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两会新闻报道特点研究
——以2018—2019年两会新闻报道为例
2019-11-18秦双飞
王 萱,秦双飞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两会)是我国每年召开的重要时政会议,两会的新闻报道是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因此媒体的传播效果好坏对党和人民都至关重要。目前,微信公众号拥有较大的受众群体,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应该受到媒体的重视。《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其两会新闻报道的重要传播阵地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色,其多角度、多层次、人性化的报道风格和报道思维不仅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且遵循了新闻报道规律,使传播政治化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一、《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8—2019年两会报道的量化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8年3月3日—3月20日两会召开的18天时间里,《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总发文371篇,日均发文约21篇;其中“与两会相关”的报道166篇,占比约45%,日均发文约9篇。据统计,2018年2月13日—3月2日的18天时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总发文348篇,日均发文约19篇;从环比数据来看,2018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发文总量和日均发文量较平日均有所增加。
从表2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在2019年3月3日—3月15日的两会召开的13天时间里共计发文265篇,日均发文约20篇;其中“与两会相关”的报道71篇,占比约27%,日均发文约5篇。根据统计,2019年2月18日—3月2日的13天里《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共计发文274篇,日均发文约21篇;从环比数据来看,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总量和日均发文量环比上个周期均有小幅度减少。
从2018年及2019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两会期间发文量的同比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两会期间“与两会相关”的报道日均发文量和总占比与2018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表1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8年3月3日—2018年3月20日报道数量统计表
表2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9年3月3日—2019年3月15日报道数量统计表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两会期间“与两会相关”的报道从3月3日至3月5日总体呈上升趋势,3月6日至3月16日发文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3月17日至3月20日两会的最后4天发文数量较两会前期突然增加,并在3月18日达到本年两会发文量的最高峰;2019年两会期间“与两会相关”的报道数量从3月3日至3月5日总体也呈上升趋势,并在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当天达到高峰,发文数量14篇,3月5日至3月14日发文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3月15日会议闭幕当天报道数量达到二次小高峰,发文7篇。经过对比,2018年3月3日至3月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与两会相关”的发文量低于2019年同时期,3月6日发文量相同,3月7日至3月18日期间,只有3月15日2018年的发文量低于2019年,其余时间均比2019年发文量高。
总体来看,2018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量的峰值出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期间,2019 年发文量的峰值出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和闭幕当天,两会期间的其余时间两年的日均发文量占比均不高;这说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两年两会会议期间除了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外,均未形成“刷屏”式报道。
两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类型多样,除了实事求是地向受众传达两会的最新消息外,还注重互动与宣传,力争最大限度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根据《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两会报道的内容将其按照主题不同分为11个类别,从图1的分类情况可以看出,在11个类别中两年均占比较高的为“政策的传达与解读”、 “政府人员声音”和“两会相关”三类报道,这说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两会报道中更加侧重政策方针及最新消息的传达及政府亲民形象的传播,这准确地契合了《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的使命与责任。
图1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2018—2019年两会报道主题分类统计
二、《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两会报道策划的特点分析
(一)硬新闻,软标题
两会作为全国性的时政会议,其严肃性不言而喻。媒体以往的经验是此类硬新闻要做到严谨、严肃,一般采取灌输式理论说教的报道方式,大量会议新闻、会议报告形式的报道充斥整个网络,标题更是“不苟言笑”。而在近两年的《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我们看到了更多“接地气”的软标题,比如《剧透!今年两会要办这些大事,将影响你的生活》《盘他!看看一根线能盘出啥》《看了这份账单,我都不好意思偷懒了》《“丑校服”886?网友:这个提案太惊喜!》《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今天部长通道上这些话“亮”了》等类似标题,不仅使用网络上流行的“热词”拉近了与网民的关系,而且运用轻松、活泼的语调将会议内容表达出来,极其具有趣味性,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授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泾渭分明,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灌输式”的新闻方式不再适合当前的媒介环境,媒体必须以受众的阅读习惯为参考进行信息的传播。《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在两会报道中采用的“硬新闻,软标题”的做法,使其新闻报道越来越“接地气”,这种改变不但没有影响其公信力,反而吸引了更多的网民阅读新闻,增强了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这种软标题契合了微信公众号的强传播的特性,更能够引发二次传播,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在加强党的方针政策扩散的同时也在引导舆论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二)报道数量适度,报道角度更加符合“三贴近”原则
