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肉牛冻精改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17闵国惠
闵国惠
摘要 本文针对镇康县肉牛冻精改良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紧紧围绕目前肉牛产业新的发展机遇期,提出加快肉牛冻精改良的对策,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肉牛;冻精改良;问题;对策;云南镇康
中图分类号 S8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168-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镇康县是一个以本地肉牛养殖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大县,发展肉牛养殖一直也以家庭养殖为主要方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在肉牛冻精改良推广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镇康县自2003年开展肉牛冻精改良以来,肉牛生产和增长方式虽然有了较大转变,但到目前为止肉牛冻精改良工作仍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近几年,随着草原家庭承包工作开展,牧草良种补贴、肉牛良种补贴、南方现代牧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退牧还草工程、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肉牛产业的发展,规模养殖场应运而生,肉牛冻精改良迎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期。本文对镇康县肉牛改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快肉牛冻精改良的对策,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镇康县肉牛冻精改良现状
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努力探索下,镇康县冻精改良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一元”到“二元”再到“三元”,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飞跃。建立了以县畜牧站为核心、乡(镇)冻改站为骨干、村级冻改点为网络的三级服务体系,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配送冻精、统一收费标准和统一设备采购。自2003年起,冻改点逐年增加,最多时全县共有7个乡镇7个肉牛冻改站(点)开展肉牛冻精改良,有肉牛改良持证人员14人,从业技术人员74人,年配种肉牛56胎,黄牛情期受胎率 73%。肉牛冻精品种有短角牛、婆罗门、西门塔尔、安格斯、摩拉水牛、尼里水牛等。2018年末,在肉牛冻精改良技术的推动下,全县肉牛产业取得了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全县存栏肉牛1.85万头,较2003年增加了0.6万头,增长32.4%;肉牛个体产肉量148 kg,较2003年增加了57.23 kg,增长63.05%。
2 镇康县肉牛冻精改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体制、机制不顺,肉牛冻精改良工作被弱化
乡(镇)畜牧兽医站历经几次机构改革,最终从单独建站归并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受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大部分科技人员抽调从事政府中心工作,从事专业技术推广的时间得不到保障,部分站已经不具备正常开展冻精改良工作的条件,已无法按照《云南省肉牛冻精改良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每个站(点)固定1~2名科技人员,也导致部分科技工作人员责任心散失,养殖户需要配种服务时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村级冻改点配种少、收费低、运营成本不足、运行难、生存难,特别是冻改员流失较为突出,任务指标难以落实,肉牛冻精改良工作被弱化。
2.2 盲目设点,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
冻精改良点的设置没有严格按照《云南省肉牛冻精改良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而是依据当地政府的单方面意愿和養殖户的随意要求盲目设点,没有考虑冻改点的科学辐射半径,导致冻改点辐射范围小、母牛少、吃不饱、收入少、运行难,从而导致冻改站(点)亏损严重,原本以技术创收的村级冻改员大部分外出打工,技术人员流失多,愿意通过技术培训从事冻精改良工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使工作陷入恶性循环[1]。
2.3 能繁母牛数量下降,冻改根基受影响
随着镇康县农村产业化步伐加快,甘蔗、茶叶、核桃、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产业迅猛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肉牛养殖空间受到挤压,部分养殖户退出,导致能繁母牛数量下降,并有向边远地区蔓延的趋势,而规模养殖户的发展很难弥补散养户退出导致能繁母牛存栏下降的趋势。据统计,镇康县能繁母牛已由冻改初期的0.6万头(2003年)下降到0.3万头(2018年末),减少了0.3万头,呈现负增长态势。由于肉牛产业的萎缩,进一步推升肉牛价格,部分养殖户急功近利,私屠乱宰或随意出售青壮年母牛,能繁母牛得不到有效保护,肉牛冻精改良的根基受到严重影响。
2.4 监管难度大,种源得不到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执行困难,由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机制,种源得不到净化,本地公牛、杂交公牛本交配种在部分乡镇继续存在,个别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为节省成本也用杂交牛配种,导致近亲繁殖现象突出,品种退化[1]。
2.5 投入不足,设备陈旧
