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现状研究

2019-11-17苏张磊李韬

时代汽车 2019年20期
关键词:回收利用

苏张磊 李韬

摘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大国,但是随着汽车使用年限和工作里程的要求,报废车也将越来越多,将直接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的合理的回收利用。文章拟通过分析国外报废车回收在立法管理和技术上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法律法规、技术支持、企业参与、民众监督、二手零件利用等角度系统的分析国内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汽车大军,为废旧车的安全、合理、彻底、无污染的回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报废车;回收利用;回收现状;报废车管理

根据国内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3.2亿辆。并且我国近5年机动车年均增量1500多万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也呈现大幅增长势,年均增量2057万人,机动车驾驶人在2018年也突破4亿人,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一直的增加。从各种数据显示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迅速健康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不断的达到新高,但是与之带来的一些次生问题也出来了,所以对报废的汽车的怎么合理的处理和回收,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拆解回收利用环节废弃物的产生和增加回收利用率,最小化废弃物的填埋量和对环境的污染,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使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和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回收的经验和国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报废车的回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 报废车的危害

1.1 报废车对人的危害

汽车作为一个消耗品,与其他任何家用电器、设备一样,任何零件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达到设计的规定的使用年限,汽车的一些主要零部件如刹车系统、转向系统以及发动机等主要的零部件都会严重磨损,甚至失去其应有的工作性能,如果这样的车在路上,不但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更是对路人的生命更是一种不负责任。

1.2 报废车对环境的危害

据环保部门统计数据分析,在汽车排放污染物总量中,80%以上的污染物来自于行驶的旧机动车。由此可见,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报废年限的旧机动车,作为大家俗称的“油耗子”的旧机动车,仍然在马路上继续行驶,是尾气排放污染空气,引起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

2 借签国外先进经验

2.1 国外立法先进经验

2.1.1 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美国汽车工业发展较早,其汽车的拆卸、回收、再制造企业已经形成成熟的市场模式。在1991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就已经成立了车辆回收联盟,并出资研究、开发报废技术,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技术。1994年,车辆回收联盟与美国能源部联合资助芝加哥大学的Argonne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塑料协会共同签署合作研究与发展协议。2001年国家能源部牵头相关部门又共同完成了《未来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指南》,明确指出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率要在2020年达到95%的目标。在美国强有力的产品责任法规、环境保护法加上各州一系列的补充法规监控下,形成具有强大的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的市场驱动机制,确保回收利用行业的良性循环。

2.1.2 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早在2002年,日本就出台《汽车回收再利用法》,并在同年的7月通过国会审议,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在国内实施。通过该法的实施,日本的废旧机动车回收在2008年达到了77.8%,通过这样循环利用的方式,日本废旧车资源回收再利用率达80%左右。同时日本一些商贩,还以非法手段把废旧机动车以二手车的名义出口到国外,这些车辆占到日本废旧机动车的20%以上。

2.1.3 欧盟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为了防止污染環境,做到可持续发展。欧盟在2000年颁布《关于报废汽车的指令2000/53/EC》,之后的10年里对这个指令进行四次修订。在ELV指令中,明确了欧盟报废汽车的回收目标。ELV指令有效的使欧盟各个成员国的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废旧可再生的材料的再利用率也达到85%以上,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体系建立,欧盟实现了不仅节约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汽车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污染气体的排放量,也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处置量,实现了可继续发展的目标。

3 国内报废车回收现状及建议

3.1 国内报废车回收车现状分析

在我国汽车工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一些关于报废汽车方面的法规。在2001年,国务院颁布《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2006年四部委联合颁布《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2009年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报废汽车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2010年,国务院公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在管理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且重在加强对废旧车回收技术的引导和资助;强调了政府的职能的重要性,而没有从如何调动行业协会加入报废车的回收以及如何调动车主自主自愿报废的角度去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但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跨地区、跨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过程,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责任落空情况,以上综合因素,是导致我们国家汽车回收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3.2 国内报废车回收建议

