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2019-11-17李龙
李龙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把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作为奋斗的目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1月就在文化部设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全国电影、幻灯以及广播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利用广播电台开展文化补习,创办广播函授学校;利用幻灯进行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等活动。在1958年以后,还开设了青年广播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
1958年筹建的北京电化教育馆和1959年开始筹备的沈阳市电化教育馆,都以编制教学幻灯片、电影片和在中小学推广幻灯、广播、录音、电影教学为主要任务。
1978年,电化教育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重新起步。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各省市电化教育馆陆续建立,大中小学的电化教育机构也在逐步发展。
1982年,教育部在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附中、复旦附中和华东师大附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1983年,北京市完全中学和重点小学开始配备计算机,开设计算机课,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1984年,上海市所有高中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1984年2月16日,在上海市展览馆举办的十年科技成果展览会上,邓小平同志看完13岁李劲同学的计算机编程演示后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从此,计算机辅助教学迅速在全国中小学开展起来。1994年,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为了解决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01年2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贵州启动。
2003年,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库建成。通过互联网、卫星IP频道、硬盘、光盘等,向中小学提供服务。各省市区也建立了本省的教学资源库,一些商业资源网站相继成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抗“非典”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9月19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副总理回良玉、国务委员陈至立陪同下,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展厅视察,认可了“三种模式”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正式的实施。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实施,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是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2005年,教育部建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负责该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开展了全国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育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逐渐展开了以“微课”“翻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热潮,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及行动计划作了明确的规定,在保障措施中提到了主要的四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观;做好技术服务;落实经费投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新发展阶段。
2012年9月5日,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随后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2014年5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帮助教师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2015年11月19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巩固成果开拓创新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讲话。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使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中小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我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