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2019-11-18李美玉
李美玉
摘 要:由于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幼儿性格千差万别,总体来讲,家长和幼儿教师简单的把幼儿分为两类,一类是处处受到家长和教师表扬的“乖孩子”,另一类是家长和教师感到束手无策的“顽皮孩子”;针对两类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成因分析,本文做出阐述了因材施教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调皮孩子;乖孩子;因材施教
平时无论在家庭、幼儿园或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很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懂事,有礼貌,一点都不用为他操心;××太顽皮了,天生的捣蛋鬼,人人讨厌,教师头疼,谁的话都不听……类似这样的谈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这样的议论在平日里曾听到过不少,也参与过这样的谈论,但细细想来,“乖孩子”与“顽皮孩子”之间的鲜明反差确令人深思。
一、乖孩子和顽皮孩子的成因分析
(一)遗传因素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相貌是可以遗传给孩子的,有的孩子相貌遗传了父母的有点,有的孩子遗传了父母的相貌缺点多一些,这是大家都公认的科学道理。除了相貌遗传以外,父母的性格也会遗传给孩子的,父母的血型、性格等在孩子身上也会找到影子的,所以父母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修养,逐渐影响孩子的性格向着优秀的方向发展。我们平时讲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讲的是遗传问题。
(二)后天环境影响
与遗传因素相比,后天的环境影响更会改变幼儿的相貌、性格、心理控制能力等。“近墨者赤”就指的是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就拿幼儿来说,其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所表现出的“乖”,大都是因为他毫无反抗、毫无保留地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把家长和老师的主旨当作至高无上的真理去执行。而“顽皮”的孩子则不然,他从不顾忌成人的感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是当今爷爷奶奶娇生惯养的“小太阳”,这儿抓一下、那儿摸一下,经常停不下来,好像得了多动症一样,总是给自己和家长找麻烦,家长和老师防不胜防,烦不胜烦这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孩子的两种反差看起来是很平常的现象,可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孩子这两种反差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个孩子摔倒了,哭了起来,如果老师命令他“不许哭,爱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哭了,以后摔倒也许不会再哭。但在孩子内心中已形成种压抑,学龄前幼儿真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经常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超出儿童想象的问题,导致父母不能耐心解答,敷衍了事,家长或老师往往以孩子年龄太小,跟他们讲不清楚而胡乱回答一通。再不就搪塞过去或者不予理睬,致使他们求知欲的萌芽就受到挫折。看似不懂事的孩子,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一些家长或老师在孩子的要求或意见与成人的意见不一或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伤害幼儿心理的事,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这时,如果幼儿不服从,就会遭到成人的呵斥、责备,甚至打骂。屡经挫伤自尊的孩子,留在心灵深处的痛苦的记忆,他们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才能在老师与家长的责备声中渐渐远去。
心理学家百仁斯说:“周围的環境给儿童造成了许多障碍,例如太高的引水喷泉、太高的门把手,都是给孩子造成挫伤感的根源。随着孩子长大,而去探索广阔的自然环境、社会,更多地感受到压抑。”正是由于有太多不适当的方式禁止孩子的探索活动,才造成许多幼儿丧失自尊自信。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压制,孩子不再对外界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个性被磨灭,进而表现出“乖”的模样,这其实是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结果。
二、幼儿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学龄前幼儿虽然小,但是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格的个体。有其人格及尊严,成人只有在尊重幼儿、充分了解孩子、爱护幼儿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分层指导,鼓励孩子大胆去探索,同时设置一些保护措施,这样就能培养出心理健康阳光、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的幼儿。
顽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成人在教育引导幼儿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判断幼儿的行为,还需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蹲下来跟孩子讲话”,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和性格。
总之,无论是“乖孩子”,还是“顽皮蛋”,我们不能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只有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合二为一,协调一致,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各自幼儿的教育策略,坚持正确、科学的方法,对“乖孩子”多加鼓励,激发其好奇心理,产生强烈的人探索未知的力量,对于“顽皮孩子”教师要对家引导,合理限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分层教育,才能保证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的将来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6.
[2]李传银.幼儿教育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6(06):45.
[3]刘亚明,刘晓颖.做优秀的保教管理者——幼儿园保教管理实用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