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2019-11-17

社会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英智库受众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稳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经贸、基建、投资、人员往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发展,从而为双多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一带一路”在东南亚也面临诸多瓶颈难题,其中既有政治、经济与安全等因素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缺乏全面理解与深刻认知,从而很容易为负面舆论所左右。本文将从体制机制建设的视角出发,探讨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在促进东南亚民心相通过程中的重要价值、现实瓶颈与对策建议。

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概念与特征

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是指依托智库的知识储备、人才队伍与合作平台等优势,为对外传播工作提供内容生产、渠道开拓、决策咨询等服务,将中国国情、观念、立场、诉求等主客观信息全面清晰、细致准确地传递给对象国精英受众,发挥增信释疑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

(一)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优势在于有针对性的内容创作

近年来,随着对外传播工作的积极推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都有显著提升,更多国家开始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与“一带一路”的理解尚不充分,很多受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较为片面,未能从根本上把握“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外传播内容的有效供给不足。尽管从数量来看,近年来对外传播工作成效明显,但对外传播供给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内容创作。相较于传统以媒体为中心的对外传播模式,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依托智库的知识储备与人才资源,在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内容创作方面呈现显著优势。

首先,在洞察力方面,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有助于针对对象国的发展水平、社会矛盾、民意诉求等,找准受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创作对外传播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受众参与“一带一路”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对外传播效果。

其次,在说服力方面,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有助于针对受众的语言逻辑、价值立场、生产生活经验等,选择契合其逻辑思维与理性思辨的表述方式,“以理服人”,促使其从根本上认可“一带一路”。

再次,在感染力方面,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有助于针对受众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宗教观念等,选用最能引起受众共鸣的文学金句、历史典故、宗教箴言等作为对外传播内容引证,并谨慎规避可能引起负面影响的敏感议题与言论,从而切实提高对外传播受众的舒适度,降低文化差异引起排斥反应。

(二)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定位在于精英层受众的民心相通

在对外传播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必要选择精英层受众开展工作:一方面,精英层受众能向上影响国家政策走势;另一方面,精英层受众能向下引导社会民意取向。不过,精英层受众普遍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对外界事物理解与认知过程更为理性,并或多或少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相较于政府公务员和媒体人士等对外传播主体,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工作优势。

首先,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学理性有助于其积极应对精英层受众的理性思辨诉求。智库专家拥有充裕的知识储备,不仅能从容解答精英层受众对“一带一路”的相关理论质疑,而且能从理论高度驳斥源于西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错误观念,从而在交流与交锋过程中积极引导精英层受众。

其次,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超脱性有助于其在政治多元化条件下兼顾各方民心相通。精英层受众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立场与诉求的。智库在政治上相对超脱,有助于承担起对精英层在野派或反对派的对外传播工作,避免官方对外传播的政治敏感问题。

再次,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钻研性有助于其在专业领域深化精英层受众的接受程度。智库是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专业机构,相较于其他对外传播主体,具有更强的钻研精神与工作定力,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交互式”对外传播工作关系,促使对象国精英层受众在不断交流与沟通过程中逐步深化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与认同。

最后,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公信力有助于缓解精英层受众对对外传播工作的抵触情绪。作为各国的中坚力量,精英层受众通常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智库以学术合作为切入点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有助于依托专家学者的社会形象与公信力,淡化相关工作的政治背景,促使对象国精英层受众秉持较为客观中立的平常心态。

(三)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方向在于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对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而言,当前主要的着力方向应是立足体制机制改革,搭建贯通“生产—转化—输出—评估”全流程的多元平台,整合国内外资源。

首先,在生产环节要鼓励智库加强基础性,特别是细分领域研究。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在进行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之前,必须夯实基础性,特别是细分领域内的研究,避免细节上的含糊、疏漏与偏差,保证对外传播内容在对象国的话语体系与国情条件下经得起推敲,特别是在面临亲西方势力的质疑与责难时,能够立足研究成果展开有理有据的学术交锋与话语反制。

其次,在转化环节要提高智库对对外传播决策过程的有效参与。对外传播工作只有抓住时机和把握切入点,方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在对外传播决策过程中有必要引入智库参与,有的放矢制定“一国一策,一事一策”的对外传播实施方案,合理选择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外传播产品,切实避免过度与重复转化引起的对外传播资源浪费。

再次,在输出环节要打通智库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梗阻。对外传播产品在对象国的推广与传播并不是简单的单向投放过程,而是与当地媒体和智库等对外传播节点反复沟通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国内现行的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就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满足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在资金流动与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发展诉求。

最后,在评估环节要加强流程监管以提高对外传播资源利用率。以多国间横向评估以及本国不同时段的纵向评估为基准进行流程监管,并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特别是避免人为因素的无效资源配置。

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展瓶颈与建设路径

我国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结构性发展瓶颈,有必要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化改革和创新,以保证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的有序推进。

(一)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展瓶颈

1.国内智库面临条块分割引发的过度扩张,无法在专业研究,特别是细分领域形成人员集群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对外传播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存在智库建设的过度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智库管理的条块分割。除了少数企业赞助的民间智库,国内大多数官方或半官方智库从资金拨付到人员编制,再到成果归属,都是垂直管理的,彼此之间更多是竞争而不是协作关系,开展深层次的横向交流与合作相当困难。因此,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保证自身发展,普遍倾向于采取全覆盖策略以争取更多的资金和编制。

2.国内智库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习惯于选择前政要、大牌学者与知名专家为公关对象,以借用名人效应,但从中长期来看缺乏可持续性。

短期来看,传统公关对象在对外传播工作中能起到显著作用,有助于借助其在对象国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甚至决策氛围。但从中长期来看,无论前政要还是大牌学者或知名专家,其世界观与意识形态都已定型,并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影响,很难在思想根源上认同“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使得持续增加传统公关对象的对外传播资源投入,将会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现实困境。

