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2019-11-18塔娜
塔娜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74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护理中, 临床护理路径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借鉴。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6.079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应及时诊断并治疗, 切实保护患者身体健康, 其中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应用较为广泛, 主要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效应, 达到干涸凝固组织效果, 最终实现恶性病变切除, 抑制病情复发, 临床应用范围较广[1-3]。但是受操作方式局限和器械影响, 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影响其恢复情况, 因此临床注重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服务工作, 其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理想。鉴于上述研究背景, 本文选定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 探究了临床护理路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74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37例。对照组男17例, 女20例;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54.73±6.21)岁;肿瘤位置:贲门4例, 食道14例, 胃窦3例, 胃体5例, 乙状结肠7例, 直肠4例。试验组男16例, 女21例;年龄39~71岁, 平均年龄(55.21±5.44)岁;肿瘤位置:贲门3例, 食道14例, 胃窦3例, 胃体6例, 乙状结肠8例, 直肠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如下: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核实患者禁食禁饮时间,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术中做好保温工作, 对患者暴露非手术部位予以遮盖, 协助医师完成手术,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指导患者饮食和活动。试验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即在上述基础上实施细化规范护理, 具体如下:①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 对既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 形成临床护理路径表, 并设定考核制度, 对具体实施情况定期考核。②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执行。入院当天除进行病史记录、常规检查外, 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指导患者健康饮食, 饮食以易消化、高蛋白和高营养食物为主, 避免刺激性食物。③入院2 d至术前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说明手术操作过程、预期效果等, 同时进行超声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患者, 术前7~10 d停药, 并配合清肠药物。④手术当天做好心理疏导。入室前与患者进行密切交流, 介绍成功案例,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 消除其不良情绪,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抚。⑤术后1~4 d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重点开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工作。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黑便、呕血情况, 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 若出现异常情况给予止血药物, 并告知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 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压痛、腹肌紧张情况, 若出現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 术后配合抗生素抗感染预防工作, 开展隔离工作, 有效预防感染。⑥出院当天进行出院指导。完善患者临床资料, 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 包括疾病相关防护知识和联系方式, 叮嘱患者定期复诊。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术后2周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具体包括:腹痛、创面出血、感染。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使用本院自制的《内镜手术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 具体内容涵盖环境、服务态度、并发症处理效果、护理行为等方面, 满分40分, 以得分评判护理满意度等级, 其中0~15分为不满意, 16~30分为满意, 31~40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 内镜技术具有微创、恢复时间短、复发率高等优势[4-6], 同时内镜下手术可更彻底切除病灶, 患者接受度日渐升高[7-9]。但是内镜黏膜剥离术技术难度较大, 且操作时间较长, 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易出现出血、腹痛等并发症, 不利于其病情恢复, 而有效护理服务干预工作有利于抑制并发症, 提升患者预后情况, 其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优势明显[10-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 常规护理以术前病史统计、术中配合和术后病情监测为主, 可充分获取患者信息, 但护理针对性不强,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影响手术疗效, 而临床护理路径则是一种针对性较强且更为规范的护理模式, 通过路径表形式呈现护理内容, 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表内容执行工作, 针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 科室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由其分析问题、制定路径表和执行, 确定患者由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护理工作内容, 具体到每日, 且包含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 避免了护理干预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可提前阅读路径表, 对护理工作提前知晓, 进而积极配合护理人员, 更好地预防并发症发生,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较常规护理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 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护理中, 临床护理路径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白霞, 王俊平, 明兰, 等. 临床护理路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全科护理, 2015, 13(5):437-438.
[2] 凡兰桂, 袁建红, 孙建萍. 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天津护理, 2015, 23(2):111-112.
[3] 姜素峰, 薛霁晖, 张军玲, 等. 护理路径在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的应用效果.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 24(9):116-119.
[4] 王雪霞, 何莉云, 孙庆梅.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配合对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临床研究, 2017, 25(10):142-144.
[5] 范颖英, 姬娟娟, 孙娟, 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8):108-110.
[6] 郭艳. 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人的应用.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9):9-10.
[7] 王颖, 顾盈盈.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进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A2):322-323.
[8] 邹霞, 李莉.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前术后护理.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4):338.
[9] 石蕴. 21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全科护理, 2013, 11(25):2307-2308.
[10] 许双蛟.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护理配合方法. 健康之路, 2017(5):168.
[11] 蒋瑜, 唐建光, 廖日斌. 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人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3, 27(29):3255-3256.
[12] 刘仪. 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5):38-39.
[收稿日期: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