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发展是海南在世界舞台找准定位的重大战略选择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
2019-11-17钟瑜
文|本刊记者 钟瑜
“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彰显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和逐步探索中国特色自贸港,同全国其他11个自贸试验区相比,就是要在海南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海南将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当好改革开放‘试验田’。”近日,省委书记刘赐贵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要海南当好“试验田”,争做新标杆。在中国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时代潮流中,海南如何顺势而为,在全球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推进浪潮中找准发展定位?推进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贸港建设需要从何处着力?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
扩大开放,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
刚刚从海南结束调研回到北京的赵晋平又开始想念起海南的碧波白云,作为著名对外经济研究专家,同时又是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咨询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重心始终围绕海南。“海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采访一开始,赵晋平就对党中央为何选择海南进行了一番阐述。
“请注意,这并不是中央层面第一次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赵晋平对记者说,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就提出过“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说法;《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也有对上海将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表述。但是,从内涵来看,无论浙江还是上海,所提及的自由贸易港区都是规模很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没有居民和城市功能,而海南自贸港是港城融合型的自贸港。其次,在海南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贸港,从覆盖范围讲,这在全球算首例。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勇立改革潮头,敢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央选择海南,首先源于海南具备了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的基础和条件。”赵晋平解释,海南作为离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客观上为建立高水平开放的特殊经济区提供了条件。比如说,国际上通行的自贸港模式,是设在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区,货物、人员、资金进出是自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贸港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来实现高度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而海南正符合这一需要。
“海南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发展定位,实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错位发展,这是选择海南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赵晋平对记者说,海南一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气候优势,另一方面也深受所限,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特别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因此,海南要走与其他地区错位发展的模式,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通过制度创新和开放政策,激发新动能,为产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筹码,目前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什么位置?赵晋平用数据说明现状——以2018年为例,海南经济总量水平相对偏低,海南经济总量是4832亿元人民币,而全国突破了9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海南仅占到了全国的0.54%;外向型经济规模偏小,虽然2018年海南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但同时要看到,849亿元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30万亿元的总量,占比却不足1%;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偏少,海南企业法人单位数2017年为7.8万户,相对于全国1810万户企业法人单位来说,占比只有0.4%。
正视差距才能迎头赶上。“海南建设自贸区要‘低开高走’,必须要奋起直追、后程发力。”省长沈晓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应了海南要补齐发展短板的决心。赵晋平认为,海南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先天不足”,可以在不断的高质量发展中去解决。换句话说,当先进的制度条件和高水平开放的政策环境具备了,就有助于培育和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由此便会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定位,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海南发展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定位,是综合各种因素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赵晋平对记者说,这样的产业定位契合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契合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契合海南当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需要。
客观来说,从国际旅游岛到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南在旅游方面积累了不少丰富经验,也取得了不错进展,但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打造的不仅仅是旅游业的繁荣,还与现代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繁荣密切联系。旅游带来了对商品、服务的巨大消费需求,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为旅游发展提供巨大动能。像美国夏威夷、日本冲绳等著名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在地方GDP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特别是在客货运输、生态农业、生活消费服务等相关产业也具备明显优势。
针对海南发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还缺哪些配套?赵晋平说,海南旅游业离“业态丰富、品牌聚集、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旅游业是产业链条很长的综合性产业,衣食住行游购娱,样样都需要基础设施和关联生产、服务业的配套。此外政策开放度的配套也是旅游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方面,赵晋平建议,是否可以通过放开国外旅行社在海南从事旅游业务的限制,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此类开放手段都需要海南先行先试。
