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媒体思政工作思路探析

2019-11-17◎陈

新闻前哨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园信息

◎陈 杰 陈 茵

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演进,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信息需求旺盛、信息需求不断变化,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的高校新媒体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大学生接受和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运营好、发展好高校新媒体也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被湖北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的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为例,剖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如何整合校园媒体,宣传高校文化、树立品牌形象,将高校新媒体运营融入微时代、融入大格局。

一、适应分众传播趋势 主动打造全媒体阵地

大学生是新鲜事物的热衷追随者,高校媒体作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专业化媒体,对新媒体的使用也一直走在前列。高校媒体一直都处在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信息载体的更新换代不断自我淘汰。

从web时代的校园网、电子期刊,到博客、社区、门户网站,再到社交网络、公众号,高校媒体无一缺席,都进行了很多尝试,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信息分发平台的不断更替,传播形式的不断迭代,曾经的“新媒体”不断被后来的“新媒体”取代。当下“两微一网”已经成为高校新媒体的主要形式,成为高校新闻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载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实际的高校新媒体运营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时效性差,文风陈旧单一,服务意识欠缺,领导讲话过长,会议新闻过多等问题,造成了学生不爱看、不想看和各高校新闻宣传投入逐年增加,却依旧反响平平的局面。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湖北大学校园新媒体进行多方面尝试,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微信微博联动、富媒体辅助的传播矩阵,根据新闻主题和受众不同,采用不同的采写方法和发布渠道,做到新闻分众化,推送精准化。

(一)树立分众化传播意识,改造校园媒体

校报、新闻网是高校媒体中的传统媒体,是点对面传播,是一种“大众门户”的传播模式,很难适应当下分众化传播的新趋势。在对校报新闻网的改造过程中,将分众化传播策略融入新闻策划选题、报道方式、内容编排,在校报和新闻网上设置了不同的特色板块发布不同主题的新闻,方便读者“对号入座”。

以社会大众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新闻,应全面报道学校领导和各学院各部门的工作,传递相关信息,树立高校品牌形象;以学生用户为读者对象的校园新闻、通知公告应符合青年学生短平快的信息消费习惯,及时更新、信息丰富。

(二)创设新媒体平台,抢占网络舆论阵地

近年来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迅速普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数量和类型都在不断增加,高校宣传部积极创设更新的新媒体平台,为高校传播信息提供便利。

当下,高校“两微一网”成为传播标配,高校新媒体应学习“中央厨房”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采编模式,再分析各媒体平台的主要用户特征和媒介特色,实现一套人马、多个出口的运营模式,最大限度节约人力成本,有效地整合其人力、信息、渠道等方面的资源,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此外抖音、B站、头条号等短视频平台、资讯平台的使用,多渠道的分发模式拓展了高校新闻宣传的传播途径,扩大高校新闻读者受众。

二、坚守高校媒体初心 保量更要保质

坚守初心就是要始终叩问高校新媒体 “为什么而出发”。在如今呈现出井喷发展、泥沙俱下的新媒体发展态势里,只有保持初心、坚守本性,才能做好、做活高校新媒体。

(一)注重舆论引领,狠抓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习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要指示,高校新媒体作为学校党政机关在新媒体时代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和 “窗口”,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文化引领的主题,强化使命与担当,确保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校园新媒体要在学生中挖掘树立模范典型,并号召青年学生学习。湖北大学校园新媒体挖掘的“学霸寝室”典型,通过对优秀寝室产生的原因、“学霸寝室”文化的特征加以叙述,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对象。高校师生关系、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一直都是社会舆论的焦点,高校新媒体及时批驳乱象、提出建议。在武汉某高校研究生跳楼自杀事件将师生关系话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时,湖北大学校园新媒体及时推出新闻评述《杜绝庸俗化的高校师生关系》,指出高校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合作的学术关系和师生情谊,而不应是一种庸俗化的人身依附关系。作者随文提出多条建议得到师生广泛认可。

(二)讲好校园故事,增强四个自信

内容为王在高校新媒体中依旧是第一准则,只有把故事讲好,才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高校新媒体主动进行新闻策划,利用新闻“讲故事”的技巧,努力讲好高校师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平凡故事,引导师生勇担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

高校新媒体的选题策划应紧密围绕面对重大校园事件、重要节庆日,如毕业季、开学季、教师节、记者节,此外道德建设月、全民阅读、学习十九大、教师节、妇女节、学校双一流建设等重要活动都可以成为高校新媒体的策划选题,不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打造高校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高校的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便捷、快速的媒介特点使得高校及时、迅速发布信息成为可能。

高校新媒体在转变采写角度、生产优质内容、思考新创意、多平台与学生互动的同时,还要重视媒体融合,强调用户在哪里,媒体就应在哪里,逐步打破校园媒体常规的业务划分,为高校新闻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整合传播发展之路,实现信息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

(一)同步推送,让“两微”同频共振

微博和微信是当下最火热的新媒介,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媒介。作为新媒介的代表,“两微”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博具有内容微型化、交流结构开放、传播移动化和碎片化、信息传播和社交有机结合的特点。高校微博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发布和转发点赞、私信评论和回复、情感交互和交流、收藏关注和搜索等,通过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来提升高校微博亲和力和宣传能力。

(二)整合资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各类新闻生产机构都在进行多元化和多渠道的尝试,媒介融合已经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习总书记指出 “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科学谋划,作为校园媒体主管单位的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将原来各自独立运行的校报、新闻网、广播站、电视台、微博、微信等高校媒体转变成“中央厨房”的先进采编模式,发挥其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并积极探索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提高校园新闻可看性及互动性的可能性,积极开辟高校宣传新战地,建立各平台多元传播的媒体融合管理模式,实现平台资源的整合利用。

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人的融合。高校新媒体应整合大学生记者团、共青团团委等校园社团组织,将各有专长的学生整合起来,组建起一只强有力的团队,并将其培养成不仅会写文稿还会图片编辑、视频编辑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校学生新闻宣传队伍建设。

四、强化宣传意识,提升学校形象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国际国内大学的发展趋势看,大学形象建设和塑造都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新媒体在校园形象建设上,应着眼于主动选题,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和借力主流媒体、主动对外宣传上。

(一)挖掘校园典型事迹,提升学校整体形象

高校新媒体应充分利用现有渠道,鼓励先进,组建传播矩阵,引导舆论,为提升高校知名度及宣传校内典型人、事、物提供平台。

以“湖北大学共享厨房”的火爆为例,该事件最初是湖大官方微信推出的一篇公众号文章,粉丝的广泛关注转发带动了社会媒体的关注,文章得到了楚天都市报、中青报、澎湃新闻、央视新闻等媒体的多次转发,还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

与此同时,湖北大学校园新媒体抓住热点,积极跟进,对“共享厨房”事件发酵进行详细跟进报道,短短几天,“湖大共享厨房”的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并登上了中国青年报的报纸版面。从微博到微信公众号再到社会媒体,“校园平台+社会媒体”协同配合,掀起了多轮报道高潮,为提升高校形象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提高选题站位,注重对外宣传效果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高校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媒体在创新校园文化内容传播的同时,主动根据国家重大宣传方针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策划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将学校的外宣工作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017年2月,武汉市提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邀约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助推武汉赶超发展,在2018年“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专场活动中,湖北大学校园新媒体提前策划相关选题,采用包括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和新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发表多篇新闻报道,得到了新华网、凤凰网、湖北日报、武汉晚报等社会媒体先后刊登或转发,影响广泛,有效提高了高校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

猜你喜欢

校园信息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订阅信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展会信息
爆笑校园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