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与共和国同成长 科技兴河铸辉煌
2019-11-18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自1950年10月成立以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传承发扬“科学、民主、创新、超越”的科研精神,围绕黄河保护与治理,形成了以河流泥沙、水土保持、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农村水利与水资源为优势学科,以水生态环境、水利信息化、战略研究为新兴学科的“4+3”学科体系。
作为黄河科研的主力军,黄科院提出了大量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观点,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黄委重大科技项目近5000项,有13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
坚守初心,为黄河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深入认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规律,提出了“分段整治、突出‘节点工程’、实现游荡性河道整治的有机统一”的整治新思路。成果直接应用于新一轮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还在宁蒙河段、渭河、沁河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研究、规划及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被纳入新修订出版的《水工设计手册》《泥沙手册》。
在重大水利工程的设计运用与调整中作出贡献,包括巴家嘴拦泥库坝前加高坝体“盖重挤淤”的研究和粗泥沙来源研究、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和潼关高程控制目标提出、小浪底水库及黄河水沙调控相关技术研究等。
保障黄河防洪防凌安全,科技助力汛情预警预报。利用黄河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技术、先进观测仪器,极大提升黄河伏汛、凌汛预报效率,为合理制订防汛工程抢险方案和应急方案提供技术支持,为黄河防汛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模型黄河”上的首次调水调沙
注重生态,为黄土高原披上新绿。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协作完成黄河流域不同地区来水来沙对黄河冲淤影响的研究,查明下游泥沙来源,指出黄河中游的重点治理区。从“八五”攻关开始,跟踪研究黄河水沙变化规律,多次查勘调研,探索了黄河水沙锐减原因、水土保持的贡献程度、暴雨条件下来水来沙与近期水保综合治理的响应关系,预测了未来水沙变化趋势。
开展砒砂岩治理研究。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实施,研究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方式转变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衍生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形式,使水土保持学科研究范围得以拓展。
多向探索,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研究出的水坠法筑坝技术适用于我国各类土质,已应用于全国上万座大坝的建设,发挥出显著的治沙、减沙效益;在水利机械磨蚀机制及防护技术研究基础上,先后开发和改进多种抗磨蚀防护技术;发挥工程力学专业优势,参与“5·12”汶川地震、“4·25”尼泊尔地震、“7·3”皮山地震震损水利工程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技术援助;研发黄河泥沙资源利用成套技术,形成“测—取—输—用—评”全链条技术体系,于河南、新疆等地推广应用;研发了多套水资源与节水模拟测算系统,构建了初始水权配置及确权、可交易水权的理论体系,为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水作出极大贡献;在水利信息化领域,通过研发水利大数据中心关键技术、流域三维实景模型构建技术等,为古老的水利行业带来新的力量。
见 证
王道席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从以泥沙研究为主,到学科门类齐全;从默默无闻,到跻身水利系统四大科研院所,在近70年的时间里,经历由专注治河科研向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蜕变。
回望来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立足治黄根本,服务治黄决策,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小浪底水利枢纽论证、黄河河情年度咨询、汛期洪水调度及调水调沙等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放眼未来,吾辈肩上责任尤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令人振奋,科研单位更要先行一步,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研究工作,为黄河大保护、大治理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