两会是全国性的大事件,符合新闻价值“五性”中的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在以往大部分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均以大篇幅、刷屏式的报道策划显示两会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报道方式往往造成信息重复率大增、重要信息被覆盖、受众信息接收疲劳等效果,传播力和影响力不佳,因此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掌握报道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18—2019年的两会报道策划中,《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关于两会的报道数量总占比分别为44%、23%,日均发文分别为9篇和5篇,说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报道数量上求精不求多,重点在于报道内容的整合与解读。虽然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文数量并不多,但是每篇报道的浏览量都在10万+,说明其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经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关于两会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布内容更多的是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报道角度体现新闻价值的接近性。比如2018年发布的《李克强: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定了!政府工作报告: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好消息!除了流量费,这些费用也要降》《今年,这些人将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快看看有没有你》等报道以及2019年发布的《定了!今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好消息!今年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关于金融乱象、网约车、减税降费……刚刚部长们都回应了》《从陕北到中南海,习近平一直很关心这件“小事儿”》《怎么缓解看病难、如何振兴中国足球?7位部长这样回应》等多篇报道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并且这类报道在两会的报道中占比均较高。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舍弃了严肃的会议报告模式,报道内容重视传达两会的惠民政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方面“使报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群众爱听、爱看、爱传”[1];另一方面也让政府的亲民形象深入人心。
(三)报道方式不拘一格,体现全媒体与融媒体特点
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构建不仅仅体现在报道载体上,也体现在新闻来源、报道形式、新闻内容、传播受众等方面。[2]《人民日报》目前不仅报道载体有十几种,其报道方式也不拘一格,给受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体验,体现了全媒体与融媒体的特点。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两会期间的报道从新闻来源来看除了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博、人民日报新媒体、人民网等,还有来自新华网、新华社、环球网等媒体,充分吸收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有效实现了内容的融合、平台的融合、渠道的融合,[3]达到了资源、内容和宣传的共融,使传播效果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在近两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都融合运用了图文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图解新闻等方式进行报道,并运用了“应景”的微视频、微动画和微纪录片以及充满创意的H5视频、两会答题赢大奖等特殊的方式进行报道和宣传,其不拘一格的报道方式使两会的报道“活”了起来,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以2019年两会为例,《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制作的H5《点击!你将随机给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受众点击拨号后可以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这些视频电话接通后受众似乎真的可以和新闻中的人物视频,现场感和参与感极强,而视频中的“陌生人”大部分是“网红”人员,其中更多的是来自扶贫地区,这样的传播能让更多人关注扶贫,从而有助于扶贫地区产品的销售和宣传,为脱贫攻坚做出贡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试图用这种让受众惊喜的方式传达“汇聚你的梦想,关注你的关注”的理念;《盘他!看看一根线能盘出啥》这条H5视频受众点击“铅笔”向右滑动,这支“铅笔”就会画出各种有趣的漫画,配合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人民的“声音”以及人民生活的变化,通过“这支笔”传达了“2019两会,你的声音都能被‘看’见”的理念;《看了这份账单,我都不好意思偷懒了》这条创意报道用户只要点击“开始打印”字样就会出现模拟打印机的声音和展示2019年政府KIP的图像,同时在最后还可以选择受众自己的2019年KPI,每一页账单上面还加上了符合主题的背景音乐,受众能够在快乐的体验中了解更多政策措施,同时传达了“政府很拼,我也不好意思偷懒”的价值观;《中国24小时》视频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中国河山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微动画《孙悟空的三个锦囊》用动画传播“有困难,找代表”,也令受众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两会答题来了!拼脑力,赢大奖!》的活动更加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好的思想、观念、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出来。”[4]《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这样“不拘一格”的两会报道,少了许多“死板”,增添了更多有趣好玩的元素,提高了受众的体验感,增强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和感受力。
