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内参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2019-11-17燕道成陈思妤

新闻前哨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内参工作

◎燕道成 陈思妤

一、新闻内参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内参可追溯至古代社会。从汉朝的“密奏”、唐宋时期的“上封”、“实封”到清代的“折子”,虽名称各不相同,但实际上行使的都是“内参”的职责,既向皇帝献言献策,又要传报各地政情和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建国以前,我国内参机制中行使职能的就是新闻内参,均由新华社创办,一份是1931年创刊的《参考消息》,另一份是1949年创刊的《内部参考》。前者主要报道国际新闻,属于仅限党内高层干部阅读的秘密级刊物;后者用来反映国内情况,供中央了解地方。这两份刊物是我国新闻内参的萌芽和初步发展,在建国以前为党的领导人作出重要决策提供了材料依据。

中国共产党正式执政后,党和政府的内部还出现了机关内参,早期由社会精英向领导人递交信件的智囊内参也逐渐演变为智库内参。虽然内参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渠道的趋势,但作为中国内参工作发展历程上具有开拓意义的“新闻内参”,在当代社会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占据一席之地。

二、新闻内参的作用与重要性

狭义上的内参指的就是新闻内参,是由我国各级媒体单位,包括电视台、电台、通讯社、报社等提供给各级党政机关领导部门的内部参考资料[1]。它既发挥“耳目”作用,又行使“参谋”的职责,一方面肃清党政机关的腐败风气,解决社会难题;另一方面将各地政策落实、改革实施、社情民意、建言献策等向党委机关汇报,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尽管内参的受众范围、传播范围有限,但是丝毫不影响内参功能的发挥,内参工作具有抓住苗头,凸显关注;发现问题,抓小促大;查实具体,推动整体;敏锐判断,重大决策和惩治贪污,扬善求真等五方面作用[2]。

早在1956年,就有毛泽东阅读新闻内参作出批示的史实,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历代领导人也同样重视新闻内参的作用。2016年习近平在视察新华社时说道“内参工作非常重要”[3]。当代新媒体环境下,伴随技术赋权给予普通公众越来越丰富的新闻传播和反馈渠道,信息量呈现爆炸式激增,如何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效的情况,对党委领导及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决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因为网络信息真实性的鱼龙混杂和可信度的良莠不齐,撰写新闻内参的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心血,相比自媒体、网民和公民记者的自发爆料,他们在了解信息的渠道上更占优势。此外,内参工作者的政治面貌多为中共党员,出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熟悉与理解,能站在全局角度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深刻见解,将其在新闻内参中展现出来。

三、新闻内参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内参工作包含的主要类型有政党机关内参、智库内参和新闻内参。前两者由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决策,不同时代下的作用机制几乎大同小异,而新闻内参受制于工作形式,呈现为消息、评论、调查报告这类报纸文字体裁,属于间接参与决策,需要借助媒介载体进行传播,自然会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1.网络媒体冲击新闻内参报道空间与方式

伴随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央和各省级媒体纷纷创办“两微一端”,并积极搭建融媒体平台,对社会重大问题和民生焦点采用滚动式报道,每隔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实时更新,及时且深入。一些原本是通过新闻内参反映的社会问题、舆论监督成了公开报道,比新闻内参先行一步传播至上级领导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参功能的发挥,挤压了报道空间。

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转变在新一轮改革下向前推进,公民活跃于网络平台,积极行使知晓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在中国民主建设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除人民网强国论坛这类中央级网络问政平台,许多地方媒体也开通了网络问政渠道,包括电子留言板、政务微博、微信等,使各地政情、民生焦点、社会监督等信息直接传达至政府机关及其部门,不需要再通过新闻内参这一中间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参报道发挥作用的方式受到了冲击。

2.后真相时代加大内参记者工作难度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华社时强调:“做好内参工作要客观真实,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4],这句讲话放到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后真相时代,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方向更多地受到受众情绪的影响,网络言论呈现非理性繁荣,部分网民尚不了解事件全貌便跟风“站队”、急于“贴标签”;一些新闻APP受KPI驱动,为争抢时效性而过早传播未经核实的事实,这些“片段式真实”成为干扰内参工作者的“信息雾霾”,加大了他们工作的难度。

