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现状及其教育策略
2019-11-16曹发
摘 要: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中,农村弱势群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子女在教育中面临的困境,也是教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点。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现状,探索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现状;教育策略
一、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现状
首先,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存在劣势。在偏远农村地区,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辍学情况较为严重,有的人甚至从未进过学校。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導致其难以获得平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所获取的教育资源,相较于优势群体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其走向社会后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1]。其次,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发展缓慢。家长未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读书无用”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被剥夺。最后,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未能深入分析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特点,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足,限制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策略
1.改善经济状况
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当中,其限制因素主要为经济因素,因此应该从改善其经济状况入手,使其获得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弱势群体加以扶持,但是其资源获取的数量毕竟有限。国家应该重视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权利的维护,为其提供更加平等的机会。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有效识别,并为其子女提供生活补助、寄宿补贴等,使其能够打破经济因素的限制,促进教育工作顺利实施。
2.重视家庭教育
为了给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我们还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帮助子女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此,应该加强政府部门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家长、学校的设立,督促家长接受先进教育,确保其具备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促进其文化修养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当中,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与温馨,这也是保障其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
3.开展学校教育
(1)提升教师素养。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学校教育当中,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决定教育成果的主要因素。为此,应该对教师展开针对性专业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意识到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2)预防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以便学生在遇到的问题时能够主动求助。在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问题。在心理健康课当中,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和交流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能够突破当前困境、奋发图强[2]。
(3)寻找教育支持。教师要引导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让他们在与自己具有共同特性的小团体当中获得认同感,使其能够主动接受正确的教育,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工作当中,应该通过改善经济状况、重视家庭教育和开展学校教育等途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这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应该重视的主要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徐逸枫.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成才之路,2019(22):17.
[2]曹发.浅谈弱势群体农村子女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自筹课题“农村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X〔2018〕GHB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发(1966—),男,甘肃安定人,一级教师,本科,从事小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