旅游消费中心,也包括“消费”二字。诸如香港、新加坡等发展较为成功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以主打购物、享受高端服务的天堂而闻名遐迩。“海南的离岛免税政策对促进旅游消费有积极作用,但条框的限制使其没有完全释放效能。”赵晋平对记者说,比如单一件商品免税金额设限8000元、免税产品类别偏少、经营场所有限等问题,使旅游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大打折扣。“当然,我们也可大胆畅想,一旦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完成,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前提下,进入本岛的所有国内外商品,无论是生活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都将免税,届时高度自由化的货物进出将为海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和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相关。”赵晋平说,在海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际上也是为中国推进服务业开放条件下的转型升级积累经验。结合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康养、医疗、教育、文体娱乐、邮轮等都是适合在海南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的开放、培育将给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参与世界产业链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占据较大份额,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是能扭转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局面。“高新技术产业对资源消耗有限,是一种绿色发展的产业,同时有利于通过产业本身的发展去推动创新,从而提升海南创新能力,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是海南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支柱产业。”赵晋平说,在这个领域海南有一定基础。
“比如数字经济,海南生态软件园已经聚集一大批像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在互联网领域领先于全国水平的龙头企业,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将推动海南高新技术的转型升级。”赵晋平说,从地理位置上说,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与国内重要的制造和消费中心相距较远,但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跨越时空,恰恰不以地理位置为主要聚集条件,建议海南加强数字移动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数字资源跨境自由流动的开放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缩短海南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空间距离,将海南岛打造成国际数字岛,提升海南在全球的影响力。
“比如航天领域,文昌航天城在参与国际商用航天发射方面已初具实力,对提升海南航天相关制造、维护和服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又比如农业科技领域,南繁育种基地的打造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对培育全球有影响力的种质资源,特别是与国际上优质种质资源的整合,未来将发挥很大的效用。”赵晋平对记者说,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应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之一。
对标国际,积极打造吸引外资“强磁场”
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不能光打开大门等人来,对方愿不愿意来,来了之后能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看营商环境好不好。“开放是吸引外来投资建设自贸港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赵晋平认为,企业需要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的需要,人才也因营商环境的好坏决定是否在此创业,因此,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在开放条件下真正吸引外部人才和企业的核心要素。
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赵晋平分析了新加坡和香港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他认为,两地营商环境的良好程度,首先体现在市场环境上,两地均是开放型经济体,多数投资领域是完全放开的。其次,良好的政务环境、政府的高效服务为企业落户、货物进出口等提供极大便利,此外,成熟的法治和政策环境能够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海南营商环境要跻身全球前列。对标全球,目前海南的营商环境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190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列第46位。纵横比较之后,海南营商环境在全球所处的位置,也就一目了然了。“营商环境不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它由许多具体内容组成。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世界营商环境排行榜,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在完善营商环境方面的参照标准。”赵晋平认为,海南可以对照报告中涉及的十个方面进行自我对照,找出差距,补齐短板。
“比如办理施工许可证方面,以前国内有些地方需要跑的单位很多,要求盖的章也很多,一份审批单曾经被大家戏称为‘审批万里长征图’。”赵晋平说,行政审批效率低是企业普遍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营商环境的软肋短板,在世界银行排行中,我国在此类项排到了121位,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
“再比如纳税方面,中国企业的综合税负水平是偏高的,这两年政府在减税降负方面力度可谓空前,海南在减税降负方面有很大的可为空间。”赵晋平认为,减税是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什么地方的税率低,就具备更大优势吸引企业到此投资,此外,纳税手续简单化也是企业关注的方面。
“对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企业冷暖放在心上”“把营商环境的提升作为政府365天天天都要做的事”……在今年海南“两会”上,沈晓明的这番言语说到了企业家的心坎上,说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点子上,更说到了提升海南核心竞争力的根子上。
错位发展,自贸港要走“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指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具体路径不是盲从国际上自贸港的开放标准来设置,而要结合海南自身发展的情况,以及在发展定位上的差异化目标,有倾向性地体现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赵晋平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这是实现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定位,是博取国际上各类自贸港之长,做出的适应海南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
“要明确一点,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不等于不发展中转贸易和加工制造,必要的发展是需要的。”赵晋平进一步解释,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势必伴随大量的货物进出、中转的需求,此外,自贸港模式下资金、人员和货物的进出自由也决定了周转货物的巨大配套需求。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又一个“千年大计”横空出世。有不少人担忧,这个高水准规划的“世界级湾区”将对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带来冲击。
“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开放方面所体现的模式有所区别,这个区别更多体现在错位发展的战略选择上。”赵晋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虽有香港这样的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和消费中心,但更为突出的一点,它也是全球加工制造和中转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与海南的定位不同。另外,海南在海洋、独特气候和生态环境、康养医疗、旅游度假、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二者之间反而是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必须要有发挥其辐射作用的腹地,而海南是能够发挥其腹地作用的。人口、产业高度聚集的大湾区同样可以成为旅游、现代服务业提供休闲度假、医疗康养、客货运输、文化娱乐服务的巨大市场。因此,赵晋平建议,未来海南可以依托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探索更多发展机遇。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是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要选择,就是要让世人看到社会主义国家也能搞出国际领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也能建成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自贸港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