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画屏 小扇流萤
2019-11-17潘秀平
潘秀平
【摘 要】聚焦课堂,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工具以及大量的交流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的优化结合。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只有运用得当、合理,才能实现优化教学的最终目标,进而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本文以信息技术在《琵琶行》教学中的运用为例,从课前准备到课中学习,再到课后延伸,详细地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现代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琵琶行;教学评价;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10-094-03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正以惊人的速度疾驰在教育改革的高速公路上。在信息化教学的新形势下,作为语文教师,必然要紧跟时代节奏,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将信息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融于一体,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准备:教师整合资源,学生智能预习
教师的备课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而搜集资源必然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卷帙浩繁的图书馆里,教师若本本查找,页页翻阅,耗费的时间不可估量,甚至最后会疲惫不堪,收效甚微,学生也会在枯燥的翻阅中逐渐厌倦语文的学习。而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随着指尖的轻触,短时间便可将万卷书尽收眼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创建了一个宏大的交流空间,师生漫步于平台之上,游走于探寻之间,实现了智能学习。
例如,在《琵琶行》一文的课前预习中,笔者要求学生登录古诗文专题网站,查阅作者、背景、赏析等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知识卡片上传至班级平台,从而完成对诗歌的初步感知。笔者在班级平台和QQ群上传音频、视频、课件等资料,学生用手机登录平台查阅资料库中的内容,把学习时间化零为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们还能欣赏名家范读,利用手机诵读软件,自选文段进行试读,保存后上传至平台,为进一步诗歌赏析和提高诵读水平做必要的铺垫。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激起了颇爱国学、颇愿通过丰富的课堂提高自己的学生们的极大热情。
课中学习:教师优化教学,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教学往往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让他们和丰富的资源完全隔离,抽象而枯燥的内容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衰减。而信息化教学突破了这一瓶颈——在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互动参与的新型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文本知识,大胆创新解读思路,步步延伸学习内容,人人参与、时时互动、处处点评,真正实现了优化教学。
在《琵琶行》一文的课堂学习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室、古诗文专题网站、学校学习平台、QQ群等丰富的数字资源,采用创设模块、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断提高,顺利完成了对文本的读、品、悟、诵。
课中,学生人手一部平板电脑,登录班级平台,首先查看教师传发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利用媒体播放琵琶曲导入新课,在音乐创设的浓厚氛围中,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悲凉忧伤的基调。接下来学生通过朗读熟悉文本,查看笔者在班级平台发布的讨论——“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哪个词语最有意味?应用何种语气进行诵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解读文本,体悟情感。小组讨论后,当堂回复话题,通过平台互相查看答案,取长补短,教师针对学生未答出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最后,在品悟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气诵读诗歌,同时对比之前传至平台的范读,学生根据诗文内涵及情感自主完成练读。
多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使用,轻松创设了情境,直观展示了内容,快捷考察了学生,一种新的交互式的学习,完全打破原有教学的单一乏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解诗歌最精妙的音乐描写部分,笔者继续采用任务驱动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笔者将四支曲子随机发放给学生,学生领取任务后,到资料库里下载笔者提前传入的课件,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结合课下注释,完善课件空白后传至班级平台共享,小组交叉互评,得赞最多的小组在讲台前展示成果。信息化打造的宏大课堂,让学生在网站跳转、资料搜索中,迅速获取信息,准确筛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信息化还实现了对有声无形的音乐,进行声形并茂的展示,學生点击资料库中的音乐课件,体会嘈嘈之粗重,莺语之婉转,银瓶乍破之激越,一种形象化、视觉化、多样化的呈现,为学生品鉴诗歌扫清了障碍。对比传统课堂,信息化更加完美地实现了古人智慧的传承和今人情操的陶冶。
课后延伸:教师多元评价,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过程,与其说学习课文是在解读文本,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方法的传授,一种能力的传习。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基于课堂内容的巩固、课后学习的拓展,指导学生基于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基于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基于评价进行个性发展。信息化教学实现了交互式、合作探究式、多元评价式的教学。
例如,在《琵琶行》一文的课后延伸中,笔者要求学生各自登录班级平台,领取作业,对比《明湖居听书》的文段,填写与《琵琶行》相应的诗句,保存后提交,教师线下一一批阅反馈。信息化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宏观掌控。学生合作制作思维动画,用一种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演示课堂所学。教师同时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班级平台的古诗文资料库中选取喜欢的诗词,借力合力,创作自己的个性化诵读作品,传至班级平台,大家欣赏、评价、点赞。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室及多种数字资源,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读文字熟悉文本,品诗句解读内涵,深探究体悟情感,诵诗歌掌握方法,既习得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学生借助班级平台、专题网站上传资料,实现讨论回复、作业提交、教学反馈,多元评价;并借助QQ群、录音软件,对比范读,配乐自读,掌握方法,学生实现了个性张扬。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建构,是对各个教学知识点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工具以及大量的交流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的优化结合。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只有运用得当、合理,才能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优化教学的最终目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课堂教学必然会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亮光频闪,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像浪花迭起的大海一样,成为最具魅力的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凤来. 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和策略[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
【2】卢国辉. 浅议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教学能力[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8).
【3】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