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短评的“加减法”

2019-11-17◎肖

新闻前哨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加减法感性观点

◎肖 擎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反映公众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等功能。媒体的新闻评论有大型政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以及编者按、专栏评论等多种。其中,短评算得上是新闻评论的“轻骑兵”,短评往往针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或者通过配合新闻报道,较为快速地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分析、解读等。也因为这些特点,短评不是面面俱到的评论,它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有限性下做好“加减法”。

一、新闻短评“加”什么

短评和其他类型的评论一样,首先是观点文本。观点就是“怎么看”“怎么想”,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是作者对新闻事实加载的想法。新闻短评“加”什么?大概说来,有这样几类:

1.加“别人还没说,我说了”的观点

这是就新闻短评的时效性而言。新闻评论不能唯速度论,不能在真相不明、事实还没搞清楚时就“扎猛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主流媒体依托其职业身份和专业素养推出的众多新闻报道,经过采访、把关,很多时候赋予了评论“无缝对接”的条件。媒体评论员、评论写作者通过询问、求证,或者基于经验,很多时候能够研判在评论上适时作出反应是否可行。一件事情已经议论纷呈,其他媒体的评论已经说开、说深了,再不疾不徐地介入,容易陷入被动,想出新、出彩,难度也更大。在研判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报道第一时间跟进,在简短的篇幅内先于别人发声,精准审慎地把握住评论的第一落点,这样的短评是有价值的。

进一步说,媒体报道尤其是纸媒的报道,除非连续跟进,很多都是当日新闻,在纸媒的版面语言上,新闻、评论、图片等元素一体、同时呈现,比分散、隔日呈现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为什么一些纸媒版面的主题区、焦点区,评论往往和新闻、图片“抱团”出现?就是以集纳的方式,把报道的延伸性做足。

很多主流媒体都有或传承下来、或新开设的短评栏目,比如人民日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周年后就开设并延续至今的《今日谈》,解放军报的《析事明理》《事小理大》《正华快评》《思·享·+》等短评栏目,有很多稿件都体现出媒体自身的策划主动性,以“新闻+评论”紧密对接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湖北日报也不断推出“新闻+短评”的组合报道,比如“一只手也可以拼出幸福人生——残疾快递小哥8年零差评”“襄阳为社区减负——31项‘奇葩证明’被取消或调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学子四十四载接力戍边映初心”等报道,都是第一时间通过短评做生长点、延伸点,突出报道的整体分量。

2.加“别人说了,但和别人说的不一样”的观点

这是就新闻短评的差异性而言。这个“不一样”,可以是“并行式”的言说角度的不同。比如对于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问题,有的评论从管理目的的角度,讲痕迹管理不是目的,减痕增实是关键。有的从根源分析的角度,讲“痕迹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新表现。有的从干部工作方向的角度,讲“痕迹主义”与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格格不入,危害不容小觑。有的侧重辨析,有的侧重警醒,有的侧重建议,各有用心的地方,各有聚焦的方面。

这个“不一样”,也可以是“递进式”的观点增量的不同。比如2017年河北省正定县一些机关单位拆除围墙,让社会车辆免费停放,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免费开放,曾引发热议。有的短评直抒胸臆,标题就写明为正定县机关拆围墙叫好,有的短评是作出评价,认为政府大院拆“围墙”彰显民本情怀。这类短评不能说没有态度,没有观点,但问题是,对于观点文本,“叫好”的想法,彰显民本情怀的思考,评说的对象可以有很多,短评这样运思,就流于简单。人民日报就此事也刊发了一则短评《墙推倒了,就是桥》。正文不到四百字,标题直白,但有嚼劲。“墙”和“桥”,简简单单的两个词,呈现两种不同观念的转换。这则短评也可以说是在“叫好”,也可以说表达了彰显民本情怀的意思,但它在很多人都可能有的想法里让思考进一步下沉,让观点更加紧实、表达更有准心。

“递进式”的观点增量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把新闻事实比作一个桃子,有的短评能穿透表皮,写到果肉,有的能穿透果肉,写到核,有的则可能穿透核,写到最里面去。把一张纸撕开,这是一种方式,精湛的国画裱画师,能把一幅水墨画一层层揭开,这又是一种方式。好的短评,应该是尽可能写到桃子的里面去,像裱画师揭水墨画一样,体现扎实的解析力。

二、新闻短评“减”什么

新闻短评的题材很广泛,可以解释政策措施,以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也可以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进行及时的捕捉和必要的分析,也可以聚焦某个具体的热点焦点问题。但因其“短”,“评”就要做好减法,尽可能减掉杂余,减出含金量。

1.减掉对新闻事实的重复

很多短评依托并评述具体的新闻事实,首先面临的考验就是怎么结合事实、运用事实。现在的评论稿件,一种常见的“标准化”写作就是第一段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新闻稿件的事实。在短评里,这就意味着几百字,援引新闻可能就占去不小篇幅,还不排除后面的段落里再有援引新闻稿件内容的地方,这样一来,留给“评”的空间就很小了。严格来讲,新闻事实之于短评,不是援引的问题,而是融合的问题。所谓融合,基本前提是,短评不能完全抛掉新闻,漫无边际地驰骋,而是贴着新闻写。效果体现在,新闻事实和观点表达不是像三明治,面包、奶酪等分层式组合,而是像布丁,鸡蛋和牛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汇成一体。减掉对新闻事实的重复,就是留给“评”尽可能多的余地,让“评”的成色更足。

2.减掉新闻本身已有的观点

过去,有一种声音认为,新闻就是忠实记录,不能表达态度和观点。这并不准确。针对不文明行为的报道,有关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聚焦作风问题的报道等,都是客观记录事实,但报道本身也往往是有态度的,只是它的态度不像评论文本那样展现。对于短评来说,不能再去重复新闻里面已经写明的意思,不能在观点上和新闻处在一条水平线上,更不能低于新闻表达的内容。短评可以聚焦新闻的某个核心方面,往深处走,也可以超越新闻事实,往高处走。往深处走,不是把新闻传递的价值写小了、写窄了,而是像针灸一样,命中关键点。往高处走,不是写出万能结论,而是沿着新闻的筋脉,洞悉本质,抓住要害。

3.减掉表达上过度的“美颜功能”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曾在一篇有关“今日谈”栏目的文章里说:“文章是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但每句话都是思想活力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深刻、清晰的语言,归根到底,是思想清晰与深刻的一种反映。”评论力求说服,评论的引导能力、言说质量,在本质上是一种说服论证的技术和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需要同时兼具“理性分析”与“感性说服”。但短评不可能像其他较长篇幅的评论那样,娓娓道来,可以有很多过渡性、修饰性的话语,而是往往两三句话就要显示观点的精准和质感,解决问题。短评不排斥“感性说服”,得体的“感性说服”,往往能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获得受众内心的认同。但“感性说服”仍然服从于观点表达的需要,不能只有感性,没有说服,也不能把“感性说服”变成只追求文字之美,抽掉了这种“美”,观点空空如也。减掉表达上过度的“美颜功能”,就是守住观点这块基石、这个特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短评也可以有很好的成色,做好观点表达的同时,还能深耕细作文字的美,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更高的要求。

新闻短评的“加减法”,说到底,其实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短评是浓缩体,不是发散体。

浓缩出什么?借用改文风常常说到的三个词,就是短、实、新。短就是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实就是观点表达符合而不脱离实际,实在而不虚浮。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围绕“小”字做文章,练好“浓缩”功夫,才能不断提升小篇幅言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猜你喜欢

加减法感性观点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由来
观点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