3.国内智库在对外传播渠道搭建过程中,面临亲西方势力的传统主流媒体和老牌学术机构主导话语权的竞争压力,难以有效拓展话语权空间。

长期以来,国内智库在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通常以对象国的传统主流媒体与老牌学术机构为首选对象。在美日等西方智库的深耕细作之下,东南亚的传统主流媒体与老牌学术机构普遍受到西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随着国内智库开始承担起对外传播工作,双方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分歧,必然会在当地引发话语权竞争。

(二)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建设路径

1.以国家长期项目为纽带,以权威智库为支点,以专家数据库为抓手,构建细分领域学术共同体,促进官产学有效对接,提高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质量与效率。

由于智库编制的条块分割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因此有必要采取更灵活的解决方案,以项目合作为纽带进行牵引,从经费使用、人员流动、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在国家层面设立长期项目,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总体规划,避免各项目在对外传播内容生产所涉及的细分领域上出现空白或重叠。

二要选择在细分领域有长期研究积累的专业智库,或得到国家重点扶持的高端智库作为项目承接支点,以提高智库平台的权威性与协调能力,特别要加强与政府宣传部门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对外传播内容生产的现实性与时效性。

三要完善覆盖全国的细分领域专家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细分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切实保证项目运作的专业人士主导地位,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资源错配。

四要改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既保证项目经费有效用于对外传播内容生产相关研究,亦要满足项目参与者,特别是外单位专家的智力补偿及科研经费报销需要,避免经费无效管理挫伤项目参与者积极性。

五要形成项目成果的共享机制,保证外单位专家所属部门也能有效分享国家项目的业绩与荣誉,形成工作合力,以增量促改革,缓解部门间条块分割对人员流动的负面影响。

2.充分利用对象国来华留学与短期培训的人力资源,提高对外传播产品的检测水平,同时遴选有潜质的新生代友华人士,使其成为对外传播工作的积极力量。

近年来,中国通过各类多边与双边合作机制,为海外人员提供了数量可观的来华留学与短期培训名额。对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而言,这将在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保证对外传播内容生产与成果转化更加“接地气”。通过智库合作平台,吸纳对象国留学生或短期培训人员参与对外传播产品检测,将为相关工作提供更贴近对象国现实的信息反馈,从而有效减少对外传播产品输出到对象国后所引发的敏感问题,甚至排斥反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对外传播工作的新生代力量。从中长期来看,新生代友华人士学成归国,将有可能在共同信念引领下成为在对象国开展对外传播工作的积极力量。

3.通过服务外包的市场化运作,引导智库与社交平台对接,促进对外传播内容生产的新媒体成果转化,争取在传统主流媒体之外,形成灵活多元的中国话语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开始成为覆盖面更广、渗透力更深、互动性更强的对外传播渠道。这就使得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有可能规避西方智库的优势领域,迂回抢占新时代的话语权高地。相较于传统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的对外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自主性、精准性、互动性等方面。

4.保持与对象国老牌学术机构的沟通与交流,拓展与新兴学术机构的接触与合作,积极开展项目委托与合作研究,打造国内智库的海外研究基地。

从合作对象选择来看,老牌学术机构在社会影响力与决策影响力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有利于短期取得对外传播成效。但是,老牌学术机构的人脉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并且普遍与美日等西方智库存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长期交往,难以在关键议题上确保其立场。与此相比,新兴学术机构虽然单薄,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通过项目委托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就有可能引导其在中长期成长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更有力也更可信任的合作伙伴。

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传播效果评估

对外传播工作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抓手,用以推进改革落实,并切实保证相关举措的有效性、稳妥性与可持续性。

(一)组建专业、权威与中立的评估团队

评估团队是评估工作有效运作的根本保证。从评估团队构成来看,应涵盖政府、学术、媒体等多领域代表,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同时,评估团队的官学媒三方对接,有助于保证各方资源在对外传播政策的“指挥棒”引导下有机融合,发挥积极作用。从评估团队选派来看,应采取公开透明的遴选办法,特别是学术代表,可以在细分领域专家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公推直选,切实保证评估工作的公信力。从评估团队任期来看,应避免学术代表的连选连任,以保证细分领域专家学者都有机会参与评估工作。

(二)制订简明务实、兼顾发展、有针对性的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引导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的重要指针,也是开展传播效果评估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因此,评估团队制订评估标准时,第一要简明务实,具备可操作性。第二要立足现实兼顾发展。评估标准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作用,因此既要契合当前智库客观能力,又要适当做出超前安排,形成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三要有针对性。传播是否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场景下予以判定,并根据对外传播工作的政策目标与情势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以避免“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弊端。

(三)收集全面、准确、云共享的评估数据

评估数据是保证传播效果评估真实准确的前提要素,因此在评估数据采集上必须尽可能做到全覆盖,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等各个角度采集反馈信息,不仅要采集积极反馈,更要收集负面反馈,努力对传播效果形成客观全面的总体把握。

传播效果评估目的不仅在于奖惩有度,更在于改善对外传播工作。因此,有必要通过数据云方式,将相关反馈信息加以整合,并对相关部门及国内智库开放共享,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更直观的自我审视与检讨依据。

(四)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估模式

通常情况下,传播效果将呈现累进式的发酵过程,因此,有必要采取定期评估方式进行不间断观测,以把握其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潜在的有利或不利迹象。此外,也有必要在发生各类重大或意外事件,特别是就特定议题开展对外传播攻关情况下,开展不定期评估,以观察相关扰动因素是否会对既有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甚至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影响。

猜你喜欢

精英智库受众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曲艺受众分析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