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与现实意义
2019-11-16陈俊
陈俊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系统工程论、生态法治论等重要论断,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一个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重点任务、发展动力、国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架构,具有丰富的内蕴。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能够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为世界工业文明转型及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逻辑结构;现实意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03
中圖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14-08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要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系统工程论、生态法治论等重要论断,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1.生态文明兴衰论
从唯物论角度审视可知: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判断人民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准之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生态条件。对此,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 该论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概括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过去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后,才得出了这一科学论断,这为我国今后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纵观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生态良好的地方,这恰好印证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科学论断。后来,许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没有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青山变为秃岭、沃野变成荒漠,最终自身文明成果灰飞烟灭,这都是生态遭到破坏所致,如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楼兰古国的消失都是如此;还有后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文明的衰落,或者文明中心的转移,上述这些实例充分说明“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兴衰论”,首先,揭示了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次,从文明发展的历史视野深刻阐释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其重要性,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与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文明全面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南。
2.生态生产力论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3] 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因此,生态环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与生产力都息息相关,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因此,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4] 该论断阐明了生产力与生态文明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的活力与时代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使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论”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即在日常社会实践中引导广大民众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生产力学说,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方向指引。当前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及时转变传统发展思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把生态、绿色、环保理念充分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自觉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生产力论”,要求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同,这对于指导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
3.生态民生论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惠民必须找准切实可行的路径。随着人民群众对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5] 该论断揭示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从“执政为民”角度强调了生态惠民的价值取向,丰富了党的生态惠民思想。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论”,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就生态文明与民生的关系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对良好生存环境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人民的美好愿望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上,而是包含了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优美的生活环境等很多方面,是对美好生活的全面期盼,尤其是对优质生态环境的追求与渴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土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老百姓渴望蓝天、绿地、净水、新鲜的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这体现了生态环境在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此,习近平积极回应了人民对优质生态环境的期盼,适时提出“生态民生论”,老百姓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6] 习近平从民生视角阐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彰显出中共党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多年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习近平认识到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的辩证关系,只有让人民幸福地生活在优美环境中,才是改善民生。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而使“生态民生”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凸显。
4.生态系统工程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各行各业,需要加强各部门、各社会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基于系统论视角认识和把握生态环境问题,应当重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度保障,注重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此,习近平提出“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7] 强调从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蕴含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本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首先,他认为包括山水林田湖在内的世界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8]只有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综合利用,才会达到预期效果。其次,他认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推诿,要促进本地治理与区域治理相协调,实现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优势互补,做到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9]基于此,为了解决责任模糊、成本集中、合作不畅等流域性治理难题,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区域协调、上下游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机制。[10]最后,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通过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从上至下逐级推进、层层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做好总体设计,[11] 为全国统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5.生态法治论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而法治建设也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关键环节。因此,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依法治国的内容之一。法治的根本目标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法治不能缺位”。如果缺乏刚性的制度保障体系作为后盾,任何宏伟蓝图和伟大构想都将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通过严格执法解决各种社会问题。[12]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化、规范化,应当依法对各种行为进行监督,对不法行为严格惩罚,在环境保护中落实各项制度,并强化执法力度,从而达到通过生态法治建设来完善法律保障之目的。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强制力斩断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形成的一系列利益关系,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从而维系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社会转型与环境保护、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等各种关系。习近平强调,要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法律制度。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好生态环境,完善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源头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有偿使用、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13] 由此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并不断提高环保执法的执行力,真正做到以法律制度规范生态文明建设。
二、理论架构: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结构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逻辑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重点任务、发展动力、国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架构,具有丰富的内蕴。
1.战略地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面对我国自然资源日益缺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现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全面归纳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意义。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审视生态文明建设,使其战略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党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追求之一。习近平也曾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14] 因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活环境的需求。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是衡量小康全面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完成这一重大的政治任务,就必须弥补生态治理工作之不足,有效改善自然环境的质量。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国家战略。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生态治理,这些都是非常复杂并且任务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期内也难以取得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为此,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我们党做出这样的决策,一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可持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历史发展的深度和战略高度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项伟大事业。虽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压力不可能很快得到缓解,生态文明建设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深入开展下去。
2.价值取向: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很多场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这就使不断实现人民的生态福祉成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第一,优美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将人民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诉求形象地表述为:“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 [15] 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必须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牢牢抓住,务求取得实效。[16] 增进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应该成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标准之一。[17] 在我国,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这对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意义尤为重大,这关系到人民生态利益的根本实现,是很重要的民生工作。基于此,习近平特别提及要充分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热切期盼,切实保障生态民生。
第二,维护人民的生态利益是我们党的工作宗旨。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發,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18]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工作宗旨,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取向的理解和把握;促使我国政府为改善人民生存环境而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工作主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19] 该论断揭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的关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充分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3.重点任务: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具体任务包括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度建设、体制改革、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许多方面。若要完成这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任务,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做到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找准着力点,抓好关键环节。
第一,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揭示并部署了一系列今后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诚然,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展模式;需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高效利用、改变消费方式、促进环境保护,等等。但由于制度和法治具有根本性、权威性和硬约束性,所以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实行制度和法治。为此,习近平强调指出:“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修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此外,习近平还提到,要在农村建设中培育生态文化,通过制度建设保持农村乡土味道,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
第二,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法律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严格、有效的法制保障,并在实践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改革与创新发展。[21] 当前我国的生态法制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消极应付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基于这一指示,我国要把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作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责任追究的终身追责制,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并不断提高环保执法的执行力。
4.发展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
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这些都离不开改革创新这一根本路径。对此,习近平也认为,立足于新时代起点,应当抢抓历史机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各项改革,重点消除制度机制方面的障碍。