结合先进国家的经验和管理方法,为了更好的完成报废汽车回收报废工作,实现汽车报废率最大化、回收率最大化、使用率最大化、社会危害最小化、污染降到最小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3.2.1 制定报废车回收法律法规,明确划分责任

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可以学习欧洲“谁生产谁负责”,日本“谁使用谁付费”,美国市场化机制模式,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取其精华,制定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报废汽车回收模式。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使二手车的回收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首先可以从制定制度的角度入手,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的法律法规,划分责任,该谁负责谁负责。其次尽量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做到监管“无真空”和责任“无落空”,严厉打击非法拆解企业,加大力度保护和奖励合法拆解企业,扭转目前国内报废汽车回收市场无序、无监管、无利润的局面。

3.2.2 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废旧车回收技术的研发

目前,回收拆解企业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回收技术不成熟,对废旧的分类,对污染材料的处理技术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缺少先进的自动化拆解设备。所以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同时督促国内的科研机构加大对报废车拆解技术,分类技术、处理技术、回收技术、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在国内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资质上合格、技术上过硬、信誉上可靠、责任感强的报废车回收企业,这样真正做到从资金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能够有效的提高报废车的回收率。

3.2.3 设立制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使用率

在汽车生产使用材料中,除主要制造原料钢材、生铁,铝合金外,大量橡胶、塑料、有色金属也被广泛采用,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本来国内的汽车回收企业技术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样对回收企业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使用量,积极开展“绿色设计,”增加社会责任感,这样减轻了汽车回收企业在处理污染物的负担和技术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

3.2.4 加大普法教育,让全民加入报废车监督行列

在国内,报废车仍在使用的几率是比较高的,经常出现车辆达到了使用年限,在中大城市由于监管比较严,容易被查,这样很多不负责任的车主如果直接把交给汽车回收企业,原因是回收金少,而如果把车倒手卖到监察不严的农村地区,这样就会多卖出更高的价钱,而因为部分地区教育落后,认识不到报废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隐患极大。开展多形式的报废车回收教育知识,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报废车辆的技术状况安全性能低,且部分报废车辆驾驶人未经过正规驾校培训、未参加驾驶员考试取得驾驶资格,交通法制观念淡薄,交通知识缺乏,机动车驾驶技术不娴熟,极易酿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3.2.5 制定安全测试技术,加大二手零件的使用率

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企业高校开发回收新技术体系、加大宣传让民众了解报废车继续上路的危害性,可以有效的降低报废车造成的危害。同时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报废车虽然整体报废了,但是里面的很多零件经过处理以后,若能够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可以再循环利用的,如果这一点在处理好,可谓是真正做到了回收利用,但是如何避免市场上新零件和回收零件鱼目混珠复杂的现象,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小结

本文从中国作为汽车世界大国的角度出发,分析作为汽车大国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大国背后的一些数据,报废汽车时代的来临,环境恶化时代的来临。文章借鉴欧盟、美国、日本等组织和国家在报废车处理处理方面的经验,结合国内的具体国情,从法律法规、技术支持、企业参与、民众监督、二手零件利用等角度系统的分析国内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报废汽车大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报废车回收之路,希望为祖国的汽车报废事业,为祖国的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婉.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三放开一收紧”[J].环境经济,2019(11):10-13+1.

[2]胡涛,曹春苗,吴玉萍. 日本如何回收拆解再利用报废汽车[J].国际瞭望2013:71-73.

[3]魏康霞,刘颢刚,廖兵.江西省机动车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西科学,2014,32(06):910-914.

[4]馮骋.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回收利用
国内外选矿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混凝土搅拌站污水的监测与回收使用的探讨
浅谈低碳经济中的省道公路养护
建筑、生态、资源
电弧炉炼钢的能量节约与利用
城市污水及其回收利用的技术探讨
汽车回收再利用管控模式分析
农网基建工程施工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