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
——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2019-11-18周芬芳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建设

周芬芳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4)

一、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深水区。党和国家部署在2035年前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其长远意义在于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的地方本科院校,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旗帜,遵循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创新办学、培养人才的征程中披荆斩棘的利器,培养和输出大量高质量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服务郑州市和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地位

自1978年教育部批复建立中央电教馆,中国的教育开始了信息化征程。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大保障措施之一专列一章,并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

2019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纲要性文件,为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整体目标和要求,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并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陆续出台了本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规划和本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河南省也从2018年底启动了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步入以创新为标志的2.0时代,教育信息化从1.0升级转型到2.0,就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2]落实2.0行动计划要以紧紧抓住新时代的教育变革趋势并注重“互联网+教育”的理论创新为发展核心,以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作为基础模式,采用新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等)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最终实现根本目标,即培育新时代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引领性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二)河南省以评估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

河南省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在全国首开先河,制定了《河南省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信息化校园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化设施条件、公共信息基础支撑平台、平台与信息系统等产生或承载的数据流和资源流、围绕教育治理和育人过程开展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基础保障措施及要求和安全保障等六大项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规范。指标体系除了以上6个一级指标外,还有17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51个观测点和200项观测点描述,也包含一些技术和概念上超前的引导性参考指标,指标体系的整体可操作性强。

表1 河南省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河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信息化专家在2018年底和2019年春分别对河南省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进行了信息化评估,推进各高校在“摸底子、堵短板”基础上,创新信息化发展理念,转变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式,促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笔者所在单位也通过评估厘清了现状,找到了学校信息化的短板和提升目标,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效果良好。

二、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化现状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是2016年在原中州大学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截至2019年4月,现有教职工1137人,7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44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3]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近年来,学校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办好本科,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地方本科的发展。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自2001年开始建设校园信息化,期间作为2015年河南省网络学习空间试点学校和2016年郑州地方高校信息化试点高校,进行了数字校园的深入建设,2017年开展了智慧校园一期工程建设。目前,校园上网认证用户16131人,有各类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通识课以及MOOC课程38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

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在扎实地推进,保障了智慧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与效果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有两个标准B类网络中心机房,四校区网络互联,主干万兆,桌面千兆,完成了有线、无线校园全覆盖。建设有V-cloud私有云,核心服务器基本实现虚拟化,大部分业务应用均迁移至私有云内运行。学校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化,可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并建有智慧教室若干,可实现常态录播与智能感知。学校图书馆实现自动化智能管理,实现自助查询、借还、预约、智能上架、生物感知门禁等。

(二)信息化发展短板分析

逐条对照评估指标,我们发现了学校在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短板”也是诸多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

1.治理体系

学校设有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然而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定位一直是教辅单位,职能权责局限于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在协调与部署信息化工作时难度较大,管理职能较弱。

在领导力和执行力两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化未实现归口管理,信息化项目工作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人才队伍的激励制度与借力机制不够灵活;规章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经费投入不够稳定;信息素养提升的培训不够制度化,对信息化应用/教学能力考核激励机制教弱;合作共建机制欠缺。

2.基础支撑平台

基础支撑平台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校内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信息化自助服务、业务流程平台及虚拟办事大厅(网上办事大厅)还需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系统应用较少;学校层面的大数据应用面较窄,仅对某些院系学生有为数不多的应用(学生职业与成绩分析)。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开展支撑学校决策分析的应用急需建设与完善。

3.资源建设与智慧教育

多个教学平台并存,没有统一管理平台,缺少全校范围的学习平台,试题库与资源库建设还需加强,图书馆利用率还有待提高;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硬件条件能满足科研与教学需求,但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较少,与教学结合急需加强;科学运算资源有待建设和应用。

教学模式还未完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的机制还未形成,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程度不够。大数据在学校层面做到全方面支持决策、服务决策还很不足。