长期以来,县级业务部门提供装备为乡(镇)冻改站(点)提供液氮、冻精、设备和改良耗材等服务,投入不足,加剧县级负担,冻改工作运转困难。加之冻改收费标准不统一,总体收费标准偏低,收支差距较大,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有效推广,对养殖户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影响肉牛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3 加快肉牛冻精改良的对策
3.1 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一是在巩固提升现有改良站(点)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事肉牛冻精改良工作,打破行业“包办”的机制,特别是县乡畜牧部门要转变角色,注重管理、服务,“放权于市场”,以市场竞争促发展,一切让“市场说了算”,否则很难有较快的发展;二是积极协调,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固定专人,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三是与各冻改站(点)签订目标责任制,实行竞争上岗、目标管理,把肉牛冻精改良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等级评定、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四是项目建设与冻精改良工作挂钩,把肉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大户作为肉牛冻精改良新的增长点,延伸服务,依托养殖促冻改,依托冻改促发展,促进全县肉牛业又快又好发展;五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统一、合理的收费机制,杜绝无序竞争。冻改站(点)实行自负盈亏,并提留配种收入的10%作为冻改设备更新预备费,保证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3.2 依托资源,合理布点,选对冻改员
随着经济的发展,肉牛存栏和能繁母牛的存栏也发生了区域性的变化,根据《云南省肉牛冻精改良技术管理要点》的要求,能繁母牛急剧下降的冻改站(点)予以撤销,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行跨区域布点,布点随养殖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以满足肉牛的改良需要,真正形成“山区繁育(改良)、坝区育肥”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同时,冻改站(点)布局上把稳定凍改人员的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区域有种配、能赚钱、能发展。把有文化、有上进心、年龄18~45岁的有意愿参加冻改工作的相关人员培训为冻改员,遵循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按1∶5~10比例培训,做到多培少留,最终每个站(点)人保证1~2名冻改员。
3.3 制定母牛保护政策,增强肉牛发展后劲
肉牛产业发展的根基遭到破坏后,要恢复肉牛生产,其周期长,见效慢,无论制定多好的宏观调控措施,都不会与生猪生产一样当年就显现调控成效,肉牛产业的恢复至少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建议上级制定有关发展与保护政策,参照生猪生产鼓励措施扶持养牛业的发展,加强对能繁母牛养殖财政补贴,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能繁青壮年母牛,充实肉牛产业发展后备库。
3.4 强化监督、净化种源
进一步理顺畜牧执法主体,种畜禽管理执法由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县畜牧站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等职能,加强对种畜禽的管理。一是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严格按照《云南省种畜禽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乡(镇)肉牛冻精改良站(点)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使种畜禽生产经营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二是依据行业规定,对从业人员资质进行从严认定,符合条件的发放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三是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县乡两级要相对固定专人抓种畜禽管理工作,县级采取办培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种的执法水平。建议省(市)主管部门开展《种畜禽管理》执法培训,发放执法证,实行持证上岗、公正执法制度。并投入执法经费,成立专门的种畜禽执法队伍,对辖区内的劣质种公牛进行清理,净化种源,使良种在肉牛生产中真正发挥作用。
3.5 加强培训,提高质量和效益
县畜牧站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互学和传、帮、带的培训模式,加大对冻改人员的培训力度,从冻精保管、冻精解冻、发情鉴定、适时输精、妊娠检查、同期发情技术的应用进行全方位培训。转变培训方式,需要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确定后由县畜牧站指定专门的冻改站(点)实行跟班培训,学会为止。通过培训,提高肉牛冻精改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受胎率、繁殖成活率,实现以质取效和以量取效。通过人员培训,形成一种良好的、具有竞争性的、优胜劣汰的机制,培育年收入能力达5万元乃至10万元的冻改能手,带动整个冻精改良工作再上新台阶[3-4]。
4 参考文献
[1] 孔伟.甘肃省黄牛改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牛业科学,2014,180(1):68-70.
[2] 孔伟,许国军,张宝良,等.凉州区黄牛冻配改良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1):54-56.
[3] 张红映,李国民,李富生,等.浅谈永德肉牛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畜牧,2010(4):29-33.
[4] 谢超鸿.泸西县向阳乡肉牛冻精改良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6(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