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七级灌排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
2019-11-18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总土地面积1784万亩,现引黄灌溉面积近1000万亩,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秦汉开始兴建,直至民国时期逐步形成十大干渠。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掀起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先后兴建三盛公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疏通总排干沟,完成农田水利配套、排水改造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河套水利事业实现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灌区建设三大历史跨越。目前,河套灌区拥有总干、干、分干、支、斗、农、毛等七级灌排渠道(沟)道10.36万条、6.5万km,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
1998年,河套灌区被水利部列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区。1998年至2018年8月的十年间,河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共完成投资39.5亿元,节水效益明显。据统计,从2000年以来通过工程、管理及综合节水措施,全灌区累计节水达48亿m3。灌区引黄水量由1997年的52亿m3,减少到现在的45亿~47亿m3,全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48,已实现年节水量达5亿m3左右;渠道输水能力提高15%~2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河套灌区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及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长期以来,河套灌区不断巩固和完善农业灌溉基础,全面满足灌区农业用水需求,确保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灌区粮食总产量由1997年的14.85亿kg增加到2018年的33.65亿kg,增长226%。农作物灌上适时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2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6900元,增长745%,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并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2019年9月,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见 证
郭 平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工程处处长
我出生于水利世家,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河套灌区,和父辈们一样投身灌区事业。
河套灌区历史悠久,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在灌区已工作33年,深刻感受到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随着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灌区建设,河套人民凭着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精神,冒着寒冬,肩挑人扛,开挖总排干、总干渠。经过几代水利人的艰苦奋斗,灌区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3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万亩。如今灌区已经形成配套完善统一的七级灌排系统,管理也逐步走向精细化,为灌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灌区的水利建设为巴彦淖尔市的人民生活幸福、农民致富及祖国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水利工程破败、失修,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一遇大的旱涝灾害,往往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党带领全国人民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兴建了淠史杭、位山、红旗渠等一批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尤其是灌溉面积超过千万亩级的淠史杭灌区,把昔日荒岗连绵的江淮丘陵地区变成了今天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这个年产超百亿斤的大粮仓,使安徽省稳居我国粮食主产省的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粮食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