4.网络安全建设

在信息化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数据灾备系统不完善,第三方网络的学生上网数据保存方面存在安全漏洞。技术层面上在防篡改、预警、报警、日志方面需要加强。

三、以评促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针对短板逐步弥补,硬件软件一起补,同时强化特色优势,一步一步将信息化工作做好、做扎实。

(一)加强治理体系建设

2018年调整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文件中,强化了CIO的作用。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主管信息化的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为推动CIO制度落实,专门制定了CIO工作制度和职责,由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担任CIO,统筹学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管理与协调部门间的配合。

理顺信息化建设部门职能,将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作为专职机构,具体协调与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学校以校发文件的形式对中心职责进行强化,增加了统筹规划、统筹管理、顶层规划和协调各部门的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转变职能还需要时间。

2018—2019年,为健全管理制度,学校相继发布了18份关于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从归口管理到数据治理,从专家委员会章程到信息员的管理办法,涉及机构、人员、项目管理、系统应用、门户网站、系统应急处理、数据安全等方面,从制度上规范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建设

为保障资金稳定投入,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为主要投入,以申请立项、校企合作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等方式相结合,根据学校发展形势和师生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经费比例,并逐步加大信息化运行经费投入。

人才队伍也是目前高校的一个短板,在短期人才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学校+公司+运维+学生团队的方式,对管理、运维、服务等各环节起到支撑。今后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管理及服务队伍的建设力度,增加技术岗和管理岗职数,建立一支专职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人员规模至少达到在校师生总数的1‰。完善队伍的专业结构,加强技术队伍人员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同时加强对学校各个关键部门的信息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争取将兼职信息员变成专职信息员,推动信息化与各部门业务的深度融合。

(三)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法与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将网络安全提升到政治层面,网络安全与消防安全同等重要,出现问题“一票否决”。加强了制度建设,针对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安全等方面制定了多项安全制度和管理条例,建立具有管理权的信息安全小组执行机构,来执行信息安全制度、分配安全职责并协调组织内部信息安全工作的实施。

针对网络安全责任与安全隐患,及时界定安全责任边界,落实安全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网络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签订网络安全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抓好常态化人防、技防和网络安全问题的应急处置工作,形成规范化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增强系统安全性。督促第三方网络的管理公司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消除网络安全存在潜在风险。

(四)开展应用推广和考评,加强评价

以《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为抓手,整理出学校面向校内部门/学院的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将对部门/学院的信息化考核列入年度考核中,同时对网站、信息员、应用系统等进行考评,促进应用推广,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教学创新不仅仅是改革技术的应用,更要改变教师已经养成的传统思维形式和教学模式,势必面临巨大阻力。学校通过制度建设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融合,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鼓励和奖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师,用“向上拉”+“从下推”的方式,促进提高教师自主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利用信息化深入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诊改方面还需要静下心来逐步推进,在线学习、在线考试要扎扎实实地做,以取得更显著的课堂改革效果。教学大数据的采集要想清楚要哪些数据,如何采集需要的学习大数据,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以及数据展示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才能做到全方面支持决策、服务决策,为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的预警帮助。

四、信息化推动地方本科建设的突破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校园信息化2.0发展规划在顶层设计时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行动方向和路径,以《河南省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为抓手和检验标准,深入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搭建以信息化推动地方本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如图1所示),其中的“四梁”——立德树人、智慧教学、智慧服务、教育治理是我们的突破点和重点努力方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八项支柱”的内容已涵盖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故不再赘述。

图1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四梁八柱”框架图

(一)以信息化促进立德树人

1.立德为先

《中国教育现代2035》中提出8个“更加注重”,第一条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告诉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努力探索思政进课堂的方式,打造含金量高的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思想进头脑。与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签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中市委宣传部和学校力量做好思政工作。学习上海高校思政课程经验,倡导各科教师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把“家国情怀”带进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民族故事”“身边故事”,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教课程中,实现“科学武装头脑,人文滋养心灵”。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型、辩论型的课越来越多,在线学习平台上交流模块上闪烁着师生思想交流碰撞的火花。逐步建设由在线课程、微课、视频等组成的思政课网络资源库,开设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的思政选修课。在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现思政课网络化考试的全面实施。

