后,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开展治疗和护理,此时,受到疾病本身以及陌生环境的影响,将会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对于治疗和护理存在抗拒心理和抵触行为,严重影响了治疗和护理效果[4-5]。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还能够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积极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而又舒适的住院环境,进而更加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患儿的生命安全[6-8]。该次经过大量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研究结果:研究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3例(5.77%)显著低于参照组10例(19.23%),研究组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50例(96.15%)显著高于参照组42例(80.77%)(P<0.05)。因此,临床上通过结合儿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基于管理模式、制度以及体系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定期开展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进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技能,积极获取患儿以及家属的认可和肯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进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在儿科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采取安全护理管理的模式进行干预,不仅能够减少跌倒、坠床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更加利于临床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凤.加强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影响的观察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2):39-40.
[2] 李娟.安全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33-34.
[3] 张洁.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于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41-42.
[4] 倪建珍.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意义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21):109-110.
[5] 郭浩然,沙禹辛.安全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4):22-23.
[6] 孔娜.探究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154.
[7] 朱慧飞,卢华萍.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67-268.
[8] 刘淑波,刘淑梅.安全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7):75-76.
(收稿日期:201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