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路径探析
2019-11-15赵雷
赵雷
摘 要:“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比原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精炼、更加简洁,但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要想得到人民群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观转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贯彻到制度文化建设中,特别是要和大众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
“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大众化是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接受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就是接地气,真正被人民大众所吸收,实现大众化是关键所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的崛起使不同价值理念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资本主义借助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大肆鼓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没有硝烟的战争”。加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正经历“四个深刻变化”,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侵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大众文化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冲击和挑战,迫切需要解决守什么、怎样守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人心、引导社会理念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2.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硬实力快速发展。然而,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硬实力相比还有很大落差,文化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一块“短板”。特别在文化创新方面,打入世界的文化品牌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文化领域自身发展的问题。如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文化领域没有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两分法”问题,该走向市场的没有市场,单单依赖政府出钱出力出路子,无法满足中国这么大一个人口基数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受各级政府的主观重视程度影响和城乡二元机制的限制,文化發展呈现“三个不平衡”,即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此外,还有方向引领的问题。大众文化产品一味迎合、媚悦大众,粗制滥造,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蔓延,以“通俗”和“贴近受众”为名,行获经济利益之实。
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生态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思想理论界盲目追捧西方观点的倾向仍有不少市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遭遇民众信仰模糊、信念动摇、理想淡漠的尴尬境遇,许多人热衷于围观享受“娱人小丑”带来的短暂的精神愉悦,审丑疲劳后又冷酷地抛弃。这些低俗文化的兴起,折射公民道德、大众审美向低级趣味的可怕沦落。因此,重建社会道德体系迫在眉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新范畴,对大众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众多的现实问题。
1.理论的长远性与大众生活实用性的冲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社会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将实现的目标和宏伟蓝图。然而,日常生活领域的实用性特征却决定了民众常常以简单的“是否有用”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显,多元的思想和多样的价值选择已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多元价值观选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是必须面对和协调的事实。如何消解理论的长远性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冲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民众认同,并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理论的概括性与大众生活经验性的隔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概括,是一种核心的意识形态,它包涵着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对整个社会及成员具有价值示范和思想引领作用,如此众多的内容都凝练在了24字之中,可见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需要民众细细揣摩,结合实际深刻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意蕴。然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 日常社会的经验性是其生活行事的标准和路径,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民众参与不足和认知模糊现象的产生。因此,如何消弭理论的概括性与日常生活经验性的对立,达致双方良性转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需要突破的瓶颈。
3.理论的普遍性与大众生活情境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长期坚持的价值观,是对全社会应当遵守的价值观的概括,而不是社会的某一部分、某一群体、某一时刻的价值观。从微观层面来说,它规定了所有职业、不同年龄的民众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从宏观层面来说,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规定了一个国家良性运行所需要坚持的各种理念以及价值诉求,因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然而日常生活领域却是以情境性为主要特征的。日常生活往往以琐碎的情境化的面貌出现,日常语言、日常规则、习惯都是和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构成日常生活的是情境化的生活事件。因此,如何调和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情境性之间的矛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思考
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面对现实问题的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针对问题,提出具有建構性的方案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育引导: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责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文化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至关重要。过去我们通过引用语录就能在群众中取得共识,一个重要前提是群众相信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一致,现在社会之所以出现价值失范现象,一些官员的败德行为是重要因素。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因为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媒体引领:占领百姓生活,关注百姓所需
大众传媒是宣传普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百姓生活,必须重视媒体作用,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当然,高度重视,并不是让相关部门变成思想舆论界的“城管队”,而是要分清问题的性质,对思想领域的争论需要学会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封”、“堵”、“删”各种信息。一种社会价值观能否被人们所接受,取决于它满足大众需要的程度。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讲实际,更专注于“为生计奔忙”。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等等。如果我们党和政府回避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如何精辟,人民群众都不会相信,更不会践行。历史证明,掌控主要媒体资源,不一定能占领思想阵地;占领思想阵地,也不一定掌控主要媒体资源,衡量的标准只能是是否占领了人心。
3.机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项长期战略,不能期望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构筑有效的保障机制,以制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持久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党和政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将其固化起来,用法律权威和制度规范来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肯定和褒扬,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谴责和惩处。通过不断健全长效机制,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以制度育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制度保障。