2.树人为本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更多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教育必须重新思考在人的智慧与机器智能结合的环境下教什么和学什么。变革教育首先需要变革教学。学校在迎接本科合格评估的过程中,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四个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资源供给方式向以学定教转变,教学空间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教学评价向以数据驱动的过程评价为主转变。[4]利用智慧教室环境、翻转课堂模式、SPOC等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牵头建立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2.0建设改革创新联盟、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联盟,联盟内高校间资源共享,MOOC课程互相开放、教材互相开放、学分互相认证,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外校的课程,取得学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人工智能、信息化教学作为教师培训手段,真正将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落到实处,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以信息化促进智慧教学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师现代化,必须先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针对实际教学应用中仍存在着师生对信息技术不想用、不会用、形式上用和实际上不用等现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智慧教室的建设和多种新技术进入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培养教师利用学科教室、未来课堂等现代化的智慧学习环境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借力信息化手段,通过智慧的教、学、管、评,基于大数据进行面向学生个体的学情分析和教学改进,最终打造本科教学的“金课”,淘汰“水课”。

对于信息化职能部门来说,在新校区规划建设时要更注重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按照国家智慧教室建设规范构建易于使用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拥有讨论交互系统、AR/VR教学、物联感知系统、远程求助系统、中央集控系统、课堂录播(微格)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功能的智慧教室。关注和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学习、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而实现智慧教学,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以信息化促进智慧服务

《2.0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学业务管理、校务服务、科研服务等工作的能力。

2018年,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开展了信息系统应用推广年活动。加快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初步完成常用系统的统一认证,打通了各个系统的底层数据,进行统一信息门户建设,并具备了对数据初级的统计和分析能力。作为地方高校,资金比不上一流大学充裕,对于应用系统的购买,要基本具备应用推广条件再购买,要把买到的先用好,逐步增加业务系统。

目前学校正在以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为目标,加速统一门户和统一平台建设,解决跨部门、跨业务系统的协同问题。在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和服务于教师德能勤绩的基础上,打造方便易用的移动校园一站式服务大厅,整合企业微信,整改服务流程,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学校管理的创新,用流程监控方式提高业务部门办事效率。对各业务系统长期使用积累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提供业务优化手段以改善学校管理现状。借鉴其他高校的“三张清单”形式,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用户获得感。目前已实现的功能有:成绩查询、课表查询、校历查询、电话查询、工资查询、维修申报、招聘查询、录取查询、问题反馈等,后续还将深入业务部门进行流程的调研,持续推出更多的线上跨业务流程的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

(四)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

《2.0行动计划》中提到,“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5]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2017年启动了智慧化校园项目,以“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交换、智能报表”四大应用为重心建设数据中心。在参照教育管理信息化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基础上,搭建了学校的统一数据标准和数据规范,实现了认证、业务数据和共享数据的统一编码。

建立数据使用和管理制度,出台了学校网络数据管理办法,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校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打破数据壁垒。文件明确要求学校所有应用系统必须接入数据中心,为数据中心提供唯一的、准确的数据,接口开放、共享,各系统对自身数据负责。以制度促进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与重复维护。数据中心的建设完成,加强了不同管理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力度。

通过建立双活存储系统和未来1—2年的数据治理工作,提高学校整体工作效率,提升学校数据整体的安全性和质量,为管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加快数据中心的决策分析平台建设,支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现诸如对学生画像、精准资助、学习预警、学生安全预警、就业支持等教学管理场景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最终实现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办好办强,要争创一流本科专业,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推动。本文在研究政策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建设的“四梁八柱”框架,并针对信息化促进立德树人、智慧教学、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教育治理方式进行了探索。研究立意角度较新,但也浅显和粗略,今后将对信息化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建设的“四梁八柱”框架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