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旅游减贫效率评价与空间联动机制探讨
2019-11-18薛皓刘畅
薛皓 刘畅
海南省致力于缩减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地区的规模,改善海南省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综合效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等条件的约束,交通区位布局、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经济基础的差异,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稀缺,交通欠发达,具有独特民族文化资源的中、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自身竞争力落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区域旅游扶贫差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地域性特征,这无疑不利于海南省扶贫开发工程的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全面系统推进,意味着可以凭借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优势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创富增收,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改善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水平,使得该地区脱贫成为可能。本文旨在研究海南省旅游扶贫的发展状况,归纳旅游扶贫效率演变规律,探寻提升旅游扶贫效率的基本路径,以期分析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扶贫发展的协调水平和空间格局,明确海南省旅游扶贫发展战略,为海南旅游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海南省旅游扶贫效率测度
(一)模型设定
旅游业增长方式属于典型的劳动力驱动型,技术进步是旅游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然而,海南省旅游业属粗放型增长且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投资效率较低是产生技术效应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关于旅游扶贫效率的研究,现有文献大多采用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及随机前沿函数法(SFA)。然而,传统DEA效率测算模型权重设置过于灵活,投入产出指标选择相对随意,容易导致有效的DMU过多。本文首先对旅游效率测度结果进行纠偏处理来解决其明显高于实际水平的问题,进而提高所得结果的真实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旅游扶贫效率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Undesirable绩效评价模型进行效率测度,评价分析海南省旅游扶贫效率发展水平及其分解效率的变动趋势,以期为海南省19个市县制定符合地区需要的旅游扶贫发展策略。
(二)海南省旅游扶贫效率测度结果及动态变化特征
通过观察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的变化趋势,了解各市县对旅游业资源投入和利用的状态和成效。在2012—2016年期间,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水平从0.427提高至0.456。从这一时期旅游扶贫综合效率的时序变化特征来看,大多数市县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处于上升状态,且涨幅较为明显,这说明近年来海南省在“真扶贫、扶真贫”、旅游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五指山市在2016年提高到良好水平,乐东黎族自治县也在2016年提高到中等水平,说明这两个市县在旅游扶贫方面进步明显。但是,三沙市、白沙黎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市县的差距明显拉大,旅游扶贫效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就需要更加积极探索和寻找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海南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都对海南省整体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影响。随着旅游扶贫出现新问题、新挑战,各市县都在准备打赢最后的“扶贫攻坚战”。海南省中西部山区较之其他地区贫困程度较深,需要积极应对严峻的新形势。此地区也集中了现阶段大多数剩余的贫困人口,并且中西部山区大多发展动力不足,对发达地区依赖程度严重,因此随着时间推移,扶贫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这都不利于整体全面地提升海南省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水平。
2012—2016年,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三亚市的旅游扶贫效率达到“1”,较高的旅游扶贫市县有海口市(0.842)、琼海市(0.724)、文昌市(0.685)、儋州市(0.651),万宁市(0.521)、东方市(0.440)、澄迈县(0.334)、陵水黎族自治县(0.564)、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0.368)处于中等水平,白沙黎族自治县(0.139)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0.176)等市县旅游扶贫效率值较低,三沙市(0.006)旅游扶贫效率值最低。综合来看,2012—2016年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扶贫综合效率的时空特征为:地理位置优越的市县旅游业投入资源利用综合水平持续良好,大多数市县旅游扶贫综合效率逐年提高,呈现良好态势。通过分析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业综合效率可知:三亚、海口、琼海、文昌和儋州等市县较高,同时其两项分解指标也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说明这五个市县在现有的旅游资源投入基础上,产出达到最大化,处于最优状态。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综合效率值较低,远远落后于其他市县,这说明该县在维持现有旅游投入的基础上,旅游产业收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余市县该项指标在0.20至0.72之间,再次印证了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存在一定差距。
二、海南省旅游扶贫的基本路经
三亚市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值为1,由此能够发现三亚市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在全省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并且在五年内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这反映出这五年三亚市在旅游扶贫方面的成果,其旅游减贫效率以及脱贫人数始终处于全省前列,贫困发生率已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政策上,三亚市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服务站、以购代捐等一系列政策,从事旅游业的农村居民人数不断提高,旅游扶贫行动积极推动了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游扶贫工作中,三亚市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措施,有效地开展了贫困人口帮扶工作,加大旅游扶贫工作力度,引导贫困地区人口提高生活水平,不断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赋予动力,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海口市作为省会城市,旅游扶贫效率仅次于三亚市,与其他市县相比,优势较为明显,虽然在2014年和2015年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但整体还是保持在0.85的较高水准。琼海、儋州和文昌三市处于同一档,综合效率逐年提升且保持在0.65到0.75之间,这与其旅游资源发达、脱贫力度不断加大有密切关系。例如琼海市博鳌亚洲论坛的召开,文昌市卫星发射基地对外地游客的吸引,等等。这四个市的综合效率高于全省平均,处于前列。上述市县应不断扩大旅游扶贫规模,合理分配优势资源,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优势。
在剩余的市县中,三沙市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位于末位,只有0.008。定安、白沙和琼中三个市县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也低于0.30,处于旅游扶贫综合效率的较低水平。上述四个市县旅游业未能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其旅游扶贫综合效率的提升,也构成了旅游扶贫效率低于其他市县的主要原因。
三、建立海南省旅游扶贫空间联动机制
从旅游扶贫效率来看,海南省19个市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形态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市县的旅游扶贫成长势头良好,发展速度较快,应该通过建立空间联动机制正确引导予以保持。
一是朝阳型市县,包括海口市、儋州市、五指山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6个市县。该类型的市县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增长势头相对较快。此类型市县的旅游业正在逐渐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优势产业,应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努力成为带动周边市县旅游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
二是黄金期市县,包括三亚市、琼海市、文昌市、万宁市、东方市、定安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7个市县,旅游扶贫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三亚市在五年来旅游扶贫效率始终保持在1的水平,是其他市县发展旅游扶贫的典范。琼海市和文昌市虽然旅游扶贫综合效率依旧较高,但是却有两年出现了下降,而且扶贫效率的增速也有逐步放缓的趋势,说明这两个市县进入了扶贫攻坚阶段,这就需要合理优化利用旅游资源与产业要素,从而保证旅游扶贫稳步发展以及经济良好增长。
三是潜力型市县,包括三沙市、澄迈县、屯昌县、临高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等6个市县。此类型市县的旅游扶贫效率以及变化增长率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上述市县处在旅游资源相对较少且资源类型不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因此,为提高上述市县整体旅游扶贫效率,需要积极融合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旅游扶贫工作顺利平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