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得性无助
2019-11-17祁豪
祁豪
摘要:“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或行为。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成因、研究意义及针对“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使人们了解“习得性无助”,从而在生活中避免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干扰。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 归因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159—02
对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上,习得性无助理论为情绪与动机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实践上,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和生活当中。通过对习得性无助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西方心理学者的关注,国内对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表现出的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的感觉。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在遇到问题、难题或不理想的结果时感到无助。他们一般倾向于放弃,甚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无法胜任,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二、“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一个人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不仅仅是由于他内心的认知、情感因素造成的,它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造成的。
(一)外部因素
1.不良的竞争环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存在激烈竞争。教师和家长们通常只把考试分数当作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高分。从上一年级到高考,很多学生不断感到焦虑、无助,最后选择放弃。
2.消极评价
大多数学生对一门新学科都充满兴趣,但是,一段时间后,当他们发现自己不但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时,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进而对学习这门学科或参加活动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就会患上习得性无助的“疾病”。此外,来自家长的消极评价也让一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感到压力增加。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失败和和错误严厉指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少最有力的精神支援,最终放弃学习。
(二)内部因素
1.不正确的归因
归因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原因的推断过程。人的归因方式有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维度、稳定—不稳定维度、普遍—具体维度。当遇到不幸的事件时,如果归因为自己的内部原因,就会引起自尊的丧失;如果归因于外部原因,就不会影响个人自尊。所以,当一个学生认为造成他学业失败或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并且不可控制的时候,他就容易感到自卑、沮丧和内疚,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2.情感不成熟
有些学生的自身情感不成熟,挫折忍耐力过低,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而不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会破坏他们注意力,限制他们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三、针对“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一)教育者的积极评价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如果一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所以,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客观的、鼓励的、关心的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只有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他们才有可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失败。
(二)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教师平时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可控因素。例如,学生考试没有考好,教师可以告诉他们可能因为试卷比较难,或者他们对所学的课文理解得不够透彻,还需要更加努力学习等。如果遇到了已经存在习得无助感的学生,首先,教师可以找这些同学谈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友善地告诉他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问题所在,然后一步一步改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帮助他们达到这些目标,渐渐地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失败应该归因于缺乏努力或意志力,而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教师要让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回报的道理。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理论,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或某项任务而进行的一种推测和判断。例如,学生知道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能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就是为了帮助那些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树立成功的信心。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些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一次次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制定奖赏制度,对他们进行鼓励。
(四)策略训练
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可是成绩常常不尽如人意。教师应该经常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以示范的方式教学生解题技巧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去试验,用老师的方法去解决难题,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的策略训练。这不仅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一种帮助,也提高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允许差异性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尝试多用暗示性的眼神鼓励学生。下课后,主动亲近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逐渐消除对老师的恐惧和抵触情绪。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能够帮助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在平时,教师也应该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理念,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能够达到的水平,应该允许学生有差异性的发展,从而避免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
四、结语
一直以来,习得性无助感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中无法避免的现实难题。这就要求家长要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改变分数就是一切的想法,帮助孩子用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教师在了解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原因之后,在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努力地避免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加强对学生的归因训练,改进变他们消极的归因方式,教他们采用灵活又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性无助感,努力学习,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Peterson, Maier, Seligman.Learned Helplessness: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燕良轼,颜志雄,邹霞.儿童习得性无助的成因、机制及其缓解[J].学前教育研究,2014(5).
[3]鞠慧卿,姜本強.追本溯源 合理归因——从一个心理咨询案例谈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71—72.
[4]李玲玉.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26—29.
[5]倪海.学生“习得性无助”及教育对策[J].教育评论,2002(5):51—53.
[6]谭俊萍.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及其干预策略——以云南红河某职校英语教学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