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技创新为水利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2019-11-18王慧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70年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动力,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生机,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从最初的探索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水利科技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批水利研究院所先后创建,全面奠定了我国水利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水利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地位确立,水利科技紧抓发展机遇,科研系统日益成熟,研究领域逐步扩展;时至今日,水利科技进步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已达53.5%,重大水利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泥沙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江大河水沙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水库泥沙减淤技术日趋成熟,以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为代表的泥沙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技术跻身国际前列。不断提高的精准度和不断延长的预见期为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带来显著提升,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年均近8600人降至2018年的187人。
坝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200m级以上高坝最多的国家,“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稳定发挥着世界最强的水利水电综合功能,世界最高拱坝锦屏一级大坝于雅砻江上巍然矗立,智慧大坝建设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余个大坝工程获得国际奖项。
巨型水利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位置。白鹤滩水电项目的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全部为自主研发,技术复杂性及难度远大于世界上已有机组,开创了世界水电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的新纪元。
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世界领先,调水工程建设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稳定运行,渠通南北,水润万家,重塑中华水网。截至2019年9月17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280.30亿m3,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农田灌溉面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2.4亿亩扩大到目前的10.2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0%,生产了超过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由此,我国农产品供给完成从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
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水利改革发展的前进步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水利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完善的创新体系。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开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水利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2011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对水利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为优化水利科技创新环境带来机遇。水利部制定了《“十二五”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和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完善加强水利科技项目与经费管理、科研诚信制度等规章制度,为科研工作开展保驾护航。财政投入持续提高,“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水利科技投入达年均14亿元,为水利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水利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当前,国家、流域、地方3个层次的水利科技创新中心已基本形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部级工程中心已经建成,部分机构的综合科研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较为完善的水利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已经建立,各类水利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有效互动,形成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水利行业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利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先后五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见证了我国水利科技进步的历程,856项现行有效的水利技术标准,为水利中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标准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已翻译完成的40余本标准在亚非拉国家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为我国水利技术输出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首过去,水利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突破,收获累累硕果;展望未来,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水利科技创新任重道远。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水利科技创新正在为早日实现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