(四)报道内容深入浅出,广度与深度兼具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交流对话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媒政治宣传的难度,如果媒体不改变说教式的政治宣传模式,不仅宣传效果会打折扣,也会使人们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主流价值的边缘化。[5]《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对于两会的报道突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政治宣传,采用多主题、多角度、多方式的报道,使报道内容深入浅出,广度与深度兼具,在传播效果上更胜一筹。
在广度方面,《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涉及两会相关的方方面面。两会期间的报道话题在以贴近百姓生活为主的前提下,涉及经济、政治、医疗、环境等各方面,涉及人员从儿童到老人,从学生到工人,从公务员到百姓,真正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其报道角度不拘泥于单一主题,改变了以“领导讲话”为视角的报道角度,开始从百姓视角报道两会,使新闻的可读性更强,宣传效果立竿见影。
在深度方面,《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图解新闻彰显了其作为主流媒体的独特性与深刻性。作为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清楚新闻是给谁看的,然后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两会的新闻报道其受众是广大群众,如果将两会的新闻报道写得晦涩难懂,大部分受众都难以理解,那么其报道就属于无效报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图解新闻将深奥难懂的政策性文件及报告利用图解的方式表达得浅显易懂,也因此成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独有特色。比如2018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目了然!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一图了解》《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办事该找谁?一图带你看》,以及2019年发布的《一起来算!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加减法”》《一图看懂!2019年两会将这样改变你的生活》等图解新闻深入解读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传播了政府的最新消息。另外,在2019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文《谈“紧日子”与“好日子”,习近平两会这样讲“辩证法”》对两会进行深度总结,角度新颖,内容深刻,也是鲜少有媒体能够匹敌的。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媒介日益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6]媒介对于政治信息的报道和解读不仅仅代表着一家媒体的政治立场,更关乎党的政治形象的传播。关于两会的新闻报道媒体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政治信息进行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解读,需要媒体人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而作为党媒,《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显得更专业也更懂得人民。
(五)报道模式成熟,框架与创新并存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报道模式已经十分成熟,除了有固定的几类报道主题形成了自己的报道框架外,其报道方式、标题等都有规律可循,并且在坚守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2018—2019年《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都在3月2日以《两会,将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为题拉开了两会的序幕;在两年两会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都采用了“两会快讯”的方式即时传播最新消息,并且及时发布两会有关政策的追踪报道,比如2018年及2019年3月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分别报道了两会关于“降低流量费”和“携号转网”的政策,在3月6日即分别发表了《关于流量费,三大运营商集体表态!这些用户将受益》《关注:关于携号转网和降资费,三大运营商表态了》两篇新闻进行回应,实现了“前呼后应”的效果;“孙悟空”也已经是两年两会中必出现的“人物”;“金句”和“箴言”是两年两会中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2018年《人民日报》拍摄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2019年制作了《中国24小时》等宣传视频以提升国家和两会的影响力;在标题方面,两年的两会报道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比如2018年《好消息!政府工作报告送出20个大红包》《不到800字!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与你密切相关!2018年,中国要干这60件大事》与2019年的《与你有关!政府工作报告送出20个民生红包!》《政府工作报告简版来了!只有600字》《@所有人:中国今年要干这80件大事》等标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报道模式;除此之外,“好消息”“前所未有”“与你有关”等标题中的词语也成了《人民日报》报道两会的一种特有“标识”。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两会报道固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方面,《人民日报》不拘泥于会议新闻、时政报道的严肃的表达方式,采用趣味性的“软标题”,故事化的内容表达方式,亲民化的话题选择;在新闻体裁方面,消息、评论、深度报道等各占一定比例;在形式方面,《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将两会报道做得有“声”、有“图”、有“色”、有“趣”,并且几乎每年都会打造一款让受众津津乐道、让业界望其项背的H5创新,比如2018年的《一条来自人民大会堂的视频邀请》、2019年的《点击!你将随机给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都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成为其独有的特色。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注意力难以聚集,媒体必须站在人民的角度上理解人民真正的需要,制作出受人民欢迎的新闻报道,才能体现新闻媒体真正的价值。《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关于两会的报道独具特色,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报道模式和框架,也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真正将人民需要的新闻通过人民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体现了《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同时也显示了《人民日报》媒体人较高的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