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穆青通讯如何用意境表现人物
2019-11-17◎李扬
◎李 扬
新闻意境,指新闻作品中有着丰富蕴含和情景相偕的形象和画面。穆青在文章中所创造的意境,多出现在一部作品的开头、结尾或文章中的某一部分,起着突出作品主题,增强作品感染力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对穆青通讯作品如何通过意境创造的方法来表现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景交融的意境
穆青在创造意境时,就很注意情与景、意与境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从而形成优美的新闻意境,起到为中心人物增色的作用。我们可以将穆青通讯作品中意境的情景交融方式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情景交融方式是景中藏情。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穆青着力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而将其感情深深隐藏于生动的形象和逼真的画面之中。读者从表面看,作者并未言情,但实质上,作者又藏情于景,而且情感富有深致。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一开头就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整段文字穆青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幅豫东大地的苍凉之景,字面虽无情,画中有深情,穆青把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深埋于景物的形象背后,对象化到了冰凌、枯草之中。
第二种情景交融方式是情中见景。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穆青十分注重感情的抒发而轻于景物的描绘,有时甚至略去景物描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结尾的一段感情抒发,就具有“情中见景”的特色:现在,中国人民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年近80的共产党员潘从正又开始了第四次结织新的林网。我国有亿万像“老坚决”这样勤劳勇敢的人民,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正充满信心向前看,向前进。人们要使森林覆盖沙荒的壮丽理想一定会实现。这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收尾。这段文字,基本不见景物描写,几乎全是穆青的情感抒发。但当我们了解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后,眼前便会浮现出异常振奋人心的画面,这幅画面,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充满了豪迈的激情,催人奋进。
第三种情景交融方式是情景并茂。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穆青时而抒情,时而写景,时而议论,时而叙述,多种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情与景在这类意境中难分高下,达到了浑然天成的程度。《难忘那双手》中的一幅画面就达到了这种境界:我慢慢走上一座山头,极目四望,太行山峰峦叠嶂绵延无尽。在蓝天白云之下,远远近近一个个山头默默地耸立在那儿,它们是那么雄伟,那么庄严,那么令人神往。我忽然觉得它们不就是我心目中那些默默奉献自己、造福人民的共产党员的群像吗!其中就有老孙钊那高大的身影……作者先描绘一幅群山环抱图,接着穆青叙述群山与共产党员,与老孙钊的关系,使整个意境的基调发生转变,由悲凉转向雄浑,整个意境也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段文字处处情态逼现,情景并茂,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韵味无穷的蕴含
穆青通讯作品中的韵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哲理味和情趣味。
哲理味,是穆青在对现实社会观察、思考中所获得的一种理解或经验,同时这种理解和经验又被艺术化地融进了作品之中。《两张闪光的照片》中有一段话:我从过去的资料中找出任羊成当年在红旗渠工地凌空作业的照片,并把它同现在的一张放在一起。这两张闪光的照片,顿时使我热血沸腾,心灵感受到极大的震撼。画面上同一个人,同样在凌空作业,而时间跨度却长达30多年……这些既有较强的画面感,又有很强的哲理味,但这哲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照片中凌空作业的画面交织在一起的,观之是画,思之是理。
情趣味,是指通讯作品画面中蕴含的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关照、体验中所获得的一种情调或趣味。
穆青采写的《“光棍村”里的欢乐》一文,充满了幽默、友善的情趣味,展示了健康和谐的情趣美、意境美。穆青在村子里采访了一位刚刚结婚的小伙子:那小伙子长得挺漂亮,26岁,家里盖了3间大瓦房。结婚后生了个胖娃娃。正好他媳妇也在家里,我问她:“是不是跨马游街时你看上他的?”她羞答答地不回答。旁边的人都说:“就是,就是!”以上描写,人物真实传神,场面生动活泼,意境美妙和谐:一幅幸福美满的生活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一种和谐友好的情趣融入字里行间,读之轻松愉快、情趣盎然。
虽然穆青作品中的韵味,是他对现实社会观察、思考、体验中所获得的一种主观领悟,但这种韵味的表达,不是主观抽象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作品人物的行动中,融入到场景的描绘中,是经得起品味和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