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思维下网络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南地区某学院为个案

2019-11-16张诗晗白龙飞肖文淼电子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供给思政育人

■张诗晗 白龙飞 肖文淼/电子科技大学

在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融媒体的环境下,要做好网络育人工作,需要充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积极探索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使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不断提高网络思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彰显新媒体育人的外显活力,实现网络育人的双效驱动,持续激发网络育人新动能。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某校中的某个学院为个案,探讨供给侧思维下的网络育人有效性。

一、供给侧思维的内涵

供给侧和需求侧概念都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引入,主要含义是通过供给侧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供给,进行供给结构的调整,全面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切合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进行产业结构进行整体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大力推进,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开展育人工作的必要途径,为此,供给侧的理念引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用供给侧思维来理解并改善网络育人工作,从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价值认同等方面进行探索,对提高育人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供给侧思维下网络育人的探索

(一)科研指导网络思政实践

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指导实践,就需要对需求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教育需求不断升级,迫切呼唤高校思政的供给侧“转型升级”,这需要用科学研究指导网络思政实践,并在开展网络思政实践的过程中践行和检验科学研究,既要关注到群体特点,也要关注个人感受,杜绝理论和实践“两层皮”现象。亟需在网络育人过程中重视需求侧的重要性,强调供给多元主体性;采用多元的供给方式,突显供给内容的整体性、导向性和引领性;多措并举,保障供给环境,努力将网络育人工作坊打造成在科学研究指导下的三全育人实践“综合体”。

某学院以开展学院“三全育人”试点工作为依托,建设了网络育人工作坊,形成了校院两级网络名师、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特聘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全员参加的组织构成;明确了每组一个研究重点,每人写作一篇文章,每周一个主题讨论,每月一次学习汇报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在网络育人过程中,教师群体理论有提升,有幸福感,学生群体得到熏陶与帮助,有收获感,以此不断激发教师群体在思政工作中的内生动力,通过各种网络活动,进一步彰显网络育人的外在活力,实现三全育人双效驱动的工作目标。

(二)网络思政多元供给主体

在教育原理中,“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一直是一个经典命题。在网络育人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中心+多元供给主体”的积极作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即为将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特聘辅导员、企业导师、优秀校友、学生家长、优秀学生纳入到网络思政的主体系统中,从“独奏”到“合奏”,吹响集结号,发挥多重力量。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中的“实习小报”栏目,立足学院培养特色,主要发布企业导师和实习生的感悟。“达人SHOW”栏目不仅聚焦学霸,发挥榜样示范的力量,还关注在各领域有所特长的同学,引导同学们勇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微导心语”栏目,从辅导员到专业教师,从畅谈大学生活到共论学术发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三)网络育人内容要从被动迎合到主动引领

现在各高校都能够意识到在育人的过程中新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已经从第一阶段的资源扩展、平台整合、栏目搭建发展到主题建构、内容深化、技术升级阶段。现在的网络育人内容应从原来的“学生喜欢什么,我们推送什么”的被动迎合,发展到有核心教育目的,将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相结合的网络育人体系,将现实性和理想性结合起来。

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中根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比如“微党课”邀请抗战老兵用微视频讲述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用图片展示爱国热情,“月满中秋”“爸爸妈妈想对你说”等栏目,以家书的形式表达情感,加强感恩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时机教育和闲时教育。抓住迎新季、毕业季、寒暑假和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通过覆盖全过程、各环节的系列推送,让思想政治教育化为生活点滴。

(四)网络育人新媒体矩阵联动扩大影响

应将高校新媒体运营加入“社群”概念,积极搭建新媒体矩阵,用专业生产内容,不断探索新的细分领域,裂变出多个更为聚焦的网络育人平台,从而满足不同需求、兴趣的学生群体,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权威的、可信的平台上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实现网络育人新媒体平台的生态闭环。在矩阵内的各大公众号,根据自身定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将“独木桥”升级成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的“立交桥”。

“将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设计符合学生要求和兴趣的网络活动,某学院开展的“网络银杏节”已经持续四年,通过大型主题策划、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用漫画、图文、视频等形式加强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的“银杏文化”中,用文化育人。

(五)运营过程中注重任务驱动转为价值认同

“教,是为了不教”,网络思政工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用“思想引领+技术支撑+品牌文化”的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群体对网络思政的价值认同,吸引更多的同学自觉加入到队伍中来,激发活力,释放潜能。支持并鼓励学生团队自主开发相关程序、软件,加强对相关学生团队的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能力。运用技术,为学生提供便利性的服务。设计网络育人品牌线上、线下产品,吸引学生。

利用供给侧思维进行网络育人,需要继续探索优化思政供给,将网络平台作为思政教育供需对接的中转平台,不断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积极提高网络思政供给内容的质量,深入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持续激发网络育人新动能。

猜你喜欢

供给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