记者被要求采写内参,是我国媒体的特性赋予记者的职责,不仅要报道新闻,还要调查研究;不仅要充当喉舌,还要当好耳目[5]。对于内参记者而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立场事关内参报道的真实性。这要求他们脚踏实地地展开深入走访、调查,多方面收集材料,将事实核对清楚再进行报道,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在调查工作中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挖掘事件的真相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对内参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新媒体技术改变单一化新闻内参形式

在“万物皆媒”的环境中,传播载体、技术手段和媒介工具衍生出多种形式。例如新京报出品的“我们”视频、原澎湃新闻CEO邱宾创始的“梨视频”,采用两分钟以内的动画、人物采访和实景拍摄展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这类短视频通常具有生动、简洁、直观的特质,不仅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迎合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近几年,数据新闻、动新闻、新闻游戏等报道方式也开始在国内广泛运用。相较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内参报道的形式较为单一,以文字为主。

其实早在“文革”时期,我国就有将新闻内参拍摄成纪录片或电影的先例,俗称“内参片”,仅供中央高层领导传阅,涉及的是有关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消息、言论。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考虑到内参片的制作周期,它更适用于集中反映某一阶段内社会上具有代表性的重大问题以及党在某一时期的工作内容,而时效性较强的新闻内参则可以采用信息图表这类手段,使问题的核心得到更加清晰、直观地反映。新闻内参的传播载体不应仅限于文字、图片等,如何使它和可视化报道方式有机融合,是当代新媒体环境给予内参工作者的又一挑战。

四、新闻内参工作的改进策略

面对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冲击,新闻内参工作亟待转型:对外把握议题设置的侧重点,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对内需要搞好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办好刊物。

1.专攻“网媒”之短,转变议题方向

在微博、微信、知乎这类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人都被赋予了发声的权利,不仅诞生了一批“新意见领袖”,还激发了网民担当“草根记者”的热情。相比话题的新鲜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新闻内参远不及网络媒体,但在追踪调查、深度剖析方面,内参报道能够给出更深刻的见解和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因而在议题的选择上,新闻内参可以专攻“老大难”的问题以及被网媒所忽略的重大社会问题,走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之路。

以湖南日报内参工作的实际操作为例,其议题主要向五个转变:一是重大政策、改革举措出台后实施情况的反馈;二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重大突发事件、灾难事故、群体性事件的多侧面深度访谈;四是独创性工作的新经验、新思路等;五是具有代表性的舆论监督[6]。

2.顺应转型趋势,融入技术环境

尽管新闻内参的形式略显单一,但它和一般新闻报道的职能却各不相同,两者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竞争与冲突。相反,新的传播方式对新闻内参实现形式上的更新与变革具有启示意义。合理运用媒介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内参记者的工作效率,对于信息接受者即决策人而言,也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感知事件的全貌。例如智媒化背景下的传感器新闻,一方面开辟了信息采集的新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提供预测性报道,帮助党中央各级领导以及政府部门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

3.持续输入人才,加强团队合作

与公开报道不同,新闻内参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渠道具有封闭性,仅限于机关团体、企业干部等高层领导传阅。衡量内参刊物办得好与坏的标准,在于能否直指问题的核心,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用于内部参考的新闻报道要求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要能站在党委领导的角度进行考量,挑选最具典型性、针对性的事件进行报道。高层领导的某些重大抉择常常是在不经意地阅读内参过程中获得灵感的。例如,在1978到1981的短短三年里,新华社就有180多篇内参转化为中央决策[7]。内参的此种作用对内参记者有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但这不是凭借单个记者可以完成的任务,而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动员内参团队开展积极讨论,确定最终选题。为了保证新闻内参长期、稳定地发挥效用,需要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在团队建设上,美国智库运转所采用的的“旋转门”机制为我国内参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种双向输入和输出人才的方式一方面给予换届官员以“用武之地”,为内参团队蓄积人脉,另一方面给向党政机关输送人才提供了后备力量。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新闻内参机制的重要性有增无减,既要做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参工作,又要密切关注世界信息的变动。只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直面挑战,才能继续保持新闻内参功能的发挥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注释:

[1]黄松菲:《中国智库内参研究》,南京大学2017年学位论文

[3][4][6]谭登:《新媒体环境下内参报道的思考》,《新闻战线》2016年第21期

[2][5][7]尹韵公:《论中国独创特色的内部参考信息传播工作及其机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内参工作
内参报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出圈”
提高站位意识 发挥参谋作用——湖报集团办好内参的几点思考
浅谈基层记者如何采写高质量内参
不工作,爽飞了?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选工作
2013 年《三农内参》订阅简则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