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智慧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2019-11-17王蕾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习近平

王蕾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亲为传统文化代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练出深沉持久的力量,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和价值依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寻和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传统文化观点和理念,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以历史的思维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而指导新思想、新实践、新作为,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智慧在新时代充满活力,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 习近平 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232—0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着深厚功力。这份功力,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凸显出历史文化的底蕴,凝练出深沉持久的力量,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和价值依循。

“我是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①。习近平总书记亲为传统文化代言,多次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重要论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寻和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观点和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文化底蕴、涵养道德品性,凝聚强大力量,以历史的思维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而指导新思想、新实践、新作为。

一、以文化人、文以载道

“文”字在甲骨文中的结构是交错的纹理,古人把交错的图画性符号刻画在岩石和龟甲兽骨上,逐渐演变为今天仍在使用的文字。古老智慧与今日文明以文字为纽带展现出一脉相承。甲骨文中“化”字的结构颇耐人寻味,它呈现出一正一倒两个人180度旋转对称,这正是道家哲学思想中太极图的前身,它揭示了量变到质变、和谐循环的无穷奥妙。“文”经过时间推移,逐渐演化为礼仪制度、修养德行的含义,“化”逐渐沉淀出教化、化育之义。“以文化人”就是把礼仪制度、良好的修养、美好的德行推及天下,化育人民,以求天下大同的过程。中华民族一直遵循这一理念并传承至今,中华文明也因此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以载道,就是要宣扬所承载的道德思想,尤其是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包含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等内容。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文字记录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古籍。文以载道,让我们能透过文字与古人的思想交汇融通。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在中国文明历史的进程中世代传承,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③。

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崇尚德性文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的“早熟”④,主要在于这种尚德的规范体系上。以道德规范自身言行推己达人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这个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一直保持优秀的品质,凝聚起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传统中国主张与人为善、人心向善。“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等,无不说明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只要养护好善念,心中就会存浩然之气。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孟子常常教育弟子读经典,更重在讲圣贤故事,而且六经的内容也多是先贤对世事的经历和觉解。我们要向更高境界的人学习,就要在体会理解贤者的气象、抱负、见识、经验及教训中,不断丰富我们的智慧,通过省察修正不断提升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⑤。迈入新时代,我们正通过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感动中国、推荐身边好人等活动,让道德蕴含的正能量,弘扬社会向上的风气,进而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丰厚滋养。

三、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传统文化是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体现出这一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干在实处,讲话中多次强调知行合一:“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⑥对青年干部,总书记更是寄予厚望,“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⑦。知行合一中蕴含深刻的中国智慧。

1938年,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表述,成了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今天,“全面从严治党”“钉钉子精神”“精准脱贫”等振奋人心的口号,正逐步落到实处,而总书记亲自走到田间地头、询问困难户脱贫致富等具体行动也正是实事求是的生动实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传统文化理念,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沃土。

四、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革故鼎新”是从《易经》革卦和鼎卦演化而来,蕴含着不断更新思想、主动适应时代、积极干事创业的向上朝气,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破旧立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求我们革故鼎新,在延续中华文明中开创一片新天地。

与时俱进,让中华文化保持鲜活而生动的力量。总书记多次引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深刻揭示了时与变的辩证关系。形势总是不断变化的,而变革从不被中国文化所抗拒。正如总书记所总结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古老而又年轻,历久弥坚,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民族禀赋,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能够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上,传统中国不主张割裂人与自然两方面,而是通过学习、观察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曾经让我们付出了惨重代价。今天,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仍然可以让我们重新体验到“蓝天也是幸福”的美好生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总书记在浙江提出的“两山理论”,使今天的浙江既山清水秀,又美麗富饶,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中践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的住乡愁”,让我们重新获得了田园诗意的心灵安宁。学习祖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追求,能够为延续发展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易经》中对此有明确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今天,“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攻坚脱贫战”、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骨子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优秀民族精神品质。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成为传统文化基本观点之一,在迈入新时代的今天仍然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中国已迈入新时代,人民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凸显,对文化品位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更清醒地文化自觉,筑牢传统文化根基,以文化自信助力各项建设全面发展,以一种使命感去为伟大事业凝心聚力,助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注释:

①引自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的中华文化“公开课”。

②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③引自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④引自梁漱溟所著《中国文化的要义》。

⑤引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的讲话。

⑥引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⑦引自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⑧引自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时的讲话。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