第一,生态文明体制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总体规划,并把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2016年12月,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上,习近平再次深刻传达了这一重要指示,强调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最终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确保这项事业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前进。党的十九大再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号角。[22] 上述一系列关于深化改革的理论总结,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视,进一步纠正和解放了阻碍生态领域改革和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今后我国应当把改革和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法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实现我国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向。
第二,全方位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制体系,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以严格的执法措施来推进。具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改革理念”主要包括:在改革的目标上,必须以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在改革的方法上,必须把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建设的关系;在改革的主体上,要突出依靠人民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原则上,必须保护广大人民的生态权利和生态诉求;在改革的特征上,要突出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在改革的保障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有效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在改革的中心环节上,要动员民众广泛参与,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自律性,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23]
5.国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时代,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不可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这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保障世界人民的生态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当今时代,全世界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工业文明对全球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这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加以解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携手并进,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生态治理的组成部分。习近平也强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中国倡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大力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符合自然客观规律,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人类未来发展要求。[24]我国从全球视野出发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第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习近平以全球视野审视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向世界表明,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和最积极的态度与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国际担当,将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世界安全,推动国际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利用各种国际交流平台,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人有国际视野和胸怀,将量力承担更多责任义务,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在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中国将继续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25] 近年来,我国继续坚持友好合作原则,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有效地促进了全球生态治理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三、价值诠释: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该思想体系在本质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能够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深化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并非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理论体系,是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环境应该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只有永远保持这种和谐稳定的平衡局面,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6]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习近平提出了“两山”理论、“美丽中国”理论、“绿色发展”理论等,这些新思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基础的,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原则。习近平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论断,该观点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从而为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对立问题找到了正确答案。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针对如何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新观点,该论断拓展了生产力的范畴,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生产力的思想,使诸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清洁生产等基于生态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生产要素也成为生产力的具体内容,这是对人类生产力发展实践所做的科学概括和归纳,是对传统社会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拓展了生产力的外延。此外,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现实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最终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的有效转化,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所处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都结合当时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方针和对策。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要坚持的价值目标,这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科学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方法原则、现实意义、制度保障等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新成果,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新目标。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实现“美丽中国”梦。二是新理念。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從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新路径。主张走绿色发展之路,这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提供了新道路。四是新制度保障。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一整套制度体系,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从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方针,直到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这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生态化转向,说明我们党的生态执政方针日益完善,生态治理工作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从“两山论”到“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提出,这些新观点都是习近平在总结并吸收了历届中共领导人的理论精髓之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提炼升华而成的。从实践角度而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凸显了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不仅宣告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而且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从理论角度而言,该思想的形成,既提升了我们党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新境界,又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27]
3.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基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审视而提出来的。
第一,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要面对各种国内矛盾和复杂国际环境,如何平稳度过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严峻考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28]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生产力发展较落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现实境况决定了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要比保护生态环境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而环保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走的是用“资源高消耗”换“低效率发展”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此时,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思想也不成熟,采取了一条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因此,必须摒弃原有旧习,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寻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实现二者的共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反思了传统增长模式,强调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平衡稳定状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生态环境。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各种矛盾与风险也在倒逼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为破解转型困局提供了思路,能够努力调和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
4.有利于助推美丽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而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通过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第一,美丽中国是引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的现实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主张世界人民携手共建美丽地球,该理念使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并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我国人民正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加以解决,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这对创新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思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决定了我国所要建成的小康社会一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好社会,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较好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目标,就是要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梦;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党就有了提高自己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本路径。美丽中国需要摆脱贫穷落后、环境污染,实现强大富裕、山清水秀。因此,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对此,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9] 而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体现的是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的幸福的一种和谐状态,这正是现代化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指出,要通过科学布局生产空间,合理规划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给大自然留下更多自我修复的生存空间,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30] 基于这一论述,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人类——自然——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激发出人们的生态情怀,自觉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5.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在全世界高举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这对于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树立了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第一,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时代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我国传统生态伦理在内的其它优秀的思想文化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和总结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土壤,所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有别于西方的生态治理方案。[31]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开启了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同时也为解决世界性生态危机贡献了中国智慧。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式写入决议案,这说明中国关于生态治理的规划、方案、制度、法律和经验是科学、合理的,值得在国际社会普遍推广,中国所走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必将为国际社会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提升我国的生态国际影响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6年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17年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树立“天人合一”观,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人民应该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平等互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32] 此外,习近平提出“建设美丽地球”的主张,该倡议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因而国际社会认可了他的生态文明思想,这就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领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生态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1 1][22][2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习近平. 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3] 钱春萍,代山庆.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学术探索,2017(4):14-19.
[4][5][15] 周生贤.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 求是,2013(17):17-19.
[6][16] 宋献中,胡珺. 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17.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26.
[8][9][10][19][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7,51,50,8,109.
[12] 莫纪宏.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的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22-28.
[13][14]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 人民日报,2013-11-13(01).
[17][21][23] 王磊. 多重“论”域透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八题[J]. 新疆社会科学,2018(1):15-23+166.
[18] 评论员. 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N]. 人民日报,2013-05-22(01).
[24] 吴灿新. 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及其重大价值[J].岭南学刊,2018(1):25-31.
[25]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9-29(2).
[26] 吴星儒,李沐曦.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28-33.
[27] 李艳芳,曲建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12-17.
[28] 刘磊.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3):14-22.
[30] 张华春,季璟. 浅析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86.
[31] 黄高晓. 论习近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6):29-34.
[32] 李治国.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14-19.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