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演课能力
2019-11-16金文卫
金文卫
【摘要】演课的全称是模拟演课,即模拟真实的上课情境,但是没有学生的参与.演课训练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演课能力的提升,也将带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演课的现状入手,分析演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提高演课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演课能力培养;现状;重要意义
很多教师对说课比较熟悉,对演课比较陌生.实际上,演课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反应,也更加适应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演课大部分出现在教学评比活动中,有的演课为教师表演“独角戏”,没有学生参与,教师需表演不同的角色,对教学效果进行展现;有的评委会作为学生的角色,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对实际教学场景进行展示.教师应认识到讲课的重要性,并提高自己的演课能力,从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演课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演课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首先,很多教学评比中,演课只要教师一人表演,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获取评委的认同,而忽略了教学实际情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脱轨,仅仅为了感染评委、为了“演”而“演”.但是如果将演课的内容转换到教学情境中,则无法达到如期效果.
其次,很多教師进行演课的时候,对学生的部分涉及比较少,仅仅过于展现自己的专业素质,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认为只要能够“演好”就行,忽略了对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与新课标要求背道相驰.
最后,很多教师为了能够表现自己的教学功底,而进行了详细的准备,却忽略了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教学中比较简单的知识花费长时间进行讲解,而没有着重讲解重点知识,从而使得演课内容浮于表面.
二、演课应从哪几方面进行
(一)确定身份
在模拟上课的时候,教室中没有学生能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反应,完全靠教师的个人发挥.因此,在演课的时候,教师应将评委当作学生,或者分饰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教学流程的通畅,更要将自己的讲课风格、讲课理念进行展示,让评委能够看到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理清思路
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比较具有条理,但是面对演课的时候却出现慌乱、口不择言的情况,从而导致演课失败.因此,教师应理清自己的思路,将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完整地展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适当增加与学生互动的内容,从而使演课效果更加突出.例如,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播放微课视频、幻灯片等环节,作为教学辅助,展示真实的教学情境.
(三)把握时间
演课的时间一般是在10分钟至15分钟之内,既要内容全面又要层次突出,使得很多教师难以完成演课任务.为了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能够达到良好的演课效果,教师应合理设置时间,在2至3分钟的导入之后快速进入新授环节,模拟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确保能够让听者明白自己讲述的内容.在演课的最后,要保证环节的完整,有的教师会忘记结语或者布置作业,影响了演课的整体效果.
(四)保持自信
在演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自信,向模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精神状态,确保发音准确,并注意停顿和变化,尽量少使用口头禅和小动作.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情感表达,使课堂具有一定的激情,而不能采用死气沉沉的方法进行讲课,影响学生的上课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展现与学生探讨数学知识的环节,增加演课的趣味性.
三、演课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演课的重要性逐步被教师和学校认同,并作为评判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演课,能够展示教师的风采,让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解.具体来说,演课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课能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在演课的过程中,有的评委会根据教师演课的情况,以学生的身份提出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正确、灵活地回答问题,那么就能够向评委展现自己优秀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写板书能力、教学环节的串联能力等,都会通过演课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帮助评委全方位地了解教师的综合实力.
其次,演课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展示,能够考查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情况,也能够检测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理解情况.通过模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能够检测教师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判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最后,演课是教师必备能力之一,通过演课,教师能够自行对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模拟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应对的问题,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演课是说课的延伸和补充,把“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通过模拟上课而表现出来,更侧重于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应重视提高自己的演课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自己成为教学能力过硬的专业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曲中林,王琳.演课:中小学教研之维[J].课程教学研究,2016(5):12-15.
[2]靖树超.此时无生胜有生——谈谈演课的基本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