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背景下报纸特刊包装与创意探索
——以《十堰日报》为例
2019-11-17吴可新
◎吴可新
何为特刊?美国期刊编辑联合会评选的“美国期刊奖”2003年度最佳特刊奖的颁奖说明提到:特刊指的是杂志针对某一个重大话题,打破正常的栏目设置,整本杂志都探讨此话题。获奖者必须“内容全面、透视精准、充满了对该话题的想象力和选题把握能力”。 报纸特刊与杂志特刊形式上比较接近,而新闻性、时效性更强一些。
近年来,《十堰日报》通过对报纸特刊的革新与包装的创意,不断延伸着平面媒体的核心价值,不但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也为新形势下党报如何转型发展,迎接新媒体挑战增强影响力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技术创新——3D报纸带来的视觉盛宴
达·芬奇说,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同样,平面设计的最神奇之处就是在二维有限空间中把文字和图片条理化,再加上创意,塑造出生动的形体,从而引导读者的视觉流程,传达编辑思想,让受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2010年3月5日,由美国著名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执导的3D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全球首映,笔者抢先观看了这部影片。看完电影后,在采访电影界相关人士时,他们认为3D将是电影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必用的一个技术手段。出于职业敏感以及创新与探索的渴望,笔者提出能否做3D报纸这一想法,得到报社领导的支持。
3D是英文单词Dimension(线度、维)的首字母,3D即三维空间,是利用偏光技术原理等特殊的影像处理手段和人眼在影像还原时的视觉错觉而产生的三维成像显像技术。《外滩画报》在对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3D报纸有这样的体验描述,“他(杰克)的脸庞仿佛触手可及,你甚至能看清他皮肤上的花纹”。技术人员使用photoshop将一张普通的2D照片分离成不同层次的红蓝两张图片,然后将两张图片不完全套印在一起,合成一张“模糊的图片”,这张“模糊的图片”就是3D图片,使用3D眼镜观看,3D效果就出现了。”4月16日,《十堰日报》传媒集团推出中国第一份3D报纸。一时引起轰动,全国百余家新闻媒介竟相转载了这一消息,效仿者趋之若鹜,迅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3D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00余家报纸先后推出了3D版,其带来的广告效应达百余亿元。《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出版的中国首份3D报纸的创举,受到了中国记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领导的好评,对《十堰日报》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不断探索发展创新给予了肯定。
包装创意——凸现纸媒创意无限
2010年3月28日,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在十堰召开,这是全省经济领域的一次盛会。《十堰日报》决定用108版的特刊,来展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但此次特刊印刷采用新闻纸印刷,又无法装订,拿起来比较松散。因此,做好这次特刊包装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齐性与收藏性。
一叠一百多个版的新闻纸如果要做到整齐,要么装订要么用外包装。循着这个思路,笔者将特刊外包装设计为筒状,且外包装图案用《十堰日报》要闻版面。筒状报纸上,登有省领导看望慰问郧县移民的彩色新闻照片,登有当地科学防灾、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等7条消息。纵观整个筒状报纸,新闻纸是黄色的,而就在这发黄报纸中,抢眼地“跳”出了一个白色的背景:全省地图。地图上,“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给力县域经济,促进荆楚崛起”的会议宣传语很是醒目。同时,筒盖以《十堰日报》报头、报眼下面的蓝色线条为切口,非常妥帖地造出了一个完美的新闻报纸外包装圆筒!
然而,这样的包装能完全能体现十堰特色吗?编辑再次陷入深思。众所周知,全世界的70%的绿松石产于中国,中国70%绿松石产于十堰。可以说,绿松石是一个天然代表十堰走向世界的名片,如果要体现地域特色非绿松石莫属。于是,笔者在特刊外包装上设计了一个绿松石吊坠提绳,一是便于携带,二是增加纪念收藏价值。综合以上创意,最终呈现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纪念特刊,综合实现了可读性、便携性、收藏性于一体,走出了报纸特刊包装创意的一条新路子。1000余名与会代表纷纷点赞,将特刊作为纪念品收藏。
情感包装——颠覆读者阅读体验
2012年2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提出一系列支持十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措施。
这是一场政治性、严肃性极强的盛会,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出版特刊是十堰日报传统。面对这样的一场盛会,特刊如何出?毫无疑问必须得另辟蹊径。
此时,十堰正值初春,春风拂面,万物勃发。一个关键词掠过笔者的脑海:春天。春天给以人希望,催人奋进。沿着这条思路朝下想,信。一封春天的来信。一封送给与会代表春天的信。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笔者将特刊设计成信封形式,用粉红色作底色,意喻温暖、温馨。
第二天会议现场,与会代表一落座便发现一封粉红的信,便好奇地打开,发现是《十堰日报》出版的特刊。会议之余便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对《十堰日报》的特刊创意也无不称奇。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调水成功。为时代讴歌,为历史存档。为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集团所属的十堰晚报连续11天、推出共计92个版的调水系列纪念特刊《大江北去》,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共鸣,广大读者热捧,不愧为大主题、大作为、大气势的精品力作!当日报纸零售量大幅增长,特别加印的1.6万份报纸销售一空。《湖北日报》以《铭记历史 触发共鸣 十堰日报推出〈大江北去〉特刊》为题,对十堰日传媒集团报这一特刊予以报道。《十堰审读》发专号阅评为其点赞;《中国记者》评价:“《大江北去》足以佐证:重大题材面前,地方媒体完全可以展示‘好声音’”;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先后在城区人民广场、郧阳广场举办特刊巨型报展,引数万市民观展。
拥抱时代——匠心打造出新出彩
改革开放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变革,40年巨变更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丽史诗。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十堰日报充分发挥党报优势,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年这一重大时代主题,突破以往的思路和表现形式,精心策划,大胆尝试,于2018年12月在一个月之内连续推出12本精品特刊。特刊按行政区划和行业从不同的视角,分别以《十堰风华》、《老区新韵》、《东风浩荡》、《天河竞秀》、《水都潮涌》、《庸都星驰》、《千里飞歌》、《贡乡拥翠》、《沃土生金》、《箭步如飞》、《商海弄潮》、《大岳大兴》为系列特刊主题,全景再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礼赞改革功臣,抒写豪情壮志,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磅礴动力。系列特刊共计600个版,同时以网络专题和微信公众号同步以不同形式呈现给读者。这组特刊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高质量报道内容,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编排形式,嫁接互联网基因的新技术手段,展现了纸媒内涵丰富的魅力风采。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市领导表扬该系列特刊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值得学习。市档案馆、图书馆还将系列特刊作为重要文献予以珍藏。
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报纸特刊在对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内容的承载上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特色和优势。十堰日报以新闻媒体人特有的敏感不失时机地对重大主题浓墨重彩地予以特别报道。今年五四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五四当天,十堰日报推出题为《百年青春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型特刊隆重特出。特刊以近80个版的篇幅,分别以【致百年·不忘初心】,【致青春·不负韶华】,【致时代·不负使命】为篇章,恢弘地再现了100年来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与光大。特刊成为当日大型主题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1000本特刊在现场被抢购一空,现场的巨型报展连续三天引来了数以万计观众参观。特刊带来的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团市委还专门发函十堰日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