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2019-11-17冯艳艳王晓波
冯艳艳 王晓波
记 者: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不经意地使用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导孩子们自信、从容地面对未来?
张忠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们将面临一个智能的社会,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智能方式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肩负着一个重任,那就是怎么让孩子们能够在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下,不迷失、不沉溺、不丧失自信。首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技术,甚至是拥抱新技术,它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我们要用自己的观点、行为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也不要避讳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弊端,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应该合理地使用技術、积极地看待技术发展,让他们意识到真正影响自己的不是技术的发展,而是看待技术的态度。人工智能告诉我们,仅仅教给孩子们知识是不够的,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强大。适应智能社会,才能让他们不被社会淘汰。
记 者:东城区是教育部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小学人工智能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首批确定6所新一代人工智能实验学校。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作为实验学校之一,实施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忠萍:这些年以来,一师附小在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2013年学校引入移动教学终端,课堂上增强了人机互动,人人互动。2014年学校部分学科开始进行微课教学的尝试,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并将3D打印创意课程内容引入课堂,拓展学生思维,进行超越学科的主题学习。2015年学校进行点阵笔技术的应用研究,尝试开展个性化学习研究。学生用一根“笔”,在纸上一写,数据就出来了。课堂上的数据分析,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孩子在学习当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调控。2016年学校引进阅读素养提升信息化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VR技术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而早在2009年学校就创建了机器人创新工作室,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这种敢于尝试的教学研究思路,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顺理成章。作为东城区首批确定的6所新一代人工智能实验校之一,我校人工智能课的内容以知识为主线,依托《小学人工智能基础》教材,围绕“知识表示与推理”“机器理解”“机器感知”几个模块进行授课。让学生认识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各学科教师也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用“九歌”诗词创作系统,让学生自己创作,降低诗词创作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英语口语软件,让学生与人工智能机器对话,增加口语练习机会。在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成长在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下,我们有责任让每个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的信息素养。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去落实,更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从身边的环境中感受人工智能,我们对现有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新设计,在不同的区域增设人脸识别体验、机器人操作与展示等设施,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体验的机会,在体验中去了解和感受人工智能。
记 者:目前,许多学校都开始尝试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您认为人工智能课程需要如何落地?
张忠萍:目前,人工智能在走近每个孩子,孩子们在课堂上、校园环境中都能感受到人工智能。2019年5月,一师附小承办了“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市级活动,我校教师在活动上展示了《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课程,学生们受益于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屡次在相关比赛中获奖。
人工智能的教学并不取决于技术的发展程度,而是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技术融入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是循序渐进的,在尝试过程当中,我们探讨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学得更好、学得有兴趣,怎么样更好地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智慧的增长。人工智能这么高端的技术,如何跟小学生的学习挂上钩,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把前沿性的知识转化为孩子能接受的内容的过程。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培训,教师其实有的时候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这学期我们会把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一个重点项目进行实践。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遵从四个原则: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内容达到这些目标(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教育评价)。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的封闭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及有效的预测与控制,利于教师教、学生学,利于学生快速地获取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目标。对于人工智能教育来说,这四个原则的实施都很难。如何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进行量化的教学评价,都是目前人工智能课程面临的问题。当然困难都应该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问题总是会解决的。
记 者: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会改变学校教育的形态,重塑现代课堂。这必将对教师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教师应该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张忠萍:毋庸置疑,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的环境、生态,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重构了现代课堂。面对新的教育生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终身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教师更应该如此。面对新技术,教师首先应该对新技术抱有好奇心,充满探索精神,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面对挑战,不退缩,不畏惧,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及路径等具体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新时代的教师角色已经与过去不同,但示范作用依然不变,所以教师既是管理者、具有文化素养的公民、学习者,又是发挥模范作用的教育者。这样的定位除了包含教师的领导作用、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作为一个合格的个体,更能体现出教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专业性和时代感。
我们需要注重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应该不断创造机会,促使教师持续接触技术,改善和塑造教师对技术使用的意识和态度。我们更要重视技术与学习内容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师培养计划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技术培养模式,使技术与学科、课程以及教学发生深度融合,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置于学科教学之中。
记 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您在长期的教学和管理中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初衷是什么?
张忠萍:小学是人生当中打基础的阶段,对于未来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期待着给孩子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学生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成长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一定需要付出努力。我们要办快乐的学校,做快乐的教师,培育快乐的学生,让孩子在快乐中进步与成长,以快乐成长奠基快乐人生。33年的实践,快乐教育的思想和内涵在不断地丰富。我们聚焦“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锻炼,健体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的培养目标。引导孩子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所有的事。快乐学习是一种心理上的引导,一种价值的引领。我们不仅有小学快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引导孩子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注重学生心智的养成。孩子亲身亲历才能够有获得感,有获得感才能实现成长。教育本身就是不断地有所思,不断去尝试,不断地实现成长的过程。学校会在“快乐教育+技术”、助力学生快乐成长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追求教育和技术的融合,实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与